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過洋節,你的看法
近十年來,每逢年底,在中國的大中城市,一股熱浪便撲面而來。聖誕,這個中國人曾經陌生的只在電影中看到的節日,成了中國人重視程度很高的一個。某種程度來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對鞭炮的限制,以及休假旅遊的增多,聖誕幾乎跟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平起平坐了。
說起聖誕,眼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都能如數家珍的說出平安夜、聖誕夜、狂歡夜,知道聖誕紀念的是耶穌的誕辰,知道有聖誕老人,知道應該弄棵樹,掛上漂亮的彩燈、禮品包,知道那隻襪子。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星期,許多的年輕人三五成群結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參加聖誕慶祝活動,甚至不少年輕的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也參與其間,體驗異域文化帶來的不同概念的享樂。
最早在中國有聖誕這個概念,緣於十九世紀,傳教士把基督教引入中國。而在此後的百餘年,由於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並不廣泛,使得聖誕的慶祝也沒有在中國形成氣候。近十幾年來,先是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基督教徒增多,為了讓他們有機會的場地度過這個節日,才促使聖誕節活動逐漸增多,隨後,更多的中國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加入進來。
對於商家來說,假日經濟是近年來最大的黃金增長點,無論五一、十一還是春節,都成為商家以及服務行業攫取利潤的重點。而當這些傳統節日的蛋糕被分割完畢,商家就瞄準了類似於聖誕這種新興的、未被徹底瓜分的利益增長點。於是,聖誕概念成為一種新的炒作對象。
拿聖誕的主要參與人群來說,這些青少年也許對基督教有點興趣,也許就是跟著摻和,他們未必知道耶穌是哪國人,他爹娘又是何許人,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他們對這個沒興趣,感興趣的只是能夠摻和摻和,樂和了和。說白了,聖誕不過是以商家盈利為目的,以無良媒介炒作為手段,以懵懂青少年為主體,以起鬨湊熱鬧的心情參與的一個鬧劇。
深層次的研究一下,聖誕火爆的緣由還有這么幾點:一、中國人嚴重缺乏信仰。伊斯蘭教徒就絕無可能慶賀聖誕,佛教徒也不會參與,只有沒有信仰的人,才會去慶祝無關教派的節日。二、貪大崇洋的心理在中國作祟。聖誕幾乎遍布世界,此謂大;聖誕是歐美流行的,此謂洋。第三、中國人背離傳統的現象嚴重。春節逐漸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更不值一提。
可見,有各種各樣的前因促成聖誕在中國大行其道。但實際上,還是基督徒的節日,跟大多數中國人無關。有種說法,聖誕已經不是宗教節日,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國家的全世界的節日。這種說法,恐怕也只有基督徒和受基督教影響較深的人才會認同,穆斯林就堅決反對並駁斥了這種論調。在中國,即便是熱衷於聖誕游樂的人群,也未必認為聖誕不是宗教性節日。
且不論聖經是否偽造,也不論耶穌這個私生子的來歷,單從試圖把一個人的生日作為全世界的節日來說,已經足夠荒誕。而作為那些一不讀聖經,二不做禮拜的中國人,去慶賀這樣一個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誕辰,難道不是更荒唐嗎?
單從消費和娛樂的角度,多一個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好事。既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又能夠讓百姓感受異域文化,多一種娛樂消遣方式。但是,從信仰和傳統的角度,聖誕,對於中國人來說,又算是什麼節日呢?中國人,除了基督教徒,別的人又何必對聖誕津津樂道呢?
那麼,不是基督徒的中國人,你過的哪門子聖誕?
『貳』 如何看待中國人過外國節日
1.
如何看待中國人過外國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內容,比如春節、中秋、端午節等,過節時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節,要一家人吃團圓飯,還要走親訪友,久而久之有的已變成一種固定的應酬,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做,甚至許多的內容帶有了更為復雜的背景。高興之外並不輕松。
洋節,即使是傳統的也只不過是家人團聚,而現在被商業開發後,基本上就是輕松消費、熱鬧玩耍。到了中國,由於並不受到年長者的重視,年輕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從消費和娛樂的角度看,多一個節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好事。既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又能讓百姓感受到異域的文化,多一個娛樂消遣的機會。
★引進一些外來的節日文化,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歡樂,能多些人們相互間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的機會。
★各大商場里已經充滿了節日氣氛,五花八門的小禮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鮮、刺激、有趣應該是年輕人愛過洋節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實不管洋節土節,都包含有家人團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們的傳統節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節,不是多一份快樂嗎,只可惜,內地不像香港,過洋節不放假。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漫長歲月延續下來的,很難說哪些是我們原始的文化、原始的節日,就像我們沒有理由排斥國外先進的技術、文明,拒絕學習外民族語言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多一些節日沒有什麼不好。
★只是找個多吃一頓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麼大事,不必認真。喜歡這個節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約上幾個友人,共同享受這個浪漫的節日,如果不喜歡盡可以在家休息。
★有節就過啊,圖個開心。節日雖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凡是節日都有個特別的意味,過節就過個意味唄。
★聖誕節只是諸多「洋節日」在中國的一個縮影。近些年,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等眾多的「洋節日」在中國都市大行其道,但這些西方節日原有的意義已被中國的年輕人曲解,變成了「瘋狂聚會」、「狂歡的盛宴」。
★過春節總是要和父母長輩在一起,感覺很悶,洋節就不一樣了,每年的洋節都和朋友們一起過,大家沒有代溝,在一起無話不談,吃飯點菜也不用看長輩的臉色,真好!
★排斥與跟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人交往,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春節興味索然,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和長輩在一起。洋節在中國還是新興事物,難以被年齡較大的人接受,基本屬於年輕人的『專利』,可以說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同齡集中』的機會,因此會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因為有意義、有趣。比如國外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節日嗎?跟政治、民族自尊沒有關系,誰不喜歡溫馨浪漫的節日氛圍呢?
2.
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
一方面,當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鍾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帶著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半個月的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資料,到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到社會上走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士,現將主要觀點整理報告如下: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在更大范圍的地域內擴展開來。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也過得熱鬧非凡。由此可見,中國人多一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麼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一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傳統和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叄』 如何看待國人熱衷於過洋節
中國人過洋節重在狂歡。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所謂的"節日"正是給自己一個放鬆的借口,暫時忘掉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盡情的狂歡。
『肆』 你對中國人過洋節有何看法
節日有很多吧!大家其實就想熱鬧熱鬧,大家聚聚!像聖誕節吧,對情侶來說可以互送禮物又可以增進感情!過洋節於我可有可無的,也不是都要過的!
『伍』 對中國人過洋節你怎麼看
其實也沒什麼,洋人日子過得比咱好,年輕人嚮往,拿來洋節過過有點夢想而已,其實中國過的好時洋人這過中國節,只是那是交流不方便,傳播距離近,但當時高麗國日本國鮮卑人烏完人交趾人車師人大宛肉孜人都過咱的節日的。有錯別字,別在意,實在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