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為什麼老是針對中國,是怕中國為什麼說咱們國家,又要學咱們國家。
是互相學習,你不要把世界看那麼復雜,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世界這個大家庭就跟一個家是一樣的,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你覺得中國總是被人欺負,家裡泛濫,家外亂事不斷,其實每個國家都一樣,中國當然是有中國的特色,就是因為你要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所以出現了很多其它國家不曾有的,話再說回來,一個才建國半個世紀,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才30多年的國家,就想要成為世界大國,你想想可能嗎,如果你的鄰居家日益強大,你家很自然就會受到威脅。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是互相牽制的,這叫地緣政治。不過像世界上這幾個強國的地位,我們國家一時半會撼動不了的,像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水平確實高,而且國家比較成熟。
2. 美國為什麼害怕中國,卻不害怕印度
因為中國是潛淵騰龍,印度是美國手心的一顆棋子!
美國之所以害怕中國崛起,是因為中國有太多讓他畏懼的地方。
中國是上下5000年強國與其說美國害怕中國崛起,更恰當的應該說美國害怕中國實現全面復興。
中國在過去幾千年一直是世界強國,那時候的古代中國征戰四方,多少國家都需要向他定期進貢,表示忠誠。
印度不僅經濟難以發展起來,國內矛盾還很多。
比如女性受歧視問題越來越嚴重。印度女性地位雖然一直很低,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如果印度政府還一直任由這種問題發展,以後勢必會有大麻煩。
美國能夠掌控印度印度雖然現在依然很貧窮,但是他能夠發展到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的美國。
美國無論是經濟上、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對印度有所控制,印度可以說一直被美國捏在手心,是一顆用來針對中國的棋子。
印度是棋子,美國是執棋人,美國當然不害怕他崛起。
如果你還有其他想補充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
3. 越南網民瘋狂吐槽:為什麼中國會遭到全世界的嫉恨
中國是個大國,越南一輩子都生活在中國這個大國的陰影下,本來就是我們的藩屬國,打了幾次戰後,特別是越戰以後,當時的國際環境的影響,越南在前蘇聯的支持下,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一時間自以為是,對我國忘恩負義,自衛反擊戰將越南一下打回「解放前」,使他國民經濟倒退了30年,所以,他們對中國又恨又怕,加上美國這個攪屎棍在後面搗鬼。
現在,我國的國力不是一般的強大,越南又在向我們示好,未來他們只能看我們的眼色行事!
4. 1949年到1970年。美國為什麼敵視中國
一方面,新中國的成立,威脅了美國在遠東乃至於世界的霸權。
另一方面,兩極格局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也引起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仇視。
面對冷戰在國際范圍內不斷擴展的現實,為了長期、間接地影響新中國的內外政策,華盛頓選擇了使用經濟武器而非直接的武裝干涉。美國政府的官員們似乎對美國經濟實力的政治「杠桿」作用顯得非常自信。顯然,經濟武器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戰略選擇。
美國實行的對華經濟戰略考慮從一開始就內含了一系列對外政策目標。其中一個長期目標就是弱化、離間北京同莫斯科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從而最終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蘇聯遠東的衛星國並充當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先鋒」。為此,杜魯門政府首先考慮運用經濟恩惠來誘導北京。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依據「常規」判斷,一個政治上尚未鞏固、經濟上仍舊脆弱的中國新政權拒絕接受來自美國的經濟援助,這將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堅持民族獨立、主權完整且決心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領導人沒有給美國利用經濟誘餌留下任何餘地,反而迅速地向蘇聯「一邊倒」。惱怒之下,華盛頓轉而施加貿易禁運。美國決策者們相信,由於經濟落後的中國必須依賴對外經濟貿易,中國領導人就無法忽視美國限制中美貿易的壓力。而且他們推測,中國政府在歷經艱難後就會了解到,蘇聯的經濟制度和實力是無法與美國同日而語的。
依據「成本-收益」邏輯,美國對外政策決策者們認為,無論是經濟誘餌還是貿易禁運,在影響中國對外政策上都是華盛頓的理性選擇。在決定美國是否應該把已答應給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恩惠」轉給共產黨時,杜魯門政府認為不應走得太遠。由於受到美國對華政策失敗的挫折和相信有效運用經濟武器將引導杜魯門政府對中國採取嚴厲的態度,華盛頓堅持貿易禁運、拒絕提供援助,除非北京的行為規范能夠滿足美國的要求。
即使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夕和繼之而來的中國的武裝介入,美國對華的經濟武器仍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美國和「聯合國」軍隊同中國的「志願軍」在朝鮮進行有限戰爭時,華盛頓曾打算對華發動全面經濟戰爭。美國戰略家認為,在核時代,通過聯合國採用暴力和非暴力的手段都是「懲罰侵略」、解決國際沖突、避免戰爭升級的最佳選擇。
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的決策者們是在異想天開了。他們所碰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取得和保持盟國的合作與支持。雖然華盛頓說服了聯合國對華實行國際禁運,但只是限於一個有選擇性的框架內。盡管美國為了使禁運得到支持和不斷擴大發動了強大的外交說服攻勢,但美國的主要盟國仍堅持拒絕擴大對華的有限禁運。除了要維護它們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之外,這些國家在國際經濟制裁是否有助於迫使中國接受在朝鮮的停火、是否有助於遏制中國不再「挑起沖突」、是否有助於阻止中國「充當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先鋒」等涉及經濟武器的目標和效果問題上,產生了疑慮。尤其是英國的有限合作態度起到了從內部削弱西方對華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的作用。倫敦無法贊同華盛頓對經濟制裁的代價-收益的計算方法,它比美國更加重視在中國的經濟利益,特別是針對其殖民地香港的經濟利益。盡管雙方政治利益基本一致,但美英間經濟利益的差異明顯阻礙了對華國際禁運的有效發揮。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以美國為首的對華經濟制裁從一開始就體現出許多強烈的浪漫主義的期望。隨著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被確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脅,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在國內強硬派的壓力下,總希望能夠做些什麼並盼望政策行為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當對華經濟制裁並未產生美國所期待的經濟或軍事效果時,他們仍然拒絕放棄對經濟武器的心理或政治的沖擊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