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製造所遭遇困境有哪些

中國製造所遭遇困境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12-28 07:35:38

⑴ 就「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麼就用我自己的話說哈 聲明下強烈鄙視復制一大堆網路而又所問非所答的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NO1的國家,那麼成為他國代工的對象是必然的,因為人口的爆炸性的擁擠,使得勞動力極其的低賤和廉價。大企業想要做到最低成本製造出他們滿意的產品,原料不可以省、技術不可以省、人數也不可以省、那麼唯有在生產人數不變的基礎上降低使用人的成本。
我最詫異國人的思維就是,美國買回來的東西怎麼了,還不是咱們中國給造的,說這種話的人極其可笑,不是我崇洋媚外,從美國、日本、德國買回來的東西確實是好。即使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的中國製造,和代工他國的中國製造是不一樣的。 因為發達國家只是用了我們的低級勞動力。從開發、設計、技術都跟中國沾不上一點邊 因為我們用的人家的技術、人家的設計、人家的機器、設備和生產線。在人家監工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東西 必然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覺得從製造轉變成創造,必須要有大環境,早年從改革開放以後就出現的代工企業不在少數。那麼在這么多年金錢和經驗方面的積累,會使得一些代工企業從中模仿到他們的模式,開始嘗試自己的東西。比如海馬汽車即是海南馬自達。只是一個馬自達在中國的代理商,通過多年給馬自達的代理有了自己的品牌『海馬汽車』 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成了轉變成創造的雛形(雖然處於比較小兒科的發展階段)。 所以想轉變成創造必須解決中國本土品牌低劣的問題,現在中國山寨產品在本土賣的很火,是因為價錢極其便宜,甚至可以不看他的質量,質量好的錢也好,大眾買不起 (靠商家自覺良心發現是可笑的 那就等於說沒有法律靠公民自覺克制住自己別殺人一樣)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國民工資搞上來,國民有錢選擇自己想要的了, 而不是被動的買便宜貨的時候,那麼中國的那些低劣的商家就面臨著不競爭就死的境地,那麼他們就會硬著頭皮的跟國外品牌拼質量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創造才會有曙光。中國的貧窮讓市場的優勝劣汰變的沒有了作用 。

⑵ 當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中國當今面臨的三大挑戰是:
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第一: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性全面調整、創新階段,面臨體制性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革命。要改變經濟增長中資源與環境代價過大的狀況,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阻力大,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還會遇到一些預料不到的困難。
第二: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為此,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融入國際社會,以實現互利共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
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和平崛起,實屬世界空前。無論中國政府如何宣講,人們總會用歷史上英、美、德、日崛起的發展模式看待中國:英國用炮艦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美、德、日用對外侵略擴張壯大自己。而中國是否也要走這條老路?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問號,因而疑慮重重。
第三:泰國、緬甸、吉爾吉斯斯坦政局不穩;西部邊陲安全突出,三股惡勢力活動猖獗;南海爭端加劇;朝核六方會談擱淺。許多周邊國家大都採取「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政策,故美國軍事戰略部署東移,打造亞洲式北約,以圖包圍中國,牽制中國發展建設。



(2)中國製造所遭遇困境有哪些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
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⑶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益加深,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製造業應怎樣應對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所遭遇困境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到英國怎麼帶行李 瀏覽:870
印尼物價多少錢 瀏覽:667
美國和伊朗現在聊什麼 瀏覽:316
中國如何直面反傾銷 瀏覽:470
英國富人區死亡多少人 瀏覽:129
中國黃金福字戒指多少錢 瀏覽:487
伊朗前面是什麼海 瀏覽:295
印尼臘肉怎麼做 瀏覽:633
英國現在兵力多少 瀏覽:644
瑜伽是古印度什麼派別 瀏覽:696
紅蔥頭中國哪裡產 瀏覽:984
印尼巴士模擬器人怎麼下車 瀏覽:501
英國郵編ec4n6jp是什麼區 瀏覽:650
越南有什麼好企業嗎 瀏覽:139
英國克利夫頓學院留學有什麼條件 瀏覽:165
印尼用電量是中國多少錢 瀏覽:754
越南高速費用多少 瀏覽:511
義大利人想你怎麼說 瀏覽:435
義大利著名的冰激凌有哪些品牌 瀏覽:940
葡萄牙與伊朗哪個隊強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