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時代如何理解中國精神及內涵
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是中國文明的精髓體現及由此展開的各種思想、理想和價值觀;它是自我規定、自我揚棄、自我創造的主體性過程。
繁榮、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和目標,這與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和現階段具體的基本國情是分不開的。它們是構成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它也是中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本質力量、創造力和獨特價值觀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價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結束了被人踐踏的歷史,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1)如何理解中國精神擴展閱讀: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那個時代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觀念和個人價值規范實現民族精神。
社會精神與個人精神的有機統一,從而在民族、社會、人的有機結合的價值設置中構建了內生的中國精神。社會價值的概念是相對於個人價值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務的深刻認識,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目的。
『貳』 怎樣理解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
總書記強調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精髓,二者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要走興國路,實現中國夢,首要的任務就是弘揚中國精神。
一、中國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引領。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兒女始終高舉中國精神的旗幟,結合時代和實際不斷賦予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上中國精神作為興國強國之魂的價值和意義更為凸顯。
二、中國精神是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在當代中國,必須用中國精神引領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三、中國精神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保證。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實力和綜合體現。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氣神,鼓勵廣大人民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
『叄』 簡述中國精神的內涵
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肆』 對中國精神的理解是什麼
說來中國精神我覺得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中國。
一看,誒其他三個國家前面怎麼都有一個古字,獨獨中國沒有。因為其他三個國家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文化的傳承中出現了斷層,獨獨中國沒有。這就很微妙了。什麼,在歷史長河裡,各種各樣的文化如百花齊放一樣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但獨獨中國,一直把這朵花開到了最後。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過民族亡的危機。比如說五胡亂華,比如說清軍入關,這些都是中國民族歷史上的危機。但是,每當中華民族在遇見這樣的問題時總回有人站出來。
說起來奇怪,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總是勾心鬥角比較多。但是每當民族危機出現時,總會有人站出來,拿自己的脊樑頂起這個民族的天。甚至總會有書生死沙場。我認為中國精神是難以明說的,但是總能從一些事情中品出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許這就是中國精神所在。
『伍』 如何理解中國精神的本質
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儒家美學的政治色彩與倫理色彩比較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主義傾向比較明顯.儒家主張「入世」,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憂國憂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美學的代表人物杜甫,盡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負始終未能實現,親歷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生活困窘,但始終不改初衷.甚至在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的極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溫暖.受儒家美學的影響,杜甫的詩歌十分嚴謹,講究對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詩,兩兩成偶,對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並列.
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老莊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道家主張「出世」.認為真正能觀於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學代表人物李白,原來也有政治抱負,受到唐玄宗的禮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並不受重視,又受權貴排擠,僅一年就被「賜金放還」,從此離開長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詩歌充滿了老莊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絕對自由,仙與酒成為李白常常吟詠的題材.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詩歌風格,不拘一格,揮灑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飄逸的一面.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一切法皆從心生」,高揚「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張「遁世」,即避而不入.禪宗認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顯現的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皆虛幻不實.禪宗美學的代錶王維雖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響,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禪宗美學的影響.王維長期在京供職,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篤志奉佛,「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的詩里都充滿了濃郁的禪意.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釋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道,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高范疇,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學說,人道是人生根本問題的學說.老莊道家側重於「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側重於「人道」或「論理之道」,禪學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於「道」的概念.天、人統一於「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 人生價值的學說.「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此外,「天人合一」還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還包括人與人的一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前者強調「天人合一」,而後者強調「主客分立」.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這可以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氣」是對藝術家生理心理因素與創造能力的總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得「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范疇,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成熟於各門類藝術推崇生動表現事物氣韻之美的魏晉南北朝.「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性.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認為藝為心之表、心為物之君,主張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之美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時,中國傳統藝術又十分重視情理交融、情理統一.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音樂智慧.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原始的圖騰歌舞與狂熱的巫術儀式曾經形成過龍飛鳳舞的壯觀場面.因而,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最初是三位一體的,只是到後來才逐漸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門類.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樂舞」精神,並沒有消失.恰恰相反,這種「樂舞」精神,後來逐漸滲透與融匯到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體現出飛舞生動的形態和風貌.舞是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的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庄嚴的建築也有飛檐的舞姿.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重直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而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思維和審美思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以「悟」為核心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思維方式.「悟」是一種最自由的精神活動狀態,是一種體驗有得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雖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採眾通、功夫不斷,才能達到悟的境界.「悟」,作為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衍生出「頓悟」、「妙悟」等一系列相關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悟性」.藝術家與藝術匠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以道馭技,而後者是有技無道.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和」是指事物的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是矛盾各方統一的實現;「中」則是指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途徑與標准. 「和」是指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差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追求多樣的統一.因此,避免重復雷同,求異求變,不僅不與求和諧的整體思維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體現出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思維特點.在發現多樣統一而求「和」的同時,中國古代哲人又發現了對立統一而求「和」.與多樣統一相比,對立統一更接近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以對立統一來說明「和」,表明中國古人對「和」的本質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並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學的許多范疇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出現,如「剛柔」、「虛實」、「動靜」、「形神」、「文質」、「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於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統一中處於主導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這種閃爍著中華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辯證思維,對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中極富有民族特色的辯證和諧觀--「和」.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 「天人合一」的和諧美,顯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境界,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陸』 中國精神的理解
吃苦耐勞本事超群
『柒』 如何理解中國精神是重精神的優秀傳統
視力好嗎,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捌』 1.談談你對中國精神的認識; 2.談談你所了解的「中國精神」有哪些
中國精神就是勤勞,善良,勇於創新!當然最最重要的東西還有,那就是必須愛國,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
(8)如何理解中國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精神」具有理想高遠、緊貼實際、科學理性、人文關懷等鮮明特點,從根本上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
黨的先進性是黨的偉大「中國精神」形成的根本,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黨的偉大精神形成的源泉,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是黨的偉大「中國精神」形成的基礎,黨重視自身建設的傳統是黨的偉大「中國精神」形成的保障。
『玖』 中國精神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義深遠。
「中國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厚精神資源,以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這種凝聚人民、動員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
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
(9)如何理解中國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精神」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德行與「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自然融合在一起,結合孝道,結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做到八榮八恥;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八榮八恥只有從思想道德入手,才可以落到實處。
我們要把孝心獻給父母,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獻給人民,把信心留給自己!「中國精神」是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源自讓世界更和諧、更美好,是真正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精神。
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一種承擔,是一個炎黃子孫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