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麥原產地,何時怎樣傳入中國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
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 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里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飢。」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後,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於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於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 擴大開來。南宋庄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於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於北方了。
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麥的推廣並不妨礙稻的栽培面積。北宋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就說:「吳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割麥後種稻,一年兩熟,稻有早晚。」後來南宋陳旉(fū膚)《農書》(1149年)和王禎《農書》(1313年)所說的也是稻麥兩熟制。而且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南方對於種麥,已有相當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高,並不比北方差。
小麥不但向南方推廣,同時北方也在發展。
元以前就有這樣的農諺:「收麥如救火」。在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麥釤(shàn扇,一種長形的鐮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進,創造了用麥籠、麥釤、麥綽(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落到綽里)結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麥籠安裝在下面有四個小輪的木架子上,用繩系在腰部拖著走。割麥人用釤割麥穗,麥穗跟著落向綽里去,隨手把綽里的麥往後倒到籠里,籠裝滿了以後就拉到打麥場上。據王禎《農書》的記載:「一天可以收割十畝,比南方用鐮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種麥很多,是不會創造出這種快速收麥器的。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❷ 小麥傳入中國 小麥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截止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
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
在皂角樹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栽培小麥,且占糧食作物的第四位。說明在夏代,麥子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小麥傳入中國的途徑
小麥傳入中國的途徑之一是歐亞草原通道。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小麥被分布在歐亞草原東部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所接受,並迅速由西向東傳播,通過阿爾泰—天山地區到達蒙古高原地區,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緣的以鄂爾多斯為代表的青銅文化區所接收。
然後通過多條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黃河、桑乾河、永定河,直達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帶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條通道也是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連接東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線。隨著小麥傳入的還有青銅冶金術等其它關鍵技術。
而傳入西北地區的小麥走的可能是綠洲通道,小麥自中亞出發,向西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塔里木盆地,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兩側的綠洲通道向西傳播,穿越河西走廊,進入黃土高原地區。這條綠洲通道到了後來就是絲綢之路。
值得研究的細節特別有趣。考古學家王仁湘認為小麥傳入中國時只是傳入了種植技術,與之相應的飲食傳統並沒有被傳入或者被接受。
在古代粒食傳統背景下,小麥和水稻、小米一樣也許被煮著吃,很難下咽。因此在北方的產量和播種面積並不大。直到秦漢,將小麥磨成麵粉後蒸食成饅頭,它的面積與產量才大大提高,並最終代替了粟與黍。和西方烘烤的麵包傳統不同,饅頭是中國蒸食傳統的代表,和面條一樣深得人心。
❸ 小麥是何時被引進中國的
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開始種植。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在黃河流域兩岸的三門峽、洛陽、盧氏以及西安、寶雞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學特徵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這種小麥草很可能早已為我國先民採集和栽培。
在中國繼雲南小麥亞種發現之後,在西藏高原又發現有麥穗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類型(稱西藏半野生小麥);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國通稱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游麥田早就有混生節節麥,這些事實對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演化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3)小麥面怎麼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從1996年起就對小麥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從2002年4月份開始,玉米、小麥和大米實行出口零稅率政策,提高了我國糧食品種的出口競爭力。小麥進出口增加,則與品種有關系,以較低價格向韓國等周邊國家出口飼料用麥陳麥(主要是春小麥),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優質硬粒小麥。
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加入WTO,中國將在五年內將農產品關稅減至14.5%-15%,開放小麥等農產品進口,實施「關稅比例配額制」。到2006年,小麥配額應從200萬噸增加到930萬噸,私營部門最初應為10%。中國政府力主在世界貿易談判中保留關稅配額。
小麥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發展直接關繫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國內資源環境、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