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

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

發布時間:2023-10-01 13:40:08

① 歷史 中國印度打過仗嗎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就是樓主說的中印自衛戰。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沖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②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2)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③ 15年時間印度進行如何的發展以至於被一再暴打

1962年年初,印度總理尼赫魯宣稱:「讓我們高呼聖雄甘地的名字,趕走所有的中國人。」但在這樣春夏之際的中印戰爭中,印度軍隊被人數少於自個的中國軍隊暴打。印度軍隊從東西兩線大敗虧輸,中國軍隊開始進入印度境內。在這壹次戰爭中,印度軍隊的無能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是印度在政治方面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國家為印度說話。那麼在中印戰爭爆發之前的15年時間里,印度軍隊究竟進行了如何的發展?

一、印度軍隊的主戰武器仍是英軍二戰時期的裝備

印度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就逐步淪為了因果的殖民的,截止19世紀初,印度已基本被英國佔領。英國視印度為自個最大的原料生產基地和工業品傾銷地,為了維護英國的統治,英國在印度組建了一直數量龐大的土兵部隊,也就是印度殖民軍。這支軍隊是後來印度軍隊的前身,它繼承了英軍的一切缺點。在二戰期間,英國的局面十分危急,英國繼續印度地區的支援。但是此時的印度正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進行民族獨立運動,為了緩解局勢,英國首相丘吉爾同意:「在戰後的適當時刻,還給印度自由。」但就在印度即將獨立時,甘地被狂熱的印度教徒殺害,無用的憤青哪國都有。甘地去世以後,尼赫魯成為了印度首任總理。

印度雖然於1947年宣布獨立,但是這個國家與英國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印度的進出口嚴重依賴英國,在外交上,印度也是英國的小弟之一。最讓人無奈的就是軍隊建設方面,印度軍隊的前身就是印度殖民軍,這支軍隊長期使用英軍裝備。在建國之後,這支軍隊仍然沒有擺脫這個傳統,印度希望英國能夠給予印度軍事援助。但是當時的英國剛剛經歷了二戰,英國自身也不富裕,迫於無奈,英國把大量二戰期間的剩餘裝備援助給了印度。這些裝備足夠裝備40萬軍隊,但是軍隊的質量甚至不如二戰時期的德軍。假如用同時期的其他國家進行對比的話,印軍裝備遠遠不如中國的 *** 部隊。

二、期望於蘇聯和美國,同時還想抱法國大腿

英國援助的這些武器一口氣被印軍用到了70年代,但英國沒有援助印度戰略物資和運輸裝置。此時由於印度極佳的地理位置,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在拉攏印度。蘇聯援助了印度500輛汽車,而美國援助了印度大量的戰爭剩餘物資。當時的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同時可以從美蘇兩國要到錢的國家,不過印度把這些錢基本用到了自個的民生建設上。在15年的時間中,印度的工業和農業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但軍隊建設卻基本在原地踏步。印度對於自身的武器裝置,一直寄予國外不花錢的援助。這樣的冤大頭全世界都少見,美英等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會把自個的家底白白送給印度。

在中印爆發沖突之處,印度軍隊暴露出了近程火力不足的問題。為此印度向法國緊急進口武器,法國人很痛快,印度要什麼給什麼。但是法國的態度是必須依照國際慣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法國以為:既然印度自稱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那印度引進武器就必須付錢。假如印度是北約國家,法國可以考慮無償援助。印度還是不願意花錢的德行,已裝船的40架法制戰機,印度拒絕付款。最終印度只從法國買了60門迫擊炮,到了這個地步印度還不忘省錢。與法國的軍事援助計劃失敗之後,再答應了以色列一系列政治條件之後,以色列援助了印度3個師的以軍裝備。為此印度開始與 *** 世界國家交惡,以色列軍火船明目張膽的駛入了印度孟買港。

三、印軍與中國軍隊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在中國建國時, *** 裝備於印軍基本處於同一條線。在朝鮮戰爭中, *** 認識到了自個的不足之處。在宣布停戰以後,中國開始軍隊現代化建設。在此期間,蘇聯確實幫了中國非常大的忙。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基本以仿製蘇聯為主,有的裝備到今天仍在服役,如殲7戰機、051系列驅逐艦等等。到了建國10周年閱兵時,中國軍隊已基本完成了蘇式化,而同時期的印度軍隊還是那個德行。此時印度軍隊與中國軍隊的差距已拉大,印軍在火力壓制和武器自動化方面遠遠落後。除此以外,當時 *** 殺氣猶在,而印軍已非常久沒有見過血了。就這樣在1962年的自衛反擊戰中,印軍被 *** 暴打,出現了一個排的 *** 猛追印軍一個營的情況。

④ 印度和中國在哪一年打過仗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⑤ 中國與印度打仗是哪年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⑥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6)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⑦ 中國跟印度什麼時候打過仗

⑧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8)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⑨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是什麼時候打響麻煩說具體點....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毀悔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宴純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纖祥正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一、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B>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閱讀全文

與印度什麼時間打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可以下載和平精英國際 瀏覽:697
英國為什麼要辦存款證明書 瀏覽:766
印尼有什麼玩的地方 瀏覽:326
越南開店注意什麼 瀏覽:685
在印度想買中國煙在哪裡買 瀏覽:580
中國挖掘機怎麼樣 瀏覽:299
英國有什麼出名的人物 瀏覽:112
義大利威尼斯風情街在哪裡 瀏覽:594
如何投資中國股市 瀏覽:858
中國最火的歌是什麼歌 瀏覽:894
古代越南和朝鮮哪個比較強 瀏覽:57
伊朗以什麼教為主 瀏覽:39
2018年伊朗多少人口 瀏覽:387
bandai中國有什麼公司 瀏覽:378
中國最東南端的省份是哪個省呢 瀏覽:565
如何看待印度足球隊 瀏覽:586
伊拉克打伊朗什麼電影 瀏覽:882
印尼老虎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958
伊朗什麼料最白 瀏覽:81
中國有多少個汽車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