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社會變革有哪些
1.首要的是社會轉型。其中最主要的轉型是由鄉土中國轉向城鎮中國。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根據費孝通先生的研究,「鄉土中國」的主要特徵體現為用「禮治秩序」進行社會管理。那是一個熟人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民佔中國人的絕大多數。
與大部分先發現代化國家不同,中國的現代建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在城市化規模較小的情況下發生的。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計劃經濟、城鄉分割的體制,通過農業反哺工業,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才開啟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各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同時還伴隨著一些中國的獨特問題。
2.改革開放需要改變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個關鍵詞。鄧小平和陳雲是中國市場經濟觀念的先行者。根據《陳雲年譜》記載,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會上說:「我同陳雲同志談,他同意,在計劃經濟前提下,搞點市場經濟作為補充,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是個補充,不是小補充,是大補充」。
黨的十三大報告也沒有再提計劃經濟為主,而是講計劃與市場內在結合。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完全超越和突破了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內在屬性的傳統看法。1992年,十四大報告根據鄧小平的理論指導,提出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與城鎮中國相呼應的是,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模式轉向市場經濟模式,中國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社會。夏禹治水而家天下,開創了中國以家庭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國家。農業社會與大一統居高臨下的皇權相呼應,依靠血緣紐帶聯系,由血緣關系派生出同姓、同宗、同族、同鄉關系。
而工商社會則意味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商品的極大豐富,同時也意味著傳統的倫理秩序的解體。在精細化的工業生產模式下,地域的同盟被打破。
3.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分化和失范。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引入,導致中國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數以億計的農民離開世代據以為生的土地進城打工,動搖了中國人幾千年不變的生活方式,也悄無聲息地在農業文明上打開了一個缺口。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整齊劃一;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開始分化。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但另一方面貧富分化、階層分化等問題凸顯。
中國當前的社會分化一定程度上與改革的模式有關。與蘇聯的「休克療法」改革相比,中國採取的是一種漸進式改革的模式。
在改革順序上,我們採取的是先生產後流通、先經濟後社會、先沿海後內地的方式;
在改革進程上,我們採取了「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局部試點後逐漸全面推開的方式;
在改革的利益分享結構上,我們採取了先改革增量然後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辦法。這種改革特點導致改革的受益人群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改革是從基層率先發動的,農民、工人從中優先獲得較大利益。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從生產到流通、從經濟到社會、從一般部門到壟斷部門的推進,改革的受益群體從農民、工人轉向精英群體,而且隨時間推移,精英群體從改革開放中獲益越來越多,農民和工人獲益相比之下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邊緣化傾向。
與分化同時,在西方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體系面臨著挑戰,體現為社會失范。
❷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
一、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幣制改革
1935年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實行紙幣制的一次幣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實行。中國疆城遼闊﹐貨幣制度一直很復雜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並且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1933年3月﹐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實行銀本位制﹐雖對貨幣制度進行了一次改革﹐但整個中國的幣制仍非常紊亂。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11月至12月,一個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很快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等老解放區,東北等半老解放區,以及鄂豫皖、豫皖蘇、豫陝鄂、江漢、桐柏等新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五、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❸ 中國有哪些成功的改革
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多,典型的有齊國管仲變法,魏國的李悝改革、楚國的吳起改革和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雖死而秦不變其法,表明商鞅變法時成功的)。
秦漢沒什麼典型的改革,隋唐的話,選官制度的改革(科舉),國家機制的變化(三省六部制)。
宋有宋神宗時的范仲淹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但應該說都是失敗的(主要是後來的變法中的措施基本廢除)。
明代的張居正改革,總的來說,張居正活著時改革是成功的,死了後就基本沒執行了。
還有一些除了政治方面的改革,比如黃道婆改良棉紡織技術。
中國近現代的改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不過是失敗的。
三大改造以及改革開放都是成功的。
❹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改革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②廢除特權,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禁止棄農經商。③建立縣制,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國家統一控制。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內容、結果)。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內容: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上①遷都洛陽;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後周:世宗改革(內容、作用)。內容:①減免苛捐雜稅,安頓流亡農民;②嚴厲懲治貪官污吏;③整頓軍隊,加強訓練,嚴肅軍紀。作用: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軍隊戰鬥力大為提高。 (6)北宋: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背景:由於軍隊的不斷擴充和官僚機構的膨脹,北宋中期出現一系列統治危機:①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農民賦稅負擔不斷加重,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經常爆發;③遼和西夏仍然威脅著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負擔沉重的"歲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內容:名稱內容目的和作用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官府向農民提供種子或貨款。收獲後,農民以20%的利息償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並能增加財政收入。募役法徵收役錢,用來僱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增加了政府收。方田均稅法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保甲法把農村人戶以保、大保為單位編定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農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用人不當。 (7)明朝:張居正改革(內容、作用)。內容:1581年,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雖然失敗,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