① 中國詩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詩的起源是《詩經》。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概公元前11世紀——6世紀)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及貴族文人的作品。經過孔子收集整理刪除後,留下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共有160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為《詩經》的精華。小部分是貴族階層的作品。其中「雅」分為「大雅」與「小雅」,共111篇;「大雅」作品大部分是上層貴族的作品,一般以敘事為主;「小雅」除了貴族以外有小部分民間的歌謠;「頌」共有40篇,一般用於宗廟祭祀。從形式上說:多半是四言的,但有少參差不齊的句子,多用重疊的句法,體現出民歌形象而生動的特點;從技術上說:多以敘事為主,不論表現貴族生活還是平民的生活,都是敘事的表現手法。
因此可以說《詩經》是中國文學的起點,也是鼻祖,象一座寶貴的象牙之塔,藝術之宮殿,對後世的詩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繼於詩經之後的便是所謂的楚辭時代。《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古典文學上燦爛的兩顆明星。不同的地方是:《詩經》是周初至春秋時代的詩歌庫,《楚辭》則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詩經》是中國北部民間詩歌總集,《楚辭》則是中國南方文學總集;《詩經》多言人事,偏於實際,屬於人文主義;《楚辭》卻多含神話,偏於理想,近於浪漫主義;《詩經》篇章短小,詞句整齊,《楚辭》卻是篇章復雜,詞句參差。
代表詩人有屈原和宋玉。屈原(公元前343?——公元前290)名平,字靈均。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懷沙》、《涉江》等很多首詩歌。其中尤以《離騷》、《天問》有名。其中的「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非常有名。他的弟子宋玉也特別有才華,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有他所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都非常出色。此外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有宋玉、勒、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高的地位。
《楚辭》的特別是:有濃厚的地方情感;有豐富的材料;有巧妙的寄託;有美麗的辭藻。打破了四言體的模式,多以五、六、七為基礎,善於運用民歌的自然韻律;大量運用語氣詞「兮」、「些」成為語言形式的顯著特徵。對魏晉南北朝的辭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隨著時代語言體系的不斷演變與適應社會的需要。詩歌發展到漢代,涌現出很多的辭賦家及漢樂府詩體。樂府詩歌開始向五、七言過渡與演化。曲調繁雜,詞句多雜言。約有300多篇,現存大概只有100多篇。分漢魏樂府、南北樂府等。有描寫貴族生活的歌辭及平民的各種曲辭,但並不是單純的個人創作,也並不是一時之作,大多流傳於民間而收集整理而來的。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譬如《鼓吹.鐃歌》皆雜言,如第十五曲《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及《相和歌辭》的《秋胡行》、《對酒歌》雜以三七八言句;《隴頭流水歌》、《孔雀東南飛》、《木蘭詞》都是非常有名的雜言體樂府詩句。
漢樂府的詩體特點從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但主要是雜言。從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長篇。題村也極廣泛,抒情、敘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敘述性題材居多,這是它的一個主要特色。是可以入樂的歌辭,這就形成了重聲不重辭的現象。表現手法上: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語言的樸素自然而帶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樣,浪漫主義的色彩。漢魏南北的樂府對中國文學詩詞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使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逐步從萌幼漸漸茁壯起來。
魏晉時的辭賦雖然佔有一定的政治文學地位,但中心文化還是詩歌,還以雜言體為主,逐步使五言體邁向成熟的步伐。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人(曹丕、曹植)。曹操被稱為中國詩界的梟雄。( 155年——220)年。主要作品有《陌上桑》、《短歌行》、《苦寒行》《觀滄海》、《龜與壽》等。不乏名句問世。如《龜雖壽》里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等值得後人借鑒與思考的詩文。為當時社會的詩學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特點重在抒發一己之情懷,體現他所創作的個性與審美追求,也表現在他不拘一格網羅人才的偏至思想與政治策略,促進當時創作的積極性與互相學習交流的氛圍。揚長避短,從而使兩者相得益彰,再一點就是他的一些政治理論與政治思想深刻地影響曹氏兄弟在文學領域的發展,並起到啟發與推動作用。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父死,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稱魏文帝。 曹在《典論自序》中曾言:「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後之良史。」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三家集》中。有關曹丕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丕之弟曹植(192—232),子子建,丕之同母弟,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俗,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建安十六年封為平原侯。因才華出眾,幾次欲立太子。父死失去依靠,遭到兄弟侄兒的猜疑迫害,太和六年(232)鬱郁而終。七步詩」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權力、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洛神賦》也非常有名,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憤慨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丕的《白馬篇》: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及《野田黃雀行》對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憤懣;曹植詩歌文采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對詩歌的題材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開拓,藝術上注重聲色的描繪和技巧的琢磨,富於創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窈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這一切都通過他凝聚在五言詩的創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歌的轉變。「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鍾嶸《詩品》評價其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他以自己傑出的創作為我國古典詩歌從朴質無華的民歌向文人詩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代表。
這一時期被稱建安七子的有:司馬遷、班固、班婕妤、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王粲、稽康、陸機在當時也很有名氣。
自此,詩壇沉寂百年後到了東晉末年,才產生了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可為天才詩人,(365—427)是隱逸詩的開山鼻祖。他的作品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作品大多描寫田園的景物,能於清遠逸適之中,隱寓著淵深茂盛之氣,似雲林中的小景,疏疏淡淡,而意境又是那麼深遠無涯,任天機主自然,像晶瑩圓潤的珠玉。他的作品非常豐富,名句也非常多,所以後來的柳宗元、王安石、蘇軾都學而未至。以閑雲野鶴的頭銜,獨不天下。我們可以再一次暢游在他的作品中尋覓流傳至今的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為後人所效仿。陶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朴,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中的極品。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他的不朽詩篇,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時間再向前推移20年後,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一位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喜歡豪放的游興生活,是山水詩的開辟者。但因政治上的問題,有些詩人對他很有成見。在這其間還有鮑照、謝眺、任彥升、瘐信等都是非常有名氣的詩人。但卻不能引領時代的主導地位。
隋朝的詩壇是冷落的,因為政治時局的混亂與戰爭的頻繁,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家,除了薛道衡、楊廣外沒有別的,詩歌的中興有待於唐代的詩人。
唐詩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佳作豐富,屬於中國文學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集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開發了宋以後的宗派。以體言:五七雜言樂府行律無一不有;以格言:聖神仙佛嬌艷鬼怪,無一不包;以調言,飄逸胸渾,精神博大,縝密幽麗,清奇奧峭,無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將相,村夫野老、婦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場,演奏詩歌的舞台。
唐朝的詩歌發展超出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也從永明體的不完善狀態下逐漸轉換為唐代四聲二元化及近體詩的定型,這也正是永明體在不斷運用中的演變歷程。唐人為了和古體詩加以區分,名為今體詩。今體詩歌根據漢字平仄的特點使詩歌有了嚴謹的格體,具有抑揚頓挫的和諧美與形式美、精煉美和音樂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唐朝的詩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年輕詩人。譬如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還有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送臨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觴。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寫的非常感人。」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讓後人學習效仿。四傑的時代律詩尚未定型,初唐四傑是初唐詩歌過渡到盛唐文壇的一個重要的詩人群體,在當時及後世均享有盛譽。
繼四傑直後的沈佺期、宋之問確立了這一新的詩體,陳子昂開一代詩風,他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還有「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他論詩主張「興寄」、「風骨」。所謂「風骨」是指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美的本質特徵。「興寄」要求言志充實深沉。「風骨」與「興寄」的提出, 倡導初唐艷麗纖弱的詩風,而開盛唐樸素雄健的詩風,把詩歌引向朴實而具有真實生命的道路上。為以後盛唐詩歌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也為唐代詩歌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對詩壇有影響力的還有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王昌齡等。
到開元天寶唐的中葉,詩人層出不窮,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被譽為「雙子星座」。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祖於隋末流徙西域,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柚)青蓮鄉。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742),由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趨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靠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他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有《李太白集》問世。他的名句流傳很多,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北風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台》;「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膾炙人口,老少皆知,且流傳至今,讓多少人仰慕效仿。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