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早中國叫什麼國
最早中國叫華夏、九州、中華等。
1、古代漢族最初多建都於中原地區,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稱其為「中華」。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地,皆稱為「中華」。
中國一詞的來源
古之中國並非今之中國,「中國薯畢緩」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周朝,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擁有了相對先數棗進的農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他們看周圍的四夷仍舊在裹著樹葉靠打獵為生,於是感到一種優越感,開始熱衷於將自己與他們區分開來。
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即為中央之國,是相對於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而言的。那時的中國並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最早的「中國」指的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華夏民族」的聚居區,如果用現在的行政單位表達,那就是山西省的運城市地區。
但是,不管是「中國」還是「華夏」,都是古人為了表達美好的意思而創造的,我國古代先民崇尚「和諧」,所以在取名字時總會寄寓一些美好的願望,這兩個詞也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東方審美觀念。
B. 中國這個稱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以前我國被叫做什麼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2)中國前一個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擴展閱讀:
解釋中國為什麼在英文中稱為「CHINA」
有歷史依據的說法,說China一詞的出現和古代中國的瓷器有關。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達,在冶金,紡織,制瓷業等方面一直長期領先於世界。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制瓷業種類豐富,大放異彩,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外國人稱譽中國為「瓷器大國」。中國出口的瓷器,凡景德鎮出品,必屬精品。
英文單詞China是瓷器的意思。讀音來自「昌南」的讀音,而昌南鎮即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東方新航線之後,把瓷器稱為「porcelain」。這個詞原意是指東印度群島上的一種貝殼,由於中國瓷器質料與貝殼十分相似,就得到了這一流傳至今的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china (詞語)
C. 中國之前叫什麼名字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洛陽,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陽)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D. 「中國」在古代叫什麼
中國在古代別稱有:「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
1、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九州
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夏朝初年,夏啟(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從此,九鼎象徵著九州,夏王亦順應「天命」,成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傳國寶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6年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行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E. 古代中國叫什麼名字
古代中國叫「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F. 中國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之前叫什麼
你好中國以前叫中華民國。
G. 中國以前叫什麼名字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註:「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鑒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