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保護中國傳統節日

如何保護中國傳統節日

發布時間:2022-03-02 17:18:13

⑴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和保護是怎麼回事

因為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文化,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作為是這些文化的擁有國,中國當然要保護了。現在西方的國家把他們的文化發展到我們國家,這是不好的.所以我們也要發展自己的文化。

⑵ 怎樣保護傳統節日

現在有國定節假日,我們可以在這一天,做一些有傳統意義的事。

⑶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和保護

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
勢在必行

曾幾何時,我們以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歷久彌香而自豪;曾幾何時,我們以天下節日大備於中華而驕傲。又曾幾何時,在不知不覺中那傳承了幾千年的驕傲與自豪漸漸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無法體會那份錐心之痛,而血性國人卻理性地發出了拯救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吶喊!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湮沒了平常日子與節假日的區別,我們已經不必等到過年添新衣、過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過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兒底下,「年味兒」反而淡了。城鎮化、城市化建設悄悄地改變了沿襲幾千年的社會結構,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和人際關系,很多與農業、農村,與那種熟人社會相關聯的傳統節日,也隨之失去了以往依託的節日背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滿田園氣息的節味淡了。「年味兒」、「節味兒」越來越淡,不但過節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甚至人們內心曾經擁有過的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了。情人節、感恩節、愚人節和聖誕節等洋節日漸盛行,而且大有將我們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取而代之之勢。許多青年對過聖誕節、情人節樂此不疲,而對中國節日,除了熟悉的「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外,對「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能記得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對其中的節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如今,傳統節日的舞台上最活躍的、最能充分發揮節日文化功能的當屬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熱鬧,只問經濟,只看效益。商場「血拚」,飯店折扣,來就有獎,買就贈送,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卻少有人問津。很少有人在節日氣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傳承和發展、發揚和豐富上下功夫。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為「吃喝玩樂」的假日,那份美好的節慶記憶在逐漸消失。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傳承與建設同樣重要。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樣化的精神愉悅方式的今天,傳統節日也應隨時代不斷發展,吐故納新,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氣息,讓我們的節日也時尚起來,年輕起來,豐富和創新慶祝活動的形式,真正成為中國人越過越新的節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自然銜接。就如何傳承和保護傳統節日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州政協委員、延邊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成飛。他說,過洋節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忘記自己的民族節日。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區別,就在於她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獨有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正是她幾千年歲月的沉積而形成的中國固有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⑷ 我們如何保護傳統節日,有什麼措施

從小學就該宣傳,但現在中國人對傳統節日沒那種氛圍了,僅憑宣傳也引不到很大的作用。對,還是國家立法,政府部門主持各傳統節日的活動,使下一代耳聞目睹的每年習慣於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哎!一個民族沒了自己的文化了,這個民族就完了。這也是國人的悲哀。過洋節比什麼都熱衷。還是上面的重視和組織力度欠缺所致。在國人眼裡過節就是怎麼玩,跟傳統節日的內涵一點不沾邊。也許是國人對傳統的意識變味了吧。我看有難度。

⑸ 做為中國人該如何保護國家的傳統節日

保衛傳統節日在我看來 必須透過恢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開始 這建立在教育 社會共識 以及中國本身的強大上 由於物質決定意識 不可能說我們說要保衛傳統節日社會就會自動保衛傳統節日 我們必須把這問題的物質部分 也就是傳統節日的價值 回歸到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 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 人民大學建立的孔子像 以及胡主席的講話 都透露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 我們現階段要做的就是保存傳統節日習俗 等到有足夠條件了 他自然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轉變而自然復興 取代那些西洋的節日 或至少與其旗鼓相當

⑹ 如何保護中華傳統節日請你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

一、注重傳統節日應從當局做起:當局在傳統文明的傳承和維護上應該起到要害性的效果。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當局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分的確該當立刻接納緊要辦法予以重現。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度法定假期。而關於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基本的。

二、發掘文明內在,增強傳統文明宣傳與教育 :我國傳統節日中包含著豐厚的人文精力,要鼎力發掘和弘揚。要想讓民族文明資本鮮活永久,還必需在外活著俗力氣的根底上,尋覓孕育內涵驅動力的平台——教化——國度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小我修行。

三、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麼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傳媒對即將消失的東西進行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傳媒應該做的事情。

特別是在網路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基層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後看一看,看看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保護傳統節日的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有助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⑺ 應該如何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根源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16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系;幾個表面上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均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而其餘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話和宗教。 中國傳統節日之產生乃至傳承發展的根源在於千年的農耕文明,具體的支撐又表現在三個方面,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劃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
二、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我們不能數典忘宗,不能忘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其中也有許多精彩的文化內容。它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決不可低估。」李露露這樣表示自己對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意義的理解。 劉魁立則從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強調說:「為什麼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呢?每一個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要有自己的獨特的自然的視角,而這個獨特的自然的視角和獨特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各個不同的。就像我們所有的人都走路,但是每一個人走路的姿勢也不盡相同;所有人都說話,說話的聲音不同,所使用的詞彙也不同。而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性的。」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宋兆麟先生談的更加細致:「第一,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說牽牛要牽牛鼻子,研究民間文化抓住節日,就可以帶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民間文學、民間神話傳說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第二,節日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我們要考慮如何因勢利導,好的保留,壞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發展。比如春節的一些禮儀形式,我就認為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禮好,能夠保持距離。再比如鞭炮,盡管可以營造節日氣氛,但是污染嚴重,而且存在隱患,如果能夠製造出改良的品種,只有聲響和光電,沒有煙塵和爆炸,不是兩全其美嗎?第三,節日對於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過節期間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來往的樓上樓下、街坊鄰居見了面也會很禮貌地問好祝福,整個社會洋溢著安定祥和的氛圍,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春節是一定要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 三、如何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宋兆麟認為,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進行記錄:「我們這代人要把我們看到的記錄下來,因為過很多年它還是要變,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特別是現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錄像,這里有很多歷史價值。但是搶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保持連續性。不是說今天記錄完了就完了,明天還是一樣得記錄。」 單純的記錄更多隻適用「過去時」,「保護」與「發展」並重,才是更大意義上的「保護」。 每4年舉辦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為關愛的當代文化盛事,眾所周知,它起源於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臘人為祭祀雷電大神宙斯而舉辦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風俗。歷經2800多年斷斷續續的發展演變而至今日之氣象,烏丙安評價它「為發揮古代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樹立了最高典範」。

烏丙安認為,要認識並發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就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現代性認定,即對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存在價值進行認定。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民俗文化遺產作出選擇,以便認定某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而是把過去引向未來的文化財富。」他還談到了許多具體措施,比如推動文化保護立法、建立專業協會和專門的民俗文化博物館等等。

有關傳統節日文化保護的話題,還會繼續下去。記者以為,似應把「傳承傳統」和「吸納先進」結合得更緊密才好。 不同於多數青年,記者喜歡聽京劇,但僅限於部分曲目。同時我很清楚自己的這種喜歡不是出於自覺,不是因為京劇是國粹而聽眾日稀就主動去「盡義務」,而是出於自發,我認為許多京劇選段確實非常「好聽」。可以說,是京劇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籠罩在它身上的「傳統文化精粹」等諸如此類的光環。在我看來,用「危機」或是「尷尬」來形容京劇目前所面臨的形勢和處境,是帶有感情色彩和主觀傾向的。實際上京劇只是不如以前輝煌,它在特定的時期歸到應有的位置上了。而在這一過程中,京劇損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審美魅力和藝術價值則並未消損。基於這一判斷,我不認為京劇會消亡———至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而那些該送進博物館的部分,只管送進去就好了。 傳統節日———或者說它裡面蘊含的核心價值也不會消亡,這是我的看法。對部分「洋節」,我也相當歡迎並樂在其中。「洋節」里體現出的先進的文化,比如「以人為本」的思想,有什麼必要去排斥呢?(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南方網)
參考資料: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南方網

⑻ 如何保衛傳統節日

出路:
1.加強宣傳教育,從小抓起。
2.從制度上得到重視。
3.對傳統節日創新。
4.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⑼ 中學生如何保護中國傳統節日

依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把以下傳統文化換成節日、

我們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過時的、落後的改造,把腐朽的、偽科學的挑除,努力的發展傳統的優秀文化,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結合時代的特色,做到與時俱進,保護民間傳統文化單靠國家的引導還不夠,我們要想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還要靠全國人民的重視,做好一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1傳統文化是遺產
傳統文化通常也被稱為文化遺產,這稱謂本身便已經表明,傳統文化已經不是現實中的存在。人的基本生活由衣食住行構成,而在現實中,除了食物之外,好像現代人和古代人已經沒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了。即便是食物,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以中國為例,不僅有隨處可見的西式快餐店,即便是傳統的食物也很有可能是以外來的方式烹飪或製作的,比如古人喜歡吃的餃子,現在很有可能是包餃子機包出來的,普通的炒菜也可能是用煤氣灶做的,可見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已經是一個界限模糊的存在。
另外,這里說的傳統文化可並非特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全世界的傳統文化都一樣是遺產,現在又有幾個埃及人會把自己的墓蓋成金字塔呢,又有幾個歐洲人會堅持用鵝毛筆寫字呢?日本大街上能看到幾個佩武士刀的人呢。美國人打仗也不再揮刀舞劍,而是用槍炮導彈。所以說,傳統文化都已經是「遺產」,也就是說在現實社會中只具有象徵意義而不具有現實意義。
因此,保護傳統文化,或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是要讓傳統文化在現實世界中復活,而是要讓人們記住傳統文化,並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沒有必要為了「捍衛傳統文化」而回歸從前呢?我覺得沒必要,文化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盲目的捍衛其實並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我們從前用油燈照明,現在有了電燈,難道僅僅因為來自西方就不用嗎?使用電燈難道就是屈服於西方文化嗎?西方也沒有因為要「捍衛油燈文化」而拒絕電燈啊。既然如此,那麼西方好的制度,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用呢?我們的好制度,比如科舉選仕的制度就被西方學習了去。西方現在文官制度就是根據科舉建立的。西方對待文化傳統的態度值得學習,他們並沒有恪守宗教裁判所啊,火刑啊等傳統文化,而是在否定自己中不斷前進。在我看來,文化不分中西只有優劣,只要是好的,就可以拿來,就應該拿來。而壞的文化,比如緊身衣、裹小腳等則不管哪裡來的都應一律摒棄。

⑽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意義如下:
第一,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牽牛要牽牛鼻子,研究民間文化抓住節日,就可以帶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民間文學、民間神話傳說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第二,節日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要考慮如何因勢利導,好的保留,壞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發展。比如春節的一些禮儀形式,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禮好,能夠保持距離。再比如鞭炮,盡管可以營造節日氣氛,但是污染嚴重,而且存在隱患,如果能夠製造出改良的品種,只有聲響和光電,沒有煙塵和爆炸,兩全其美。
第三,節日對於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過節期間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來往的樓上樓下、街坊鄰居見了面也會很禮貌地問好祝福,整個社會洋溢著安定祥和的氛圍,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春節是一定要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和伊朗哪個更嚴重 瀏覽:50
越南河內有多少個種族 瀏覽:380
中國銀行卡掛失多久可以補到卡號 瀏覽:796
中國電信安全系統如何下載 瀏覽:896
印尼全年什麼時候海平面最高 瀏覽:875
印尼海嘯之後怎麼樣了 瀏覽:224
伊朗呂分多少錢一噸 瀏覽:797
德林區屬於越南哪個市 瀏覽:769
初級的義大利語歌曲有哪些 瀏覽:320
越南姑娘在南寧哪裡 瀏覽:815
中國最像瑞士的山是哪個 瀏覽:359
中國哪個城市可以養雞 瀏覽:101
為什麼印度確診人數那麼多 瀏覽:767
西方怎麼評價中國奧運 瀏覽:479
越南胡志明市安江省郵箱多少 瀏覽:651
frm在中國哪裡考 瀏覽:91
為什麼越南戰爭打了這么久 瀏覽:934
越南河內有多少旅遊人 瀏覽:216
亞投行為什麼借錢給印度 瀏覽:355
中國現在平均人均壽命是多少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