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中日文化的主要差異
1、思想觀念
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處於思想的統治地位,強調的是「以孝為先」「尊老愛幼」,講究的是仁愛、和諧、誠信、中庸,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後又融入了道家「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思想和法家「以法制為核心」思想,讓中國人形成了較強的家族觀念和道德觀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同時,家族色彩較為濃厚,認為所有的人際關系中血緣第一,血緣關系會讓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隨後才是地域關系,在一個地域內的建立聯系,增強凝聚力。
而日本人雖然也有很強的家族觀念,但日本的家族活動是以生產為主,但有歷來以集團的原則行事,除了本家族的成員外,其他非血緣關系的人們也可以作為家族的一份子。所以,如果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對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與本家的關系要比旁系親屬更加緊密。
此外,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國民有著由內而外的滿足感,講求「以和為貴」。而日本受地域限制,本身資源相對缺失,急需從他國索取所需,這就使日本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侵略的思想。
2、行為模式
眾所周知,中國與日本都講究「和文化」。對中國這一大陸型國家而言,良好的自然和農耕條件奠定了中國農業大國的地位,「日出而坐,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傳統作業模式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人民不必過於為溫飽和物質短缺擔憂,而生活的其他所需又可通過交換而得,這種生活的滿足感使中國人逐漸形成了以和為貴的相處原則和溫和圓滑的處事方式。而以大和民族自居的日本作為海洋型國家,地域狹小、物產匱乏,使國人自古以來便具有較強的征服欲。
為了自己營造更多的生存資源,他們需要用較強的匠人精神和意志品質贏得認同和信賴,所以日本人普遍能夠用嚴謹認真的態度積極完成自己的工作,執行命令一絲不苟,注重工作細節,遵守規則,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而雖然誠信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人們時間觀念較弱,日常活動較為隨意,有時候會更改雙方見面的時間,經常出現遲到的行為。所以,中日文化的行為模式中,如果不全面了解,很容易發生沖突或矛盾。
3、表達方式
語言表達是文化中差異最明顯的一項。首先,日本文字的是在唐代時中國漢字演變而成,有些字會直接照搬漢字,但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卻與漢字的字面意思有著天壤之別。如「先生」,在日本,「先生」只能用於教師、醫生等。
如「大丈夫」在日語中是「沒關系」的意思,「皮肉」是「諷刺、挖苦」的意思,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其次,日本語常用曖昧的表達方式。日本人與他人溝通時想要表達否定、推測、暗示、拒絕的意思,說話就會較為圓滑,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盡量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比如:在拒絕別人的出行邀請時,中國人的場合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家裡有事去不了」。而在日本人的立場上以這種委婉的表達,先感謝對方的好意,然後說明原因,避免與對方產生摩擦。另外,日本人雖處事謹慎標准又高,但卻很少直接的否定對方的行為。
(1)日友中國是什麼意思啊擴展閱讀:
中日兩國交往在元代中斷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關,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稱臣,但卻遭到當時鐮倉幕府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斷然拒絕。時宗怒斬來使並加強九州海防嚴陣以待。
但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形成集團作戰的概念,交戰時往往是兩軍士兵互通姓名後進行單挑,因此對元軍集團式作戰感到非常不適應。在元軍總攻的前夜突然狂風大作,元軍戰艦全數沉沒,不得不狼狽退兵。數年後忽必烈再次進攻,卻再次不幸的在總攻前夜因大風而全軍覆沒,最終放棄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兩國在明早期也有軍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國沿海與九州沿岸海盜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滅事宜。歷史上的倭寇實際上並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跡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則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對抗的是朝鮮沿岸與九州沿岸的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