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九州、九域、九區、九牧、函夏、中夏、八州、華夏、海內、赤縣神州等。
1、九州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於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益、雍九州。《尚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2、函夏
「函夏」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顏師古於此句後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即包涵諸夏之意,後便以「函夏」指稱全國。
3、中夏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呂向註:「中夏,中國。」
4、八州
中國全土。我國自古有九州之稱,自京畿而言,則為八州。
5、海內
《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②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1、神州
神州之稱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 。
2、九州
《尚書·禹貢》認為九州指的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據說,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結盟首領開戰,史稱「阪泉之戰」,這次戰爭以炎帝戰敗而告終,炎帝一族從此並入了黃帝族。
4、中原
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區因為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2)中國的外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③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④ 中國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華夏,中華。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夏簡介:
華夏,也稱「華」,「夏」或「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從考古來看,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⑤ 中國的別稱有什麼
我國疆域遼闊,從夏商周時期黃河地域,逐步擴展到現今大陸法定領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有四大別稱即: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赤縣」、「大陸」、「東方」、「瓷器」等別稱。
(5)中國的外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⑥ 中國有許多別稱除了「華夏」外還有什麼
「中國」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中原」等稱呼。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2.四海,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另有「豪放、豁達」的意思。
3.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4.神州,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是屬於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6)中國的外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並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時而又被稱為十二州。
而戰國時代的秦、楚、越、趙、魏、韓、燕、衛、齊、魯等諸侯國的版圖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一部分 ,從禹貢可知沱江、岷山一帶所在的巴蜀地區也是神州的的一部分。
⑦ 中國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的別稱:九州、華夏、神州、中華、禹域、中夏、中州、四海等。
1、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此後,九州便泛指中國。
2、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3、神州: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唐代詩劉禹錫詩雲:「何況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馬好狂時」。詩中「神州」即為中國別稱。
中國的國家象徵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⑧ 中國的別稱叫什麼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簡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