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閉關鎖國對當時的中國有什麼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利: 打擊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盜行為,保證沿海地區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有效的限制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滲透。
弊: 長期推行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國同世界的交流,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一直生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直接造成中國近代200年的屈辱史!
『貳』 中國「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對中國有何影響
表現:(1) 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 (2) 有最初的開放4個對外通商口岸後減少至只開放廣州一個 (3) 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 影響:1.閉關,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 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清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 條件:1、要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為其堅強的後盾,明初中國的國家綜合實力為世界第一,國民生產共值約佔世界的1/3; 2、鄭和下西洋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成功的,中國古代的造船、航海業十分發達,在當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造出萬噸級海船的國家,關於這一點有許多歷史物證; 3、由於明初的統治者實行了與民休養的政策,使得國內人口迅速發展。這是鄭和下西洋有必要的人力基礎; 4、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指南針的國家。這使得中國的海船不會在大海上迷航; 5、軍事工業的發展。據考古發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將火炮裝備在戰船上的國家(大約在元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裝備火炮的戰船); 6、統治者的雄才大略,明成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很有魄力和一定遠見的皇帝; 7、發達並較為正確的外交政策; 8、鄭和出使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擴展殖民地和發動對外戰爭,而是為了宣揚教化、宣揚國威、發展貿易等和平目的; 9、鄭和船隊有嚴格的紀律; 10、數千年忠君愛國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使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未出現船員叛亂的情況; 11、鄭和本人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且是一位難得的統帥; 12、發達的農業。據文獻記載,鄭和船隊為保證船員在海上不出現壞血病,帶有大量的新鮮水果和疏菜,並且還在船上培植豆芽等; 13、發達的中醫。中國古代發達的醫學,能在最大限度內保證船員的健康; 14、中國古代發達的手工業。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攜帶有大量的、精美的手工藝品,作為獻給當地首領的寶物或者乾脆作為商品在當地進行交易; 15、中國古代發達的文明對東亞和東南亞的深遠影響。
『叄』 我國古代閉關鎖國的原因是什麼造成了哪些影響
閉關鎖國,可以說的上是我國歷史中飽受詬病的一筆,不少人直到如今都對閉關鎖國這一曾經的政策有諸多不滿。那麼我國曾經閉關鎖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閉關鎖國又造成了哪些影響?
而第五個也是最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則是國內戰爭,伴隨著我國國力衰弱,西方列強的持續侵略。當時中國封建帝制的崩塌,使得整個中國大陸又開始了群雄割據,為了權力統一及滿足個人私慾之戰爭。
『肆』 閉關鎖國對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分別有什麼影響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閉關鎖國影響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中國經濟落後。
清朝前的中國,國力強盛足以俯視世界,當時尖端的技術,發達的經濟,讓各國咋舌。唐朝的「絲綢之路」,外國客商雲集中國,嚮往中國;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外國人驚奇地仰視著數層樓高的船隻通向遠方,無不贊嘆不已。閉關鎖國之後,外界的風生水起,中國內卻平靜如水,人們依然在若無其事地過著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他們一定不知道,外國此時正在飛快地發展著,各種先進的技術一樣接著一樣的騰空出世。遠處的西方國家此時收割機正在飛速旋轉著,堆積如山的農作物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而此時清朝的農田裡,農民們正曝曬在烈日炎炎下,驅趕著一旁步履蹣跚的耕牛,緩慢的看著土地一點一點的被翻開粉碎。顯而易見,當國門之外正飛速變遷並發展時,中國內依然風平浪靜——或者說是止步不前。
二、閉關鎖國影響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中國人才匱乏,中國文化難以傳播。
閉關鎖國,中國經濟已經不知不覺之間落後歐洲許多,而文化教育事業也是如此。唐朝時期風靡世界的燦爛文化此時已經近乎默默無聞。門被鎖上了,中華民族曾經富有魅力的文化積淀已被外國人逐漸淡忘。外國人認識中國還是停留在「陶瓷」年代,別的一概不知。當時的閉關鎖國政策,鎖住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鎖住了中國文化在世界這個舞台上展示的機會。人們不禁哀嘆,在那段時間里,中國絢麗的文化衰落了多少?
曾經有多少有志的讀書人想要走出國門學習,可是都被明令禁止。望窗外明月高掛,多少明理之人在月下哀嘆。當時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已經聞名世界,而中國呢?難以尋覓到學校等教育場所,人才少之又少。直到清朝後期,詹天佑等一批學者才得以走出國門步入國外的學堂,回到中國後才能貢獻出學識。否則當初那第一條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鐵路恐怕也難以問世。
三、閉關鎖國政策壓制了國民思想進步。
漫步於當時中國的大街上,只見青牆紅瓦,鮮見高樓大廈。大街上的人們依然留著長辮,披著長袍,滿臉麻木之情。朝廷中依然回響著「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的附和。君臨天下,此時已顯得如此落後。婦女纏足,又足不出戶;君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底層的百姓沒有任何地位等等這些封建社會的迂腐思想還彌漫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國家。而別的國家呢?已經早早步入了發展開放的社會,英國等發達國家更是已經邁向了工業社會,人們思想上早已經脫離了封建社會的束縛,追求平等、自由、人權。
四、閉關鎖國並不能從根本上保護中國,不能讓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用今日的目光來看,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的政策真是可笑,他們自以為這樣可以保衛住萬里江山。不可否認,當時乾隆皇帝想要以此來消除外界的影響,保住天下太平的局勢。這一道聖旨的確將不少不利的因素排除在外,將中國這個大國包裹而不受傷害。難道這樣就真的成為了陶淵明筆下的那個桃花源嗎?答案完全相反,閉關鎖國初期,人們的確是安居樂業,如同在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一般,生活在這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里,不必擔憂可能從外面傳入的各種不利。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人們才猛然發現中國這個曾經令各國生畏的強國正急速下滑著,幾乎到了谷底。閉關鎖國,鎖住的不僅僅是外界可能帶來的危機,更是鎖起了中國人的眼光,以及國運的發展。可以想像,當一隻雄鷹要展翅飛翔時被緊緊地禁錮住而不能動彈,那是一件多麼可怕而又荒唐的事情。
後來,英國人更是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接著是中國歷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八國聯軍侵入。中國這片土地,再次被蹂躪在鐵蹄之下。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政策真的保住了這萬里江山嗎?不!非但沒都能保住,反而讓曾經富強的國家變得不堪一擊,讓世界列強人人垂涎。
『伍』 閉關鎖國對當時的中國有什麼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國家的安全。
消極影響:使中國日益封閉,與世界隔絕,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和推進工業化的契機,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使中國日益落後於世界潮流。
(5)中國封國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認定中國清代前期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在1853年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接受了這一觀點。
因此,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並被學者們推至明代,寫入了教科書。於是,在大多數大陸中國人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常識」:明清時代「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是造成中國歷史上由先進轉為落後,以至近代長期挨打的重要原因。
「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其中最嚴重的是「海禁」,其次為「一口通商」,再次為其他限制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