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如何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3000至5000美元後,人均收入增長長期陷入停滯,而遲遲不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現象。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增長,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是持續增長而轉變為發達國家,還是會步拉美國家與東南亞國家的後塵而迷失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這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
中國如何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首先,從資本層面來看,盡管中國的投資率已經相當之高,然而在提高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方面,中國還至少有兩方面潛力可挖。一方面,中國經濟目前存在著製造業過度發展、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通過調整激勵機制來刺激服務業投資的發展,不但有助於緩解製造業的產能過剩,而且有助於提高居民部門的相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
其次,從勞動力層面來看,中國政府應從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與提高勞動力素質兩方面下功夫。在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方面,中國政府應盡快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未來也可以通過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方式來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沖擊。
再次,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中國政府至少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中國的創新體系,提高中國居民與企業的創新能力:第一,中國政府應努力提高研究開發支出在GDP中所佔比率;第二,中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增強個人與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第三,中國政府應進一步發展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大力發展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產權交易市場、創業板市場、中小板市場、主板市場在內的一系列直接融資體系,為國內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市場化融資支持;第四,中國政府應保持與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從國外引入新的科學技術,並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來增強本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⑵ 中國經濟如何擺脫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要3000千字的..
提升出口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提升其價格,避免惡性競爭。
以城鎮化為引導,促進城鎮消費。建立以核心城市為圓點,大力發展衛星城市,將產業轉移至衛星城,是產業員工工作與生活均在衛星城發展。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政府提供研發基金,鼓勵創新。對節能產品,實行補貼政策,積極刺激消費升級。
改革收入結構,將收入更多分配給勞動者。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減少居民後顧之憂。
⑶ 在新常態下中國怎樣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鳳凰網
中國基本具跨中等收入陷阱條件,2024年入高收入階段。
我國已基本具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條件。第一階段是低收入階段(1978—1998年)。在這一時間段,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從190美元增長到820美元,用20年時間從低收入階段走出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農村包產到戶到城鎮國企改革,從產權明晰到引入競爭機制,生產力發展潛力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不斷釋放。第二階段是下中等收入階段(1999—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在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是勞動、資本、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等有形要素投入不斷加大,增長動力主要來自要素驅動。在這一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對外貿易成為重要增長引擎,外匯儲備增長了十幾倍;率保持高位;房地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然而,高投入、高增長也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增長不可持續的矛盾凸顯出來。第三階段是上中等收入階段(2010—2023年左右)。2010年,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同時,經濟增長開始從高速換擋為中高速,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中高經濟增速來推算,我國走出這一階段將用約13年時間。在上中等收入階段,傳統要素的優勢逐步消失,大規模投入受到制約,增長速度減緩,要求盡快提高生產率,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為此,黨中央及時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提高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通過降成本、補短板,提高生產率、投入產出率和競爭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確保經濟中高增速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第四階段是高收入階段(預計從2024年左右開始)。高收入經濟體並不必然是發達經濟體。成為發達經濟體要符合一套綜合評價體系,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必須是技術創新型國家,必須以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增長的根本動力源泉。
⑷ 中國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3000至5000美元後,人均收入增長長期陷入停滯,而遲遲不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現象。一般認為,幾乎所有的拉美國家(智利可能是個例外)、東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東歐一些轉軌國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增長,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是持續增長而轉變為發達國家,還是會步拉美國家與東南亞國家的後塵而迷失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這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
一國經濟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增長問題,即當一國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之後,該國能否繼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用生產函數的框架來分析這一問題。一個典型的生產函數是指,一國人均收入的增長,主要由資本、勞動力與全要素生產率這三大因素決定,其中勞動力又分為勞動力數量與勞動力素質(即人力資本)。
用這個框架來分析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幾大傳統動力:首先,在資本方面,中國的高儲蓄率支撐了投資率的不斷上升,而人均資本存量的上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其次,在勞動力方面,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內享受了雙重的人口紅利,一是計劃生育政策造成少年人撫養比率的下降以及勞動力占總人口比率的上升,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雙重人口紅利為中國的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供給,與全球化紅利一起塑造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再次,中國經濟在如下兩個層次上享受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提升。其一,過去30年的每個十年間,中國都出現了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革,包括1980年代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1990年代的小平南巡以及2000年代的中國入世,這三次制度變革均帶來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上升;其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落後於發達國家,中國在科技方面可以享受所謂的後發優勢,即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外國科學技術而實現本國科技水平的上升。
然而,過去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都呈現出衰竭之勢。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擔憂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首先,從資本因素來看,一方面,中國的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率已經接近50%,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且中國目前很多製造業部門與局部地區的基礎設施部門都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繼續擴大投資的潛力不大;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將會降低中國的儲蓄率,從而難以繼續為高投資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從勞動力因素來看,計劃生育的正面效應正讓位於負面效應,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加速老化。此外,富餘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過程已經基本結束。中國勞動力市場上已經開始面臨供給端約束;再次,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其一,隨著經濟改革從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演進,重大制度變革越來越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要取得進展非常困難;其二,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科技方面能夠享受的後發優勢已經相當有限,且發達國家已經在知識產權問題上頻繁向中國發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中國經濟傳統增長動力日益衰竭之勢,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進而幫助中國經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呢?筆者還是試圖從生產函數框架來尋找對策。
首先,從資本層面來看,盡管中國的投資率已經相當之高,然而在提高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方面,中國還至少有兩方面潛力可挖。一方面,中國經濟目前存在著製造業過度發展、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通過調整激勵機制來刺激服務業投資的發展,不但有助於緩解製造業的產能過剩,而且有助於提高居民部門的相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一般來講,國有企業的投資效率通常低於民營企業。因此,通過降低民營企業的市場准入門檻、向民營企業提供更多市場化的資金支持,中國政府可以通過提高民營企業投資比重來提高整體投資收益率。更進一步講,考慮到目前很多高利潤率的服務業部門都處於國有企業壟斷之下,因此,提高中國投資效率的關鍵,在於打破國有企業對特定服務業部門的壟斷,真正向民營企業開放這些部門。
其次,從勞動力層面來看,中國政府應從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與提高勞動力素質兩方面下功夫。在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方面,中國政府應盡快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未來也可以通過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方式來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沖擊。提高勞動力素質意味著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中國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中國教育體系,尤其是應該重視職業教育與在職培訓體系的發展。為了激勵中國居民擴大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即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潛在收益率),中國政府一方面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現狀,另一方面應該取消戶籍制度限制,並通過各種措施努力降低個人在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流動的難度。
再次,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中國政府至少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中國的創新體系,提高中國居民與企業的創新能力:第一,中國政府應努力提高研究開發支出在GDP中所佔比率;第二,中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增強個人與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第三,中國政府應進一步發展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大力發展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產權交易市場、創業板市場、中小板市場、主板市場在內的一系列直接融資體系,為國內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市場化融資支持;第四,中國政府應保持與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從國外引入新的科學技術,並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來增強本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⑸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中國必須選擇適合自身特點,並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發展潛力的措施,才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以推動公平分配為切入點,為持續增長培育新的基礎。
第二,要以提升產業結構為突破口,構造經濟增長新的動力。
第三,要以循序漸進的城市化為依託,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支持。
第四,要以擴大和完善國內市場為保障,降低受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
第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總之,進入中等收入的中國面臨著一系列發展的風險,而中國具有的特殊條件會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許多選擇,「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無疑是中國仍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