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洲人怎麼看中國人和日本人
歐美地區大多是發達國家,他們的國民很少主動了解本國以外的事情。除非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而日本在二戰以後發展迅速,日本製造盛極一時,許多人購買了日本的汽車,攝像機。因此,他們對於日本的認識會更多一些。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要分成好幾個階段。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與歐美國家缺少交流,在歐美國家眼中一直是貧窮,落後,專制的。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讓世界矚目。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國外購物,旅遊,留學。刷新了他們原有的觀念。這使得很多人意識到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是陳舊的,過時的。例如,最近比較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國人愛好奢侈品,許多人是暴發戶。而以前是不會這么認為的。
如果是談對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看法,那就比較復雜了。有的人沒有與中國人和日本人打過交道,要讓他們進行描述,那肯定只會得出錯誤的答案。
個人看到過一個歐洲人對歐洲人,亞洲人,猶太人,非洲人的比較。他們認為亞洲人(主要指東亞人。)家庭觀念強,重視教育,非常勤勞,而且重視積蓄。這些人都很努力地積攢財富。所以,在國外名校中,可以看到很多東亞的面孔。「他們看起來像書獃子,不太擅長運動」這幾乎是固有的印象了。
② 我想知道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評價,比如說美國,要中肯的,不現實地貶低自己國家的滾
以下摘錄於一篇博文,值得參考:
現在的歐洲,就像衰落的貴族;而歐洲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就像衰落的貴族看新崛起的暴發戶。我們知道這個比喻並不貼切,甚至錯誤。但真的找不出更准確的詞,來描述那種無所不在、多種情感交織一起,矛盾、復雜、微妙的心態了。
這種感受,只有近距離接觸歐洲時,才能體會得到。很多情況下,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我們曾與一對長期在加拿大、英國居住和工作的華人夫婦,討論普通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看法。他們的感受是:很復雜。表面上他們對你很尊重、偶然也有欣賞,但「心裡是酸酸的」,五味雜陳:有冷漠、有輕蔑、有嘲笑、有不屑、有嫉妒、有焦慮、有恐懼、有無奈。
這是典型的衰落貴族看暴發戶的心態。圍繞北京奧運會,這種心態更是暴露無遺
現今的歐洲人,早已沒有了幾百年前的那種鬥志和進取心。而現今的中國人,個個都在忙著賺錢。喝酒吃飯,目的也是賺錢。雖然亂了一些,但充滿生機和活力。
或許,我們是鄉下人進城,還有點兒土,那是因為我們丟失了百年時間,匆匆趕路,來不及拍打身上的塵土。我們正在爬坡。要緊的是走好自己的路,對走下坡路那些人的冷嘲熱諷,何必那麼敏感呢?
③ 外國人怎樣評價中國人
外國人怎樣評價中國人 高遠 我和一位喜愛亞洲文化的歐洲朋友交流,他對中國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評價,整理後諸位看看可否客觀。 正面: 1、中國人吃苦耐勞,尤其生活較苦的家庭,吃苦耐勞、意志堅韌的精神更為顯著。2、注重家庭。中國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為個人生活,中國夫婦考慮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滿為不傷害孩子,仍選擇共同生活,一定程度減輕了單親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3、中國人比較講交情。開始時可能對你有防範,只要你入了圈子,他們就會對你真誠相待,把你當作知心朋友。4、注重孩子教育。中國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課外也很重視文體美等素質教育,中國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國人各個好廚師。你要去中國人家裡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飯菜,外國人只有到中國才能吃到最純正的中餐,中國城的中餐是「快餐」。很多西方人從中國回來後,很多年仍對中國餐念念不忘。 中性: 1、中國人愛虛榮,好面子、講攀比。中國人與人交往,一般先看對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國人愛炫耀,披金戴銀,不像西方社會看重個人舉止、修養和個性內涵。中國人愛面子,所有行為原則都能與「面子」掛鉤,有時候面子比生命還重要。中國人愛攀比,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互相之間明爭暗攀,范圍包括工作、生活、學習,孩子等等,幾乎到了「無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國人愛當官,古代「學而優則仕」,現代做官更富優越感。當官能名利雙收,一個人當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幾代人打拚而得不到的東西。所以中國人明爭暗鬥、你爭我奪,都為「當官」,中國人認為這是「人往高處走」,當官是一切價值的最高體現。 3、中國最崇拜名人。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國度,名人在中國的日子最好過,可以躺在過去的名聲上吃一輩子。不比西方社會名聲只代表過去,即便獲過諾貝爾獎如再無創造也會被淘汰。西方名人要想躺在過去的名聲上過好生活,好比痴人說夢。4、中國人好客,但總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國人請你多了,不拿你當外人的時候,就是要求你辦事的時候。中國人好客,但總有個人目的。 5、中國人說話聲音大。這是外國人到中國最深的感觸之一,中國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國外。走在西方國家街頭,只聽說話就知道他們是哪兒個國家的,說話聲音最大的一群很定是中國人。6、中國人各個會武術。受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的影視作品影響,絕大部分西方人以為中國人各個是功夫高手,就像中國女孩以為老外各個腰纏萬貫心態一樣。 7、法律觀念弱,遇事總認為關系能夠疏通。遇到問題,中國人很多時候不是靠法律解決問題,而是通過人際關系疏通,認為是必要「捷徑」,這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特色。8、不愛鍛煉身體。中國人愛喝酒聚會,但最不愛鍛煉身體。西方人十分注重勞逸結合,認為鍛煉比吃喝重要,中國人卻認為相反。 反面: 1、中國人好賭,賭博是中國全民喜愛的「運動」。只要有中國旅遊的地方必有賭場,或者是只要有賭場的地方肯定有中國人。中國社會各階層有錢的大賭,錢少的少賭,不賭的極少,中國社會「無賭不歡」。 2、中國人不熱心公益,不注重公德。中國對社會只知索取少有給予,中國社會富豪越來越多,有愛心的很少,熱心公益似乎是「傻瓜」。中國人不注講公德,中國人(特別是城市裡的人),家中整理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但樓道、院子等公共場所卻雜亂不堪,毫無公德可言。 3、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只關心家庭、親屬、朋友等自己親近的人,對毫不相關的人自私冷酷,對他們所受苦難不但漠不關心,有時冷眼旁觀看笑話。誠信也存在問題,很多去中國投資的外國人,假如無官方背景,常被搞得血本無歸。中國人之間的誠信度也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4、中國人不團結,習慣勾心鬥角。中國人是最不團結的,哪兒怕到國外的很多年的中國人還存有這種惡習,一個公司里最愛互相勾心鬥角的肯定是中國人,不團結現象給人印象不好。 5、中國人對老外恭敬,對自己人冷漠。外國人在中國一般能享受較好的遇。當然,比如醫院掛號,也會比本國人高很多。總起來說,他們對外國人不會像對待同胞一樣蠻橫。中國人對老外恭敬歸恭敬,該宰照樣溫柔的「宰」你不商量。 高遠博客其他精彩文章: 為啥西方人愛和老莊哲學較勁? 在法國,最剝削中國人的是中國人 法國為什麼對偷渡客比留學生還好? 日本文化在國外是這樣壓倒中國的 在歐洲家喻戶曉的中國人竟是他 日本人給西方的印象為什麼好於中國? 法國看中醫像做賊 法國怎樣對待中學生偷嘗禁果 西方老年人最後悔的是什麼 揭秘法國「二奶」生活(圖) …… 高遠《巴黎女人篇》: 12、女人只合巴黎老(圖) 10、漫說巴黎的街頭熱吻 8、模特是怎樣煉成 1、永遠十八歲(圖) ……
④ 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人家雖然不追著我們中國人看熱鬧,但是卻經常好奇地向中國人提一些問題,在此歸納為10條,以饗國內讀者。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