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應該怎樣崛起
中國要全面的復甦我們老祖宗的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中國的大乘佛法,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之人。同時必須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往往什麼壞事都做的出來。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崛起並不是經濟的崛起,也不是軍事的崛起,而是道德思想的深入。中華民族也曾被別的民族侵佔過甚至佔了一個世紀左右,但卻將別的民族融入其中,這有一定的道理在。我國現代發展,是犧牲我們後一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的,作為他們的父母輩,或是爺爺那輩子的人,怎麼 捨得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啊。。。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有能才之人,可以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改變教育體制,必須要明信因果教育啊。。。
㈡ 中國之崛起之路是怎麼樣的
中國和平崛起的策略具有相當的權宜之計的特點。我敢說,中國強大了,牽涉的利益糾紛多了,和平崛起的策略必將修改。因為有美國等既得利益者容不得中國崛起威脅他們,這些問題不是談判能解決的,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對此看得很透徹,而德國的發展對今天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這個和平崛起的提出,首先是基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痛。鑒於此,世界人民都不願意看到戰爭降臨自己頭上。這是和平崛起策略提出的意識基礎。
然後,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是世界上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絕對的實力絲毫不弱。這樣的國力背景,決定中國既可能通過戰爭去擴張,也可能遭到其它強國的打壓。而中國本身又落後,落後既要挨打這個道理是中國當局者太明白不過的了。所以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而不是去擴張。
從整個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但凡大國崛起,都是依靠戰爭。而今天,不靠戰爭崛起的因素還不充分,戰爭不可避免,但是規模可以減小。中國的和平崛起方針,不可能永遠實施,現在就到了修改的地步。
㈢ 論中國如何崛起為世界大國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入侵到甲午戰爭,淪為世界弱國,讓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以前閉關鎖國的盲目自大,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科技以振興中華。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一直到冷戰,極大的削弱了西歐各國和日本蘇俄,中國乘勢崛起和唯一的大國美國在東亞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㈣ 中國未來如何崛起
自鄭必堅提出和平崛起的論調以來,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一個問題: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從1987年至今,30個年頭的中國改革留給經濟學家的謎題太多,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以至於只能用「奇跡」來形容。當然,認真的研究者也明白,經濟增長與所謂崛起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增長背後隱藏著一系列問題,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腐敗與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等。而這些潛在並日益凸現的問題是否會激化中國社會的矛盾,從而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反思改革的重要議題。剖析中國崛起與崩潰的可能,正是本力主編的《崛起?!中國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兩種可能》一書的主題。
這是一部及時並不乏深刻的作品,集全球一流經濟學家的智慧於一體,將中國置於世界的聚光燈下,從不同角度加以剖析,頗有旁觀者清的意味。當然旁觀者並不是異口同聲,他們對中國奇跡的看法並不一致。在解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力時,主編本力以不凡的眼光挑選了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向:從國際角度看,外部推動具體而言包括外資企業發揮的重要作用或外商直接投資推動了增長。而與之相配套的是人民幣被長期低估,從而推動了低成本製造業的出口擴張,一進一出造就了中國奇跡;從內部審視,有不少學者則指出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以及強勢政府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持此觀點的不乏像羅伯特.巴羅這樣赫赫有名的研究增長的經濟學家,也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姚洋教授等。
事實上,上述兩種不同的觀點並不構成沖突,而更多可以從互為補充的角度來看待。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德懷特.珀金斯曾說:誰能真正解釋中國的經濟增長之謎,誰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大概不是妄言。從中倒是不難看出中國問題的復雜性。如樊綱在書中所說的:「中國兩套問題即發展中國家問題與轉軌經濟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特殊性,既是中國的難題,也是中國之所以能相對平穩地進行改革和保持增長的原因。」樊綱所說的既是難題又是原因倒揭示了一種認識中國經濟增長的途徑。福禍兩相依,增長的原因背後隱藏著崩潰論者發現的危機。盡管雙方的出發點都著眼於一個更美好的前景,但正面稱頌或許不及批評來得有效。
珀金斯指出了中國的人口問題,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力資本的積累並不是有效的,同時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受到戶籍制度制約可能會拖累中國經濟的發展。珀金斯隊中國一向樂觀,竟也表示出擔憂,那麼「盛極而衰」的崩潰論出台恐怕也不是杞人憂天了。對於崩潰的可能,身兼美國兩大智庫職位(蘭德公司的顧問與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的查爾斯.伍爾夫歸納出八個方面:貧困與失業帶來的社會不穩定,腐敗扭曲資源配置,水資源及其他的環境污染問題加重,能源消耗高但產出較低,金融系統抗風險能力差同時國有企業若失去壟斷地位競爭力堪憂,外商投資減速,加上台灣問題作為潛在的隱患,這相互交織的八個方面反映出崩潰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所依據。
那麼中國的危機會以何種形式體現呢?中國是會重蹈拉美的覆轍、或是走上日本的老路還是倒向所謂的印度模式?《崛起》一書的第三部分重點分析了這三種可能的參照路徑。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與政治體制上的專制是拉美國家的經濟轉型中遭遇的重大問題,盡管在鄭秉文看來,中國即便有拉美化也只是集中在收入分配領域。但無論如何,政治上的同構性還是讓「拉美病」成為值得警惕的一種傾向。而日本在地產與證券市場泡沫破裂之後,經濟發展一直步履蹣跚,中國的快速增長也讓人憂心經濟已經過熱,調控不當就會犯和日本一樣的錯誤:大量不良銀行貸款、無節制的能耗、經濟過熱等等。人口數量上與中國相近的印度近年來的崛起對中國的沖擊不小,MIT的黃亞生對比了印度模式與中國模式後認為,印度依靠本土企業的內源性增長會比中國依靠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更為持久,而另外一方面印度的民主政治從長期上帶給經濟發展的活力要遠遠高於中國。盡管謝國忠認為印度落後中國起碼十年,但也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未來的走向,印度的潛力或許正是中國下一步的轉型的一個方向。
實際上,不管中國未來的道路如何,其巨大的影響已經遍及全球。在剛剛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的討論轉向了「中國需要怎樣的世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深深嵌入到全球化的過程之中,並且舉足輕重。蘭德公司亞太政策研究中心的主管奧弗霍爾在給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證詞上表示:中國崛起的重要成效與美國崛起或日本與歐洲的復興對於世界的成效是相同的,因為一個富裕的鄰居總好過一個來自貧民窟的鄰居。對於中國而言,以更負責也更具合作精神的姿態進一步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去,這或可以同時回答「世界需要怎樣的中國」以及「中國需要怎樣的世界」的問題。
㈤ 中國如何和平崛起
真正說起來就很多的,但是無非就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這幾個方面。政治上要尋求合作,就我們國家來說一方面要和發達國家聯系,一方面還要在發展中國家中尋求盟友,周邊國家和世界上幾個大國像美國那些也要搞好關系。經濟上需要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現在說到底,錢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化我覺得我們得弘揚中國的精神,只是一味搞什麼研究什麼的會產生很多學術作假,為了學術學術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要從根本上保持本國文化的獨立性,讓國人對本國文化熱愛(這又談到愛國的問題了,不多說),當然吸收外來文化也是有用的,但要注意去偽存真,去粗存精,而不是盲目一味崇拜。軍事不必說,就我來說,一方面要培養尚武精神,這樣國人才不會一味軟弱,一方面也要發展軍事力量,這也需要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支持。科技同樣的很重要,發展科技還是要解放思想,提倡創新,改革現在的制度是很重要的。
㈥ 中國如何強力崛起
中國從科技、經濟到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現在中國正處於多事之秋,對外:受多國圍攻,對內:房價物價飛漲,老百姓水深火熱,而別有用心的人卻拿毫無意義的GDP來說事,說中國如何如何強大,生活水平多麼高,這正是美國想看到的,沒等到中國強大就被無限誇大,引起它國恐慌,然後聯美抗中!一些貪官污吏也在自鳴得意,將GDP作為衡量強國的標准,還把自已的生活水平標准強加給老百姓,就這樣虛構了中國崛起,加之媒體的吹捧,中國就這樣「崛起」了!
鄙視一切用這個詞的人或媒體,你們不是蠢蛋,就是賣國賊
㈦ 中國怎樣才能真正崛起
不是單純的招商引資,學會自主研發。回首過往引進外來資金,學習先進技術有幾個成功,自主研發又有幾個失敗!
加強教育,讓學生愛祖國,而不是崇洋媚外;加強教育,注中精神教育,讓孩子從小相信想獲得要用正當手段,智慧和努力並重。
㈧ 中國文化怎樣崛起
這個問題很復雜,不過我認為現在的任何文化要崛起的話,首先要「創新」!,死守固有傳統文化前途太小
㈨ 崛起中國怎麼樣
1、能否建立「新國際秩序」?
2、經濟影響力轉化為政治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