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朝核問題中中國的立場
在朝核問題上中國始終堅持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適用於平壤,那就是朝鮮半島應當實現無核化。第二個是針對華盛頓提出的,即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朝核問題。中國向華盛頓發出這一警告,希望它能夠三思而後行。
『貳』 朝核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發展歷程論文1000字
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中華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對峙與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民族認同感一脈相承,而且越是歷經磨難,遭遇坎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越是增強。千百年來,對國家統一的不懈追求日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國歷史這一鮮明特徵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說是「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潛移默化影響所致。它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國境內各民族聯系、團結在一起,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並日見鞏固。我們今天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這一歷史現象,就不能不充分認識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追求「大一統」的價值觀是奠定和強化國家統一的牢固基石 中華文化對於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首先在於「大一統」價值觀長期以來深入人心,從而使統一成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隨著內部凝聚力的不斷增強,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統」觀念。《詩經·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傾向和價值取捨。而戰國時代「九州說」與「五服說」的盛行,則反映出人們的大一統觀念進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眾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觀念普遍流行於先秦社會。……九州就是中國,九州的完整代表著中國的完整」(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論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8月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這種追求統一的思想趨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當時,西周社會創立的禮樂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沖擊,早期初始形態的「一統」格局趨於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統的政治秩序,結果導致諸侯爭霸,混戰綿延,因而人們渴望重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這一點在當時大多數思想家的學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雖然他們在追求統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見,但天下必須「定於一」則是普遍的共識。譬如,法家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並憧憬著「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統」觀念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精神寄託和政治信仰,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具備著這樣的思想基礎,當統一條件基本具備之時,才會由秦國通過戰爭的手段,橫掃六合,鯨吞六國,使這種政治理想變成了現實,「車同軌,書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才會有繼秦而起的兩漢大統一,出現漢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繪的那幅國家「大一統」的理想圖畫:「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後漢書·祭禮志》注引《風俗通》) 作為思想觀念的「大一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展變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國土統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禮記·坊記》);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國上下高度一致,聽命於最高統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時間概念上,它是指長久統一,千秋萬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漢書·董仲舒傳》);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這種以「統一」為理想政治秩序觀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到分裂割據給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所謂「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關於分裂戰亂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的形象寫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統一的政治秩序下,社會生產的發展相對迅速,民眾的生活相對安定,國家的安全相對能得到保證。這無疑是比較理想的局面,可以實現人們嚮往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況。由此可見,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中央集權的追求,使得統一既是統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觀上也符合廣大普通民眾的意願。 正因為「大一統」的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標志,所以自秦漢以降,歷史上雖然統一與分裂交相更替,但總的來說,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割據分裂的局面雖然不時出現,但它始終無法為人們所認可,始終不能被承認為正常、合理的政治狀態,也始終被中華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裡,追求統一也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廣大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崩,群雄並立,但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大都以統一為己任,並以炎黃之後自居:諸葛亮倡導「還定舊都,漢室可興」,前趙劉淵以黃帝之後自居,後趙石勒贊賞劉邦不封六國之後,前秦苻堅渴求「平一六合」等均為明證。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民族寧合不分的願望是多麼頑強而普遍。這種強烈的「統一」意識還反映在人們對「正統」觀的理解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古代「正統」說的主導傾向就是為「大一統」觀念作歷史哲學層面的論證。所謂「正統」就是指「王者大一統」。正如歐陽修所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堯、舜、夏、商、周、秦、漢、唐是也。雖始不得正統,卒能合天下於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統論下》)。 千百年來,這種以「統一」為「正統」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進一步強化了人們認同國家統一的自覺性,成為中華文化培育統一意識、指導統一實踐、完善統一秩序的又一個顯著標志。 中華文化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 在中國統一大勢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不但起到了團結各族人民、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而且為合理化解統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種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源。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文化講求「用中適時」、「隨時以行」,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為一個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用中適時、隨時以行是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論,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這種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文化理念決定了人們在對待國家統一的問題上,能夠秉持現實客觀的態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統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靜看待實現大一統的艱巨性與曲折性。作為統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統一基本條件的創造與統一有利時機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則就是「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國語·越語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勢下,要敢於面對暫時分裂的現實,先完成局部的統一,並肯定局部的統一對於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性,努力為將來的大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條件。譬如,在歷史上,戰國七雄爭戰之於秦漢統一、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於西晉統一、南北朝分治之於隋唐統一、宋遼金對峙之於元明清統一等等,在當時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來,都是走向國家大一統的必要環節,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時候,對於當時的戰略決策者而言,關鍵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備,繁榮經濟,改良政治,增強軍力,從而在統一時機成熟之時,運用軍事、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順應民心以結束分裂的局面,「宜當時定,以一四海」(《晉書·羊祜傳》)。與此相反,如果昧於時勢,企冀在條件不成熟之時「畢其功於一役」,則必然事與願違,不但無法實現大統一,而且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分裂局面。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雲雲,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分」是為更高層次意義上的「合」作必要的鋪墊和准備,「合」則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看,秦漢統一的規模勝過宗周的天下一統,隋唐統一的規模超邁秦漢,有清一代的統一規模又遠逾隋唐,這正是國家統一大勢日趨增強的歷史印證。因此,可以這么說,「用中適時、隨時以行」的思想方法論,幾千年來始終維系著人們對大一統的堅定信心,幫助人們克服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所帶來的困惑,推動著國家統一大業在曲折中不斷向前邁進。 第二,中華文化講求「守經用權」、「和而不同」,強調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富有層次的文化現象,要求人們在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穩步推進。「守經用權」指的是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確看待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性的關系,更好地實現「一」與「多」的辯證統一。按照「經權」原則,「大一統」是人們必須嚴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經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既是歷代王朝一以貫之的最高政治目標,又對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種文化思想指導下,人們在堅守「統一」至上原則的同時,要「守經用權」,通權達變,從而為更好地實現「大一統」這一基本目標鋪平道路。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觀念則為人們追求與完成國家的大一統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它提醒人們,在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上,既要看到統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認統一的差異性。因此,中華文化始終強調,「天下」乃是有中心與邊緣之別的天下,有層次的天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證明。而事實上,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擁有廣大的農業區,而且還有廣大的農牧業結合地帶和牧業區,地區差異很大,彼此的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在全國雷同地推行「大一統」行政管理,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傳統的「經權」、「和同」思想正好為歷代的統一政治實踐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這就是要堅持「大一統」之「經」,以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為目標,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積極經營邊疆,同分裂割據等違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同時,也承認統一的地區差異性、內外層次性,重視區域差別與文化多元。在統一實踐上體現出「通權達變」的理性寬容精神,對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羈縻」體制及政策,就既賦予了「四夷」邊疆在「一體」中的角色,體現了大一統的原則,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又「適天地之情」,「各適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顧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做到了因時因地因人而治。這種「經權」、「和同」理論,無疑是國家統一的強大粘合劑。 第三,中華文化強調「王者無外」、「夷夏一體」,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作一個民族融合的和諧形態,在實踐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共同進步。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所謂「統一」就不單純是華夏漢族方面的問題,而是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關注與參與的歷史主題。換言之,統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消除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畛域,實現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有關民族問題的立場有兩大支柱:一是所謂「夷夏之辨」,鼓吹「用夏變夷」;一是所謂「夷夏一體」、「王者無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認諸夏與夷狄之間有差別,但這種差別不以種族歸屬為標准,也不以地域遠近為界限,而是以文明進化程度為標准。由於所處位置以及觀察角度的不同,佔主體地位的華夏民族自然認為諸夏代表著文明與先進,夷狄代表著野蠻與落後,歷史的進程當以諸夏為中心,由諸夏的文明改造所謂的夷狄,「以夏變夷」,使夷狄逐漸向先進文明過渡,最終實現大同的理想。當然,對這種諸夏本位觀,國內少數民族不一定完全贊同,漢代時中行說與漢使辯論時亟論匈奴風俗文化之優長,就是證明。就後者言,「王者無外」、「夷夏一體」意味著天下乃是「統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內」均為「皇帝之土」(《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華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這個邏輯,國內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處其所,進而走向融合,統一於天子的號令之下。這兩種民族文化觀念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整體,互為彌補,共同作用於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應該指出的是,「用夏變夷」的深層文化含義,是視夷夏關系為可變的實體,而非不變的頑石,兩者的區分僅僅在於道德、政治方面,而與血緣種族、地域環境無涉,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進為中國,中國也可以退為夷狄。這樣便為歷史上少數民族推行漢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至於「王者無外」,則是致力於化解國內不同民族的對立與矛盾,使其認同於「天下」統一的理想。強調華夏與各少數民族的和諧相處,並在時機、條件成熟之後一步步走向融合。這樣,便為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推行「胡漢一家」的進步民族政策,維護大一統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李衛公問對》卷中);強調「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張不得「有華夷中外之分」(《大義覺迷錄》卷一)。中華文化這種增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的價值觀,毫無疑問在促進民族融合、進而鞏固和發展國家統一大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承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看,追求統一、維護統一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既為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也為人們參與這一歷史活動提供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手段與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政治版圖,並為中華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國家發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資源。自夏商周以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創造了條件;而自秦漢以降,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價值觀更是一以貫之,支配和規范著歷代傳統政治實踐,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一成果,各少數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華一體的民族大家庭為其發展的歸宿,從而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拓展。換言之,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深入人心,漢族與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諧的基礎上互動互補,共同發展,不斷增強政治與文化的認同感,這對於堅持國家統一大勢的健康發展、增進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沒。到了近代,中國雖然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表現出堅不可摧的民族力量,這不能不歸功於以統一為宗旨的中華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了長期的歷史連續性,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體系與文化體系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也有一個不斷充實、擴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一統」的政治體系不斷成熟,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不斷匯聚溝通,由點及面,由內向外,不斷輻射,不斷擴散,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將舊的邊緣消融為新的中心,中華民族實體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鞏固。因此,歷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雖曾作為與「華夏文化」對立的一極受到排斥,但最終還是在不斷擴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統」的格局中,得到有機的融合,使中華文明不但一直沒有出現斷裂,而且不斷進行更新,不斷增加新的活力。可見,正是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創造力與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使得國家統一大勢浩浩盪盪,不可逆轉,文明承續始終如一。
『叄』 分析朝核問題的發展與走向及對中國安全有什麼樣的影響
2006年10月9號朝鮮成功進行核試驗震驚了整個世界。經過幾天的沉默之後,朝鮮宣布願於近期重返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同樣讓世界瞠目:中國的沉默外交效率驚人!中國為六方會談所進行的成功努力贏得了全世界的贊同。同時這一會談又涉及到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幾個國家的關系。涉及到當今時代最敏感的核武器問題。所以應當關注。
相關材料1:朝鮮核危機
(1) 2006年10月9日,據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朝鮮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中社報道說,這次核試驗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術進行的。報道稱,這次核試驗是「安全、成功的」,核試驗過程中沒有發生像核輻射泄漏這樣的危險。報道沒有透露核試驗的時間、地點和爆炸當量。
(2)2006年10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10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實現半島無核化,反對核擴散,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一貫立場。中方強烈要求朝方信守無核化承諾,停止一切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國政府呼籲有關各方冷靜應對,堅持通過協商和對話和平解決問題。中方將為此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
(3)2006年10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對於朝鮮核問題,劉建超指出:實現半島無核化、防止核擴散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一貫立場。這一立場沒有改變。昨天的外交部聲明已經明確闡述了中國政府對朝鮮進行核試驗的嚴正立場,朝鮮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進行核試驗,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中方強烈要求朝方信守無核化的承諾,停止一切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在當前形勢下,中國政府呼籲有關各方冷靜應對,堅持通過對話和協商和平解決有關問題。中方將繼續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中方也正在進行積極的外交努力,做各方的工作,以使朝鮮半島核問題盡快回到六方會談軌道上來。我們希望有關各方能夠積極行動,推動形勢向緩和的方向發展。在朝鮮半島無核化這個問題上,中朝之間出現了重大分歧,我們對朝方所採取的政策表示堅決反對。我們也呼籲朝鮮方面能夠切實履行關於無核化的承諾,停止採取使局勢進一步惡化的任何行動,盡快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朝鮮方面進行核試驗給中朝關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中國政府一貫致力於發展同朝鮮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這一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沒有變化。我們在處理同朝鮮的關系的時候,遵循兩個原則:第一,符合中朝雙方的共同利益;第二,有利於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我們將繼續本著這樣的原則處理中朝關系。現在國際社會和有關各方在就如何應對目前的局勢進行研究和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議。中方一直並且將繼續關注形勢的發展。中方將繼續同有關各方,包括安理會的成員國就如何採取下一步行動交換意見。我們採取的所有努力,第一要有利於實現半島無核化,第二要有利於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和穩定,第三要有利於六方會談能夠盡早恢復,通過協商和對話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
(4)2006年10月9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朝鮮進行核試驗問題發表聲明。安南說,對朝鮮不顧全世界反復要求不要進行核試驗的要求,朝鮮仍進行核試驗表示極為關切,這個行動違反了國際裁軍和核不擴散的准則,也違反了目前國際禁止核試驗公約,加劇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危害了朝鮮半島及附近地區的安全。安南呼籲有關各方對朝鮮的這一嚴重挑戰,給予建設性的反應。安南還呼籲有關方面在六方會談的框架內立即恢復嚴肅的對話和談判。安南認為,朝鮮這次不顧世界勸阻仍進行核試驗說明,國際社會有必要共同努力,重新加強並使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得到實施,使國際社會在裁軍和禁止核試驗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5)2006年10月14日,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關於朝鮮核試驗問題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要求朝方放棄核武器和核計劃,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決定針對朝方核、導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領域採取制裁措施。同時,決議強調《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應嚴格履行義務,有關各方應保持克制,不要採取任何可能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繼續通過政治和外交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爭取盡早恢復六方會談。決議排除了授權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對朝鮮實施全面制裁,並表示將視朝鮮遵守決議情況調整、暫停或取消對朝制裁措施。
材料2:中國政府對第五輪六方會談的推動
(1)中國外交部31日宣布,中朝美六方會談團長在北京舉行非正式會晤,就繼續推進六方會談進程坦率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三方一致同意在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方便的近期舉行六方會談。這一消息即刻受到包括與會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外電認為,一旦這項共識得以實現,那將是六方會談的一次重大突破。美國總統布希則對中國為重啟六方會談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
(2)朝鮮宣布將重返六方會談 朝鮮外務省發言人11月1日在平壤宣布,朝鮮將重返六方會談,但前提條件是朝鮮和美國在六方會談框架內討論解除金融制裁問題。據英國媒體報道,朝鮮官方11月1日表示,朝鮮將重返六方會談。以下是朝鮮官方通訊社朝中社對此的報道全文:「對於朝中社11月1日提出的有關在北京舉行的雙邊和多邊接觸,尤其是朝美之間接觸的問題,朝鮮外務省一名發言人做出如下回答:針對美國日益增長的核威脅及金融制裁壓力,朝鮮近日採取了自衛的防範性措施。10月31日,朝鮮在北京與有關國家進行了雙邊和多邊接觸,尤其是與美國之間進行了接觸。朝鮮與有關國家討論了重開六方會談的方法。朝鮮與美國將在六方會談的框架內對取消金融制裁的問題進行討論並予以解決,在這一前提下,朝鮮決定重返六方會談。」
(3)布希感謝中國為重啟六方會談所作的努力 美國總統布希對中朝美三方同意於近期恢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表示歡迎。美國總統布希對媒體發表講話說,他對中國、朝鮮和美國三方同意於近期恢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表示歡迎,對朝核問題取得進展感到非常高興。布希還為此感謝中方,他認為,很明顯這是因為朝鮮聽取了中國和其他方面發出的信息。
(4)聯合國秘書長安南31日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對中國、朝鮮和美國三方同意於近期恢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表示歡迎。正在華盛頓訪問的安南在聲明中說,希望六方會談能夠盡早恢復,並希望會談能夠產生積極成果以緩解該地區的緊張局勢。
(5)韓國外交通商部發言人31日發表評論說,韓國政府希望盡快重開六方會談,並通過會談就如何履行《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達成協議,以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評論還說,韓國今後將同六方會談參加國進行緊密協商,為解決朝核問題以及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作出外交努力。
(6)俄羅斯副外長阿列克謝耶夫31日也對此表示歡迎。他說,俄方認為,中朝美同意盡快恢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是「極為積極」的現象。阿列克謝耶夫感謝中方為促成中朝美三方代表團團長的會晤所做的大量工作,並表示他將率俄方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六方會談。
(7)日本官房長官鹽崎恭久當日晚間就中、朝、美三國同意重開六方會談一事表示「六方會談是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最好框架,對重開六方會談表示歡迎」。
(8)中新網巴黎11月1日電 法國外長杜斯特布拉奇10月31日發表聲明,積極評價了中國在美朝間的斡旋作用。該聲明認為,中、朝、美就重開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達成一致「是一個積極的徵兆」,聲明對「對中國所起的作用表示敬意」。
相關材料3:朝核問題談判的演變及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
1. 六方會談緣起
(1)美國和朝鮮的軍力不平衡及美對朝的軍事威脅。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對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這種態勢導致以下後果。第一,朝鮮在安全上更傾向於發展戰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賴與蘇聯或中國的軍事同盟關系。其次,由於當時蘇聯和中國在安全上給朝鮮的承諾不包括核領域,因此,兩國對朝鮮核武器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2)美國政策的轉化。1991年9月27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進行了第一次視察。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到1994年上半年,問題再次嚴重起來。美國前總統卡特於當年6月中旬對朝鮮的訪問改變了問題發展的方向。朝鮮同意凍結其核計劃,美國同意恢復雙邊高級會談。
1994年10月21日,美國和朝鮮就朝鮮核問題達成一個《框架協議》,同意就徹底解決朝鮮核問題採取逐步的互利措施。但是,在協議達成之後一段時間之後,協議的履行變得越來越艱難。
布希政府上台後,表現出強硬的對朝鮮姿態,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態勢和軍事行動可能加重了朝鮮對美國軍事打擊的擔心。朝鮮也對美國表現了非常強硬的姿態。在2002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朝鮮期間,朝鮮承認其擁有濃縮鈾計劃。美國方面以朝鮮破壞《框架協議》為理由停止重油供應。朝鮮隨後中斷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核設施的安全保障。2003年1月10日,朝鮮再次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2.六方會談的基本歷程
(1)為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國、朝鮮、美國三國在北京舉行了朝核問題三方會談。
(2)2003年8月27日至29日,第一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形成六點共識是:第一、各方都致力於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開創半島的持久和平;第二、各方都主張半島應無核化,同時認識到,也應考慮解決朝方在安全等方面提出的關切;第三、各方原則上贊同按照分階段同步或並行實施的方式,探討並確定公正合理的解決方案;第四、各方同意在會談、和談進程中,不採取可能使局勢升級或激化的措施;第五、各方都主張保持對話,建立信任,減少分歧,擴大共識;第六、各方同意繼續六方會談的進程,並盡快通過外交渠道確定下一輪會談的時間和地點。
(3)2004年2月25日至28日,第二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三個議題」和「五個進展」。「三個議題」是:一是解決核問題的目標是棄核。二是解決核問題第一階段的措施問題。三是持續和談進程的問題,各方一致同意把和談進程繼續下去,不晚於2004年6月底舉行第三輪六方會談,並成立工作組。 「五個進展」是:一、成功推進了實質問題的討論;二、明確了採取協調一致步驟解決問題的方式;三、發表了啟動和談進程以來首份文件;四、確定了第三輪會談地點和時間;五、同意建立工作組推進會談機制化。
(4)2004年6月23日至26日,第三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五個成果」:首先,各方都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朝方表示願意以透明的方式放棄核武器計劃,強調核凍結是棄核的第一階段,願意為此接受核查。第二,各方就棄核的第一階段達成共識,各方均認同實施核凍結並採取相應措施是棄核的第一階段。第三,各方同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按照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的原則尋求核問題的和平解決。第四,各方審議通過了工作組的概念文件,確定了工作組的職責和運作方式,有利於工作組今後更為有效、規范和務實地開展工作。第五,各方原則確定了第四輪六方會談的會期,並發表了第二份《主席聲明》。這標志著會談進程將繼續下去。
3.中國政府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和政策主張
(1)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2)通過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分歧;
(3)保持朝鮮半島無核化。
【命題視角點撥】
本題的考核角度可能有:大國關系的調整;當今世界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基本原則;中國的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睦鄰、安鄰外交政策。國家利益是一國外交的基本出發點,等等。
『肆』 朝鮮核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朝鮮習慣性地把核問題當作一張牌,漫天要價,朝鮮的目的是進一步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它核擁有國的地位。
『伍』 結合朝核問題的歷史來源及演進歷程,談談對中國朝鮮局勢緊張的具體看法
小國背後大多是大國爭端。今年早些時候的吉爾吉斯斯坦混亂是俄國和美國的較量,現在的朝韓背後是中俄與美國的利益較量。當然大國的較量也是抓住了小國內部的爭端。在朝韓之間,韓國視自己北方的同胞在經受著專治統治,所以想光復朝鮮,實現半島統一;而朝鮮這個本來就是專治的國家,其統治者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反擊韓國。朝找中俄幫忙,中俄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當然同意了。中國幫朝鮮是怕韓國一旦統一朝鮮半島後美國的勢力直接伸到中國的東北大門,也相應威脅到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因為俄國在遠東與日本有所謂北方四島之爭,而日本與美國是軍事同盟,所以必須防止美國的勢力范圍繼續北進。 這算是沖突的背景吧。從背景里可以看出局勢緊張的原因了。首先是朝鮮以中俄為依靠,不想在世界面前,尤其是朝鮮人民面前顯的無能,所以韓有舉動,朝必還擊。而韓國也確實在朝的反擊中受到了損失。比如「天安艦事件」。韓統治者為了選票,當然要給大韓國民一個交代。其次是美國一直在找機會,通過其亞洲聯盟(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遏制中國正在亞洲逐漸上升的影響力,於是乎,各有所圖,局勢就緊張了。
『陸』 誰能談談朝核問題的由來及中國在朝核六方會談中起的作用
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今天中午在北京落下帷幕。資深國際問題專家、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劉建飛博士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在這次復雜的會談過程中,從三方面突顯出不可替代的建設性作用:
——朝美之間的「調停者」
劉建飛分析, 朝鮮尋求的是國家安全,而戰爭與有核化都不會給它帶來真正的安全;美國雖擁有超強軍事實力,且正加緊推行霸權戰略,但目前的戰略重心在中東,它雖然不願看到朝鮮擁有核武器,但也不想陷入同朝鮮的戰爭。
但是,朝美之間芥蒂之深使得雙方很難直接溝通和協商。特別是美國國內有一些政治勢力從本集團利益出發,試圖使美國政府採用強硬政策來解決危機,從而使朝美雙方更加缺少互信。此時非常需要一個「調停者」,勸說雙方先將揮舞著的拳頭放下。
而中國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美國是中國的「建設性合作」者,中國有資格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來調停朝美沖突。
——抑制朝美沖突升級的「緩沖器」
劉建飛說,如果將朝美核危機和伊拉克危機相比,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雖然美國將伊拉克和朝鮮都定為「邪惡軸心」,但對兩者卻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和政策;伊拉克和朝鮮面對美國的壓力,也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即,自稱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接受聯合國武器核查的伊拉克遭到了美國的軍事打擊,公開宣稱自己已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卻受到美國的「特殊關照」。
這其中自然有美國全球戰略考量的因素,也有美國顧及盟友特別是韓國態度的原因,但是,中國的作用顯然是有目共睹。作為亞太地區大國,中國的立場和利益絕對不容忽視。中國堅持和平解決危機的立場,無疑有助於軟化沖突雙方的強硬態度,對沖突之車滑向戰爭的邊緣起到了抑製作用。
劉建飛分析,中國這種特殊作用的發揮,既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家實力的增長,更體現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是一個維護地區安全與和平的重要力量。
——形成各方共識的推動者
劉建飛說,中國推動六方會談實現,大大有利於六方在共同利益上形成共識,而此次會談在這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正如王毅副外長在會談結束後所說,各方都主張半島無核化,主張分階段、同步或並行實施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各方在會談中同意不採取任何使局勢惡化的行動,保持對話、建立信任、減少分歧、擴大共識。
特別是美國和朝鮮兩個當事國的態度經過會談有所變化。美國強調,和平解決核問題應該是可能的,美國無意威脅、入侵並攻擊朝鮮,無意更迭朝鮮政權。朝鮮方面表示渴望和平,無核化是朝鮮的總目標,擁有核武器不是朝鮮的目的。
無論是六方之間的共識,還是朝美之間態度的轉變,如果沒有六方會談這樣一個機制,是不會輕易形成和實現的。
劉建飛指出,總之,經過六方會談,因朝美核危機而引發的東北亞緊張局勢已大為緩解,而且和平解決危機的前景明顯增大。 作者:
『柒』 面對朝核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應怎麼做
中國肯定是最不希望朝鮮有核武的!這個問題牽扯的太遠拉!並不是因為對自己有威脅!而是政治問題!
印度有了核武後 巴基斯坦也有了?為什麼 平衡才能穩定!而朝鮮有核武後不是韓國就是日本 肯定會平衡的? 如果日本有核武後?(如果朝鮮獲得核武,那麼就是亞洲核武擴散的開始)以日本的技術和實力 後果是怎麼樣?美國因該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因為日本必須控制的牢 日本位與中俄美中間。。呵呵!這個立場上中美因該是站在一線的~但中國道義上不能制裁朝鮮!那樣政治上也牽扯的太大!朝鮮是明白這些的 狼子野心啊!
目前中國因該很頭疼!
居然有人支持朝鮮!
後果自負
『捌』 簡述朝核問題背後有著怎樣的大國博弈
朝核問題是當前國際熱點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朝鮮是中國最重要的鄰邦之一,作為一個崛起中的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高度關注並積極介入朝核問題。朝核問題關涉到中國的大國外交與周邊外交,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關鍵問題。 朝核危機由來已久,其再度爆發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一定的客觀必然性。首先,美國,尤其是小布希政府的對朝強硬遏制政策是導致危機升級的根源;其次,朝鮮的核邊緣政策是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最後,美朝之間類似於博弈論中談及的「膽小鬼游戲」式的互動,對朝核危機的爆發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理性選擇理論為工具,以國家利益為判斷標准,這是一種比較簡約地分析國家對外政策行為的模式。朝核問題的主要當事方是朝鮮和美國,但它實際上牽涉到相關六方的利益。所以朝核問題實際上包含六方的互動和利益博弈,搞清楚相關任何一方的利益與互動策略,都是我們分析朝核問題的必須。從美國的角度看,朝核問題實際上是美國謀求霸權與朝鮮維護主權之間的一場博弈,這是朝核問題的實質。從日本的角度看,主要是利用朝核危機,為自己實現世界政治軍事大國的目標添一臂之力。從韓國的角度看,朝核問題使韓國外交陷入到「南北統一民族」和「美韓同盟」之間進行痛苦抉擇的困境。從俄羅斯的角度看,積極介入到朝核危機中,是在當前非均衡態勢下的有利選擇。從中國的角度看,朝核問題關涉到切身的政治、經濟、安全等重大戰略利益,中國應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朝核問題上起到積極有力的建設性作用。 解決朝核問題的主要障礙是「三個失衡」,即:冷戰結構的失衡、外交架構的失衡和《停戰協定》的失衡。要克服這三個障礙,最終化解朝核危機,就必須通過六方會談的方式結束朝鮮半島的冷戰狀態,要求相關各方徹底摒棄冷戰思維,樹立合作安全的新觀念,建立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
『玖』 中國應怎樣對待朝鮮核問題
中國如何應對朝鮮核問題
中國地緣安全環境復雜,地區周邊有美、俄、日等大國力量的存在,大國在中國周邊安全問題上博弈色彩濃重,尤其以朝鮮核問題一直是中國維護周邊安全環境無法迴避的熱點之一。朝鮮核問題能否得到很好地解決直接關繫到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中國作為朝鮮的鄰國同時也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與朝鮮核問題利益攸關,對待朝鮮核計劃有自己的態度、立場和主張、政策與做法,對朝鮮核問題的解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戰以來,東北亞漸成為國際政治關注的重心地帶,成為各種政治力量和中心角逐的焦點,布熱津斯基的一句話充分概括了朝鮮的地位:「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的重要性不是來自於他們自己的力量和動機,而是來自他們所處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他們潛在的脆弱狀態對地緣戰略棋手行為造成的影響。」朝鮮核問題漸成熱點,究其原因一是朝鮮戰爭結束半個世紀以來《停戰協定》一直未生成為《和平協定》成其結構性根源,二是朝鮮自身與國際發展的脫節、承受眾多的國際指責加重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三是國際關系和國際環境的無政府主義。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發展形勢,中國自2003年8月以來組織朝核問題六方開展六方會談,成為了協調各方的關鍵力量並充分表明了中方的原則立場: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堅持各方保持克制,反對鼓勵、敵視、封鎖和武力,反對強行加入無關內容以及在朝鮮同意棄核的原則下對朝鮮提供合理的安全和經濟保障。這是基於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利益、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利益的多重考量。中方充分認識到美國依舊推行其全球戰略並以此牢固的約束美日韓同盟,日本、韓國則希望借機提高國土防衛能力、獲得更加獨立的國防地位,俄羅斯關注美國在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軍事部署以保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並超脫地緣之外。
從理論上看,朝核問題的發展前景無非三種可能即成功棄核、拖延和談判失敗。基於國家行為邏輯的分析框架,發展前景取決於朝鮮的戰略選擇,而朝鮮的戰略選擇取決於國際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利益的滿足程度。在當前狀態下,考慮到其深刻的歷史性、復雜性、措辭模糊性、執行過程的細節性技術性難題、美國的戰略決斷和日本利用其他問題進行干擾因素的存在,保持拖延的狀態最為可能。朝核問題的實質是中、美、朝三國的戰略博弈,中國的位置最為難受,所以既然是三方演義,中國應繼續堅持原則的會談精神,不要置身博弈之外,但是也不能與任意一方接觸過近,要積極堅持本方原則並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同時中國要做好應對朝鮮核問題的多手應對措施,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明確自己的戰略目標。首先,堅持作為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大國,出於人類共同利益和中國國家利益的考慮,只要還存在1%的和平解決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去爭取推動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其次,積極爭取戰略主動,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並積極發揮上海合作組織各方的作用,開展環球外交推動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推動解決國際關系問題的民主化,為美國增添外交負擔和壓力。再次,極力勸阻朝鮮避免過激行為、緩和美日韓的先發制人、激勵有關各方對朝鮮的安全要求給予足夠的重視而非激化矛盾,營造建設性對話的融洽氣氛、避免危機升級,推動有關各方積極開展與朝鮮的經濟合作,密切經貿關系。最為重要一點,中國要全面統籌國內外發展,積極提高自身力量,推進國內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提高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提高應對各種國際危機與挑戰的能力。
中國的應對措施
1、 朝鮮無核化是中國的堅定立場。
核武器的擴散和使用一方面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的安全產生重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又鼓勵和刺激其它無核國家競相發展核武器,這將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危機。 作為五個核大國之一的中國,有義務表明和擔當自己的大國責任,積極協調各國處理朝核問題,維護世界安全。
2、 積極協調和緩和朝核危機,促成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有效機制,將各國置於談判框架之下,盡量避免武力沖突和過激行為。 朝鮮對中國的地里位置特殊,朝鮮半島任何過激化的武力行為,都會對中國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和影響,中國絕不可能安然旁視,因此和平解決朝核問題既是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負責,也是中國的自我防衛戰略。
3、 強化中俄朝聯盟,積極開展同盟間對話
在朝核問題上,相對於美日韓,中國與俄國、朝鮮的利益更加一致。我們要積極促進同盟間力量穩固,保持與美日韓的均衡對峙。一旦中、日、俄有一國立場改變,這一均衡的和平狀態將會打破,適時,無論何種過激行為,都會損害中國的利益。因此中國應於俄羅斯一起給朝鮮提供一定的戰略供給和經濟援助,保持同盟關系的穩固。
4、 謹防在朝核問題上激怒對方同盟。
對於朝鮮的過分行為和強硬態度,我們要積極聲討和譴責,支持聯合國的決議與國際社會的呼聲。在與朝鮮尋求同盟對話的同時,不能以小失大,使國際社會將朝鮮問題遷怒於中國,這對中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大為不利。
5、 變被動為主動,利用朝核為題牽制各方利益。
鑒於朝核問題對各方利益不同,我們可藉此為我所用,在大的方針政策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當中國與非同盟國關系緩和時,可適當的放鬆自己態度,通過朝核問題向對方示好,當與其關系緊張時,應堅決強調自己在朝核問題的立場,以此向對方示威。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