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待中國的比較優勢

如何看待中國的比較優勢

發布時間:2022-03-02 23:52:01

⑴ 中國的比較優勢哪裡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中國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這個標志是中國從2000年起,出口商品貿易額佔GDP之比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就佔世界貿易總額的6%。究其原因,人們通常認為是,中國作為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放棄趕超戰略,實施以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戰略。事實真是這樣嗎? 美國哈佛大學Hausmann、Rodrik兩位教授近年來從6位數產業貿易數據中研究發現,在1992年~2003年,中國出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以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服裝和簡單電子配件為主,但是也明顯出口大量的復雜程度較高的產品,並且鎖定在一些高級的、生產率高的產品上,例如中國出口的消費電子產品,例如TV、監視器和錄影等設備的單位價值已經超過韓國,這是處於與中國人均收入相同水平上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出口商品的決定因素可能不完全取決於勞動力比較優勢,還有別的因素。如果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之一——要素稟賦理論來解釋的話,中國既有決定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勞動力資源稟賦,也有決定資本密集型甚至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資本或技術稟賦。顯然,這不令人信服。此外,該理論並沒有認為勞動力密集型出口產品可以順利地過渡到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從何而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Hausmann、Klinger和Hidalgo等人在《科學》(2007年第8期)上公布的研究成果。 他們對世界各國出口商品計算發現,一個國家出口的產品類型促進了後續的經濟增長。他們將一個產品比喻成一棵樹,把出口的所有產品看做是一片森林,把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家看做是生活在這些不同樹上的一群猴子,來開發和利用這些產品。增長的過程就好比猴子從一個相對貧瘠的森林(果實相對較少的地方),跳到一個相對富庶的森林(果實相對較多的地方)。這就意味著猴子們必須跳躍一些距離。對經濟體來說,就是企業家們必須重新把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制度資本配置到與目前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中去。 傳統的增長理論認為總是存在著新樹林,並且總是可以達到的。這意味著,森林的結構是不重要的。然而,實際上不同森林之間是有異質性的,而且相距可能甚遠,有些地方的森林比較密集,有些地方比較疏鬆,因此,猴子實際上只能跳躍有限的距離,不可能不同森林裡自由地移動,或者說只能在鄰近的范圍內活動。 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企業家們在轉向生產率較高的新產品時,將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或者說,要經歷一個有成本的發現過程。不僅如此,一旦某個企業家開發出生產率較高的新產品,又將面臨一個新產品、新技術的信息外溢問題,即其他企業家很快就掌握了新產品生產技術。要知道,企業家自身承擔了開發成本,卻不能獨享新產品的全部收益的。這個成本——收益之間不對稱,將阻礙企業家主動積極地探索新產品。如果事實果真這樣,那麼一國既有的產品空間結構和能夠達到的方向和距離對於該國經濟發展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Hausmann、Klinger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重要的不是看它出口額多少,而是看它出口的是什麼樣產品。一個國家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依靠它生產其相鄰產品的能力。例如,一個具有出口蘋果能力的國家很大程度上也具有適合出口梨子的條件,如適合蘋果和梨子生產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包裝技術、冷藏運輸設備。出口蘋果所具備的技術精湛的農學家、嚴格的公共衛生法律和外貿協定,這也適用於梨子貿易。 然而,如果考慮一個不同的產品,例如銅絲或者家庭設備製造,那麼,已經開發出來用於蘋果貿易的所有或者大部分能力就會變得無用武之地。他們研究證實,和出口產品相關的收入水平與該國人均GDP正相關,一個國家初始的出口產品的生產率水平將積極地影響後續的經濟增長,例如,初始出口生產率水平增加一倍,該國的人均收入後續將保持6%的增長。但是,同時也使得該國出口產品演化形成路徑依賴。 Hausmann、Klinger和Hidalgo將世界各國出口的各行業產品(行業分類6位數產品)按照鄰近性排列了一個產品空間地圖,發現工業化國家居於中心位置,出口產品由機械、金屬製品和化學製品組成,相互之間有鄰近性的產品種類奇多,即產品空間非常密集。他們也參與一些相對較為外圍的產品如紡織品、森林製品和動物農業的生產。東亞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是制衣、電子產品和紡織品,處在外圍,產品空間有一定的密集度。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則更是處於外圍的采礦、農業和制衣等部門,最後,次撒哈拉非洲地區出口的產品類型非常少,而且絕大部分處於產品空間遙遠的外圍,產品空間最稀疏。這個結果表明在產品空間里每個地區都有明顯的專業化模式。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貧窮國家要想達到富裕國家的收入水平面臨的困難是與其出口產品的鄰近的產品太少,或者說與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相去甚遠,關聯性太少,以至於產品結構的轉型,或者說擴散過程難以發生和持續。而且處於同樣發展水平和擁有類似的出口產品的發展中國家,在後續的發展中也會因接近生產率更高的產品的機會和程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發展狀態。 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入門」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就很容易解釋中國出口產品空間上為何勞動密集型產品與某些資本密集型甚至技術密集型產品同時大規模並存的現象。該現象可以進一步用這樣一組數據所反映的現象做進一步的界定,即中國出口產品的生產率水平在1992年~2003年間一直穩定在9.5(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美元的對數)左右,而中國的人均GDP卻從7.6上升到8.5。 究其原因,可以說,在出口產品生產率水平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的持續上升一定得到了有越來越多的較高生產率水平的、較為復雜的產品出口支持著的,也就是在中國出口產品空間中,出現了生產要素向復雜產品轉移,並且復雜產品較高生產率的收益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個擴散的過程。 對於消費電子產品來說,麥肯錫公司研究顯示,中國生產消費電子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墨西哥相當,但是中國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的人均GDP卻高於墨西哥的2倍。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已經從初級的簡單裝配的產品逐步上升到將上游產業一體化和供應鏈向裝配環節的延伸。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通過「市場換技術」手段吸引了一大批外國電子公司進入,與中國公司進行中外合資或合作。就像上文寓言中講述的那樣,在原來的森林邊上突然出現了一大片富庶的森林,從而吸引原來的猴子逐步跳到這片新森林來。對於消費電子出口產品逐步升級來說,國內消費電子公司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即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地對外國先進技術進行學習、吸收和擴散,同時形成本地供應鏈,以替代外企供應鏈。「跨國公司和本地公司的交互作用創造了真正的全球化成功的故事」。 最終,在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中國消費電子生產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100多家到上世紀90年代整合成幾大寡頭,並且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外國產品。在汽車行業,也呈現出類似的狀況,在國外企業進入中國以後,本地汽車供應鏈迅速崛起,其質量迅速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並且出口額迅速擴大。 我們將視野延長到2000年之後,長三角地區憑借製造業基礎迅速大規模地吸引了國外高技術企業投資,而且對外資企業的引入已經從「招商引資」過渡到「招商選資」,引入的外資企業的產品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為本地企業技術學習、供應鏈質量整體提升和出口產品「質量」的提高「開辟了一片片富庶的森林」。雖然目前大量本地企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但是,本土企業已經接通了與生產率更高、技術更為復雜的產品接近的路徑。受這些產品及其技術的外溢效應的激勵,本土企業家們一定會將注意力和相關生產要素從原來的產品轉向這些生產率更高的產品。 總之,一國的比較優勢和工業化取決於將其積累的能力從一個產品向另一個產品再配置的靈活性,這不僅要求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企業家們自我發現和接近新技術、新產品,而且要求政府制定前瞻性產業政策,鼓勵或扶持新產品、新產業的投資,尤其是外商投資和技術擴散,因為一國現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與生產率更高、技術更復雜產品的鄰近程度或與這些產品接近的可能性是該國比較優勢演化的方向和范圍。 (作者為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⑵ 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是什麼

中國經濟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各種轉型的選項之中,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經濟轉型,乃是重中之重。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整體意義上已經融入國際市場,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當年經濟學家林毅夫之所以能夠引起高層的重視,一路平步青雲,成為這個國家紅得發紫的學者,其學術影響力就在於明確指出,中國必須尋找自己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分析各種市場要素之後,林毅夫認為,惟有人口基數,以及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基礎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市場,才是中國經濟發生和發展的首要優勢。
歷史作證,當年林毅夫說對了,30年來,中國靠著龐大的人口優勢,靠著低成本,高消耗的產品形態,靠著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不僅左右了全球日常消費品的市場,而且將中國經濟完全打造成一個規模性的低附加值經濟。這意味著,人口基數帶來了產品的價格的低廉,正是靠著這種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中國製造商品,中國經濟得以財源滾滾,大有所謂中國崛起之勢。
但是現在,到了轉型的時候,中國經濟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市場裡面,這就是眾人期盼的內需市場,或者叫做本土市場。
相關的學術範式也需要變化,過去在國際上不斷彰顯的比較優勢,尤其是人口基數的比較優勢,就不再那麼重要。問題就此出現,當人口優勢不再是比較優勢,那麼,拉動內需市場的比較優勢,是什麼呢?
即使理論的探索並沒有成型,但眾所周知,拉動內需已經成為經濟最醒目的口號之一。在這種旗幟下,我看見幾年前,政府興起了浩浩盪盪的家電下鄉活動,領導上的報告里更是提到了要振興農村建材市場,鼓勵農民興建新住宅。學者們也不吝言辭,說什麼買房子就是愛國。更巧的是,不僅政府官員這么思考,連一部分老百姓都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要把存款拿出來,去買家電,買汽車,或者去買房子,支持政府拉動內需的政策。

⑶ 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中國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加入WTO後中國企業如何發揮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是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中國市場將與國際市場完全對接,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參與全球競爭,對於我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企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需要盡快了解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以便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競爭實力。因此,研究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就成為目前中國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研究中國企業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意義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歷史性機遇。由於世界各國在資源、文化和歷史上存在很大差異,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自己不同的比較優勢,因此,研究和發揮國際比較優勢當前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於中國企業的資源配置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趨利經濟,趨利的過程就是講求比較利益的過程。因為在充分實現分工和交換的條件下,經濟利益多體現在比較利益上,通過比較利益的實現達到趨利的目的。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強調的是形成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重生產,輕效益。企業也熱衷於「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沒有考慮比較優勢的問題,沒有考慮企業效益最大化問題。因此,各地區、各企業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的問題十分嚴重,很多企業都是低水平擴張,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利於社會化大生產,不利於資源的高效配置,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看,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的分工和協作成為必然趨勢,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無所不包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片面追求自給自足和「萬事不求人」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由於每個地區、以至國家在發展經濟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沒有必要建立完整的經濟體系。同樣,各個經濟利益主體在自己的生產運作中,往往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在特定的領域內形成自己的優勢,以實現在社會分工和交換過程中的成本和效率最低,因此,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強調利益原則,尤其是比較利益,發揮比較優勢是選擇和高效配置資源的唯一標准。
2、有利於促進優勢產業和產品的出口
由於國際分工合作和國際貿易將會帶來一定的比較利益。而我國多年來高額進出口關稅和配額的限制,使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交流步伐緩慢,關稅限制和貿易壁壘無法體現各國不同的比較優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經濟融入國際的步伐大大加快,通過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分析研究,並提出針對性措施,有利於我國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
3、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通過比較優勢的分析,找出我國目前企業和產業存在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有利於生產要素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產業轉移,進一步實現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規模經濟,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4、有利於促進劣勢產業和企業盡快提高競爭能力
由於關稅降低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使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分工協作成為可能,對於我國目前暫時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會受到國外產品的沖擊,迫使劣勢產業和企業加快改革和重組步伐,盡快提高競爭能力,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越是盡早開放的產業和產品,越能盡早形成競爭實力。一些保護性行業往往是競爭力較差的行業,因此,加強比較優勢的研究對於我國劣勢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盡管在技術、管理上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優勢
企業競爭是產品的競爭,其中產品價格的競爭是重要的方面。產品的價格構成中,勞動力成本佔有相當的成分。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我國企業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僅佔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八分之一。中國目前農村有近十億人口,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由於農業會受到一定的沖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大大加快,會使城市勞動力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國企業的成本有較強的優勢,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這種趨勢將使我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更大的國際比較優勢。
2、市場優勢
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市場優勢。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國內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以家電行業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中國農村市場每百戶家庭彩電、洗衣機、冰箱的擁有率分別僅為48.74%、28.58%和12.31%,農村市場遠未飽和,市場潛力巨大。中國正處在全面開展建設時期,高速公路、立交橋、鐵路、電網、舊城改造等項目使相關產業及產品有巨大市場需求,特別是三峽工程建設以及北京申奧成功,使基本建設及相關產品的市場空間更大。每年幾百、上千億的物資采購為中國相關企業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需求。這些物資設備除極少數必須從工業發達國家進口之外,由於運輸成本等原因,主要還得靠就近配套生產。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內市場的消費心理,加上中國產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使中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
在國外市場中國產品同樣有相當的優勢。從國外市場的需求檔次來看,高檔次商品有市場,而中低檔商品的市場更廣。特別是經濟落後國家和地區,高檔電視、高級音響、數碼相機等高檔商品的需求市場很小,中低檔商品比較受歡迎。即使最發達的美國,大量財富也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普通人的產品也以物美價廉為主,從清晨的鬧鍾、磅秤、吹風器,到夜晚的桌燈、睡衣、拖鞋,幾乎離不開中國貨。即使像家電這樣的產品,美國人也並不都要價格昂貴的高檔貨。中國家電協會組團對美國家電市場進行調研,普遍感覺家電產品在美國家庭中不是消費的熱點和重點,也不是顯示家庭富有的標志。普通美國人對白色家電的消費觀是實用、方便、便宜,而這恰恰是中國產品的特點。另外,在中亞、南亞和非洲等國家,由於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運輸的貨物分散,運輸量小,運距短,並且通路狀況很差,非常歡迎中國的價格低廉、經濟實用的產品。因此,中國產品在國外的市場中也有很大的優勢。
3、國際競爭力優勢
一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特別是在我國開放較早的一些競爭性行業及企業,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強的研發能力,掌握相關產品的關鍵製造技術,品牌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個別企業如海爾等企業,通過堅持走國際化經營的思路,使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級跨國企業集團。海爾集團憑其實力與魄力,選准美國、德國等高度發達國家作為主攻目標,並在美國安營紮寨,建立生產製造基地,打開美國、德國市場,隨即趁勢開拓一般國家的市場。在福布斯雜志的最新統計中,全球白色家電海爾集團綜合實力排到了第6位。目前,海爾已經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廠,56個貿易中心,15個設計中心,營銷網點53000個,產品銷往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海爾的總銷售額為406億元,而出口創匯2.8億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海爾集團在2003年就能列入世界500強的行列。中興通訊集團最近向南斯拉夫提供價值總額達2.25億美元的GSM移動通訊設備,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成套設備出口零的突破。
天津葯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在原料葯地塞米松市場上取得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90年代初,法國羅素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實力,採用低價戰略搶佔中國市場,天津葯業公司被迫停產。但他們沒有泄氣,而是總結經驗、卧薪嘗膽,經過幾年奮斗,有計劃地實施「高科技加規模經濟」的發展戰略,採用了120多項新工藝,取得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很多項目得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重新奪回了質量和價格優勢,不僅使羅素公司及美國、義大利等國公司產品退出了中國市場,還佔領了亞洲60%及全球40%的市場。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其產品已被國際市場認可,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即使我們有些行業總體水平目前不如發達國家,但是國際市場的需求是有檔次差別的,任何國家在相關的產品上都有強有弱,有所為有所不為。國際間的產業結構是有分工的,分工的基礎就是比較優勢,即使經濟最發達國家也不能什麼行業都先進,什麼產品都有絕對的優勢和競爭力,在某些領域內我們的企業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只要我們選准自己的市場定位,就會有自己的市場機會。即使在普通機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等機械領域,我國的產品在質量、品種、性能和價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可以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抗衡。國產工程機械的價格普遍低於進口原裝產品,引進技術實行國產化後的主機市場價格,大體相當於同型號進口產品的50%-80%,由國內自行設計、基本用國產零配件生產的產品,其價格僅為同型號進口產品的1/4左右。
4、行業的優勢
大致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如紡織服裝、文教體育用品、毛皮羽絨製品等多數紡織輕工行業,以及部分建材產品、部分家電產品、部分機電產品、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的,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加入世貿組織,短期內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企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可以利用國外市場配額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消除,使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產品大多數已屬於發達國家不生產或很少生產的。
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它占我國工業增加值的8%,是中國傳統的支柱產業,是我國38個行業中的第二大行業,又是我國最大的創匯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了一千萬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出口國,出口額佔世界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三,同時,也佔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三。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近幾年在產品的結構,出口的附加值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展,中國紡織行業在加入WTO後,中國有相對勞動力和資源的優勢,有比較齊全的行業加工基礎,這些均為中國參與競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的輕工產品在國外受到廣泛歡迎。特別是對已具規模和技術成熟的自行車、玩具、制筆業、文教用品、食品罐頭等行業在國外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國洗衣機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冰箱佔16%,空調器佔30%,中國家電產品已進入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美、日、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的年出口額已超過1億美元。中國輕騎摩托車,既銷往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還向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亞洲國家,中國生產的輕工產品由於「價廉物美」,非常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很多產品價格只是當地產品的一半,而且與不少當地產品比起來,更經久耐用。隨著阿富汗反塔利班戰爭結束,阿富汗戰後重建工作將很快進行,恢復正常生活的阿富汗人將會陸續添置日用品,而中國生產的輕工產品成了他們的首選,大到彩電、冰箱,中到自行車、收音機,小到毛巾、肥皂,中國產品在這里都有市場。中國生產的自行車性能價格比在全球遙遙領先,因此中國的自行車成為中國具有相當比較優勢的產品。2000年中國的自行車產量是5000萬輛,其中出口3280萬輛,佔65.6%,中國生產的自行車出口量佔全球自行車貿易量的60%以上。在阿富汗等國家,自行車是他們目前最適用也最急需的消費品,只要他們能消費得起,中國生產的自行車就會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的自行車廠家預測,如果世界局勢穩定,很多自行車廠家明年出口可以增長30%到40%。
5、製造業的優勢
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基礎。無論今後科學技術如何發展,製造業將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產業。但21世紀的世界,製造業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戰略性重組,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著新一輪製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由於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加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很多跨國公司逐步將製造基地移往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這就為我國的製造業帶來了相當大的比較優勢,而我國的製造業也有一定的基礎。
一是生產能力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建立了強大的製造業體系,已形成若干領域的製造業基地。我國的鋼鐵、集裝箱、水泥、平板玻璃以及電視機、鍾表的總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造船業位居世界前位。我國已經建成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大規模的製造業體系,產值、利稅、企業數目、職工人數等指標均處於主體地位。
二是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經過技術改造、引進和自主開發,我國製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大縮短,產品總體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我國基礎工業部門80%以上的生產能力是由國內設備提供的,農業裝備幾乎全部由國內提供。我國為電力、石化、冶金、交通等部門的生產的大型成套設備和重要機械產品中,有相當數量達到國外80年代中末期水平。
三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我國的製造業在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方面已居全國領先地位,近20年來,製造業進出口的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出口和進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一些行業的產品如一般機電產品、日用機械等,佔有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製造業產品已成為我國對外出口的支柱產品。
四是企業的規模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我國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加大了重組和整合的力度。即使國際競爭力差的汽車行業,通過兼並重組,從過去的100多家組裝廠組裝100多萬輛汽車的分散狀態集中到目前的13家整車廠,佔到總產量的90%,並將進一步形成上汽、一汽和東風為核心的三大汽車集團,大大提高企業規模經濟和競爭實力。
6、本土化優勢
要進入一個國家的市場,除了要有產品優勢以外,還要充分了解該國的文化和消費習慣。在中國的市場上,我國企業同樣具有相當的比較優勢。中國企業除了感情之外,還最了解中國人的消費水平、特點、購買心理、價值觀與審美觀。一些中國企業提出的「量體裁衣」、「設計思想本土化」的方針,就是基於對我們這方面優勢的認識與把握。
一是中國企業熟悉中國人的口味愛好。洋飲料、洋快餐在中國可以說風行一時,對我們的企業有一定沖擊,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主要是迎合青年人和小孩,廣大中國成人並不都喜歡。而中國的快餐企業經過深刻反思和深化改革,逐漸取得市場優勢。全聚德烤鴨、狗不理包子、蘭州拉麵已開始在快餐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全聚德烤鴨已打出國門,在十幾個國家注冊或開設分店。
中國飲料工業「十強」中的健力寶、娃哈哈、椰樹、樂百氏、露露等產品面對國外品牌的沖擊,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特點與國外產品展開競爭,並逐漸取得競爭優勢。尤其是我們的年青產品「娃哈哈」和「健力寶」,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勇於與跨國企業同類產品展開競爭。眾所周知,世界第一飲料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與它的同胞兄弟「百事可樂」多年來一直在世界飲料市場上稱王稱霸,在中國市場也佔有重要地位,我國企業與其相比實力上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們的年青產品「娃哈哈」和「健力寶」不畏強手,敢於發揮比較優勢與其競爭。「娃哈哈」在穩定乳酸飲料、純凈水、八寶粥產品的基礎上,進軍可樂型碳酸飲料「非常可樂」,向「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發起了沖擊,短短兩年時間產品已佔全國碳酸飲料市場的10%。很多省份已超過洋可樂的份額。「健力寶」通過發揮自己比較優勢,找准自己的市場定位,不但勇於在家門口與「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競爭,並且敢於西渡太平洋殺入美國本土,並通過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策略,逐步站穩腳跟,並向北美、拉美、東歐、南歐和東南亞市場進軍。在美國超市,美國可口可樂由於受到來自中國名牌飲料的競爭壓力,不得不開始降價。
二是中國企業熟悉中國人的文化底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文化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服裝服飾強調古樸、典雅,崇尚自然、和諧,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款式、造型、風采,非但深受國人歡迎,也贏得了海外消費者的青睞,在國際服裝市場上作為一種流派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的化妝品市場是相當大的,全球知名公司寶潔公司和聯合利華紛紛前來搶攤設點。跨國公司規范的經營,先進的管理方式、全球標准化的產品特色和鋪天蓋地的廣告促銷,短短幾年席捲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主要產品飄柔、潘婷、海飛絲、舒膚佳、汰漬、玉蘭油等中國老百姓沒有幾個不知道的。上海家化針對跨國公司的挑戰,充分發揮企業對本土文化和當地市場非常了解的優勢,把目標對准了長期青睞傳統產品的消費者,把中葯材治療的作用引入化妝品中,圍繞自己的名牌產品「六神丸」開發出「六神花露水」,有提神醒腦、祛痱止癢的特殊功效,產品上市後很快獲得了60%的市場佔有率,隨後推出的「六神沐浴露」也非常受市場歡迎。
三是中國傳統習慣使我國相關行業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如中醫葯行業在中國和世界市場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的中醫葯有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有病吃中葯,保健吃中國補品」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盡管西醫西葯具有診斷精確、療效快的特點,也被很多中國人接受。但是由於西醫設備和西葯價格昂貴,再加西葯主要是化學合成品,副作用大,引起許多葯物源性疾病,所以不僅在中國中醫中葯受到重視,連一向歧視中醫中葯的美國,也在大力開展以天然療法為特點的中醫葯的研究。因此,以中醫為基礎的我國中醫葯產業大有發展前景。
四是中國農村市場特點決定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中國有近十億的農民,是相當大的消費群體。國內外很多企業已經看好中國的農村市場,開拓市場的重點也著眼於啟動中國農村市場。與外國企業相比,我們自己更了解中國農村市場的特點。中國農村由於受經濟基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更需要價廉、耐用、操作簡便的產品。還有很多農村地區電壓不穩定,交通不便,山區地形地貌變化大,對於一些精確度高、功能多、操作復雜、電壓要求穩定的進口設備和家電,很不適應,更歡迎功能簡單、操作方便、電壓適應性強、維修容易、價格便宜的中國產品。

⑷ 中國的比較優勢有什麼啊

比較優勢: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也可以說,當某一個生產者以比另一個生產者以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產品時,我們稱這個生產者在這種產品和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中國人工成本低、資源價格低、交通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的比較優勢。但目前人工不斷上漲,這種優勢正在減小,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獲得持續發展。

⑸ 試論述如何看待中國的比較優勢

是你自己寫論文用?當然分過去和現在,現在的情況又分短期和長期。

過去 幫助很大
現在 短期仍然有效
長期不利於長久發展,必須慢慢改變

⑹ 中國應當如何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

中國應該發揮自己人口資源大國以及資源大國的一種優勢,用這樣的優勢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種完善的產業鏈制度。

⑺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哪裡什麼是比較優勢陷阱中國應如何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談到中國的比較優勢,很多人會提到的是人口優勢,勞動力成本雲雲,但是,那種包容並蓄的文化可能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是諸葛亮在出征南夷之前定下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最終使西南成為了蜀國持久而堅固的後方。 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中,兵戈並起,四分五裂的狀態很常見,但是最終仍然凝聚在一起,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謂「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人「比較利益陷阱」。 中國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突破比較優勢戰略的束縛,實行競爭優勢戰略。 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徵,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它強調貿易利益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為了獲得穩定的、長期的貿易利益,甚至可以犧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注重產業內部的交換關系和產業的生產率以及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能適應當前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不斷上升的趨勢,它所關心的是如何將一國的潛在優勢轉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是發展中國家(也包括我國)改變在國際貿易中不利地位,充分發揮對外貿易作用的一個必然選擇。

⑻ 如何看待比較優勢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

比較優勢理論是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的一種理論。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土地、勞動力及金融資本等有形資源稟賦上存在著差異,而使一個國家可以在某類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形成比較生產費用優勢,據此說明其參與國際分工的依據和條件。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把各國比較優勢的差異歸結為要素稟賦的不同,以及生產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投入比例。認為由於各國的生產要素相對數量不同,它們的相對價格也不同,如果一個國家某種生產要素相對豐富,則要素價格便相對便宜,用這些要素生產出來的產品便成本小、價格低,具有比較成本優勢。根據該學說,由於發展中國家普遍資本匱乏,技術水平低下和勞動力豐富,因此,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則不佔優勢,發達國家的情況則正好相反,具有比較優勢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今這種比較優勢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的比較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巴士怎麼買小轎車 瀏覽:824
如何撥打中國駐西班牙求助電話 瀏覽:621
義大利面怎麼做用哪些材料 瀏覽:872
2021伊朗核協議對原油有什麼影響 瀏覽:325
住在義大利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171
印尼女孩收到多少封信 瀏覽:580
中國紀念幣在哪裡買 瀏覽:880
薩摩亞有哪些中國公司 瀏覽:35
中國對印尼男籃怎麼樣 瀏覽:815
向伊朗禁運什麼 瀏覽:655
中石油在越南92號汽油賣多少 瀏覽:34
越南比柬埔寨人多多少 瀏覽:833
中國什麼摩托好 瀏覽:444
3000元兌換印尼盾多少 瀏覽:633
伊朗人怎麼過開齋節 瀏覽:200
印度雞肉餃子餡怎麼調 瀏覽:813
印度皇家理工學院在哪裡 瀏覽:677
美國打越南戰爭死多少士兵 瀏覽:173
印尼什麼水果最貴 瀏覽:182
斜切式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