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經濟增長靠什麼

中國的經濟增長靠什麼

發布時間:2022-03-07 11:23:28

『壹』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麼論文

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獲得穩固的地位,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態勢,看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改變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重要的一步驟,也或許只有把這些工作完成了,我們的經濟發展的基礎才算夯實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偏向是需要糾正的。我們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注重財富的創造卻並不太顧及財富的再分配,正如有學者所感嘆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於,沒有類似的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我們知道從最終需求上看,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講,居民消費傾向是相對穩定的,可支配收入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解釋變數。這也就決定了消費是一種對於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在消費傾向不變的情況下,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越多,消費增長得也就越快。但在我國現在實際的情況卻是,國民反而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這也正是我國國內市場為什麼遲遲不能夠建立起來,而不得不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的根本原因,並因此留下內需不振、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後遺症。另一點則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財富的創造的只是注重政府的主導,這種模式的弊端是顯見的:一方面的原因在於在積極地財政政策下,通過國家財政所進行的投資是低風險的,而由此帶動的民間投資投資(無論其資金來自於自有或者資本市場譬如證券市場的融資或者銀行借貸)都是有風險的。從而無形中對民間資本形成了擠出效應。另一方面的問題在於,由政府舉公共工程或援助私人企業的法,只能適得其反。原因是政府籌措資金,勢必加重資本市場和納稅人的負擔,進而必然會妨礙私人企業的活動。而這些因素的集合,自然是於總體上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只夠開采230年,石油只夠開采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62年。中國地大而物不博,人均煤炭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1/15,形勢就更為嚴峻。按照現有消耗速度,中國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80多年,石油儲量只能開采11.4年。但中國的能源浪費現象又非常嚴重。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能源投入,主要表現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國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數總效率僅約10%,高達90%的能源在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掉了。在世界舞台上,中國正在扮演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正面的,世界工廠,白貓;二是負面的,世界最大的污染排放國,黑貓。中國的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均為世界第一,單位污染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很不合理。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0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佔68.7%,石油佔18%,天然氣佔3.4%,非化石能源只佔9.9%。中國發電量的83%依賴於煤炭(火電),但火力發電廠也是污染排放大戶。火力發電廠每發1度電,要排放1.2千克二氧化碳、9克二氧化硫、4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29814億度,污染是極為驚人的。所以中國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核電和水力發電比重。而且中國火力發電廠整體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到33%之間。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百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可高達45%,中國火電廠提高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火電中的小火電機組佔了相當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發電機組低10%以上,對環境的污染也更驚人。一手抓淘汰落後產能(小火電),一手抓節能減排(大中型機組),在很長時期內是中國工業的一項艱巨任務。但傳統能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才是正道,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情非得已。隨著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未來能源資源一定會賣成天價以體現其稀缺性,屆時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哪個國家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越低,哪個國家就可以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掌控的話語權。這方面發達國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國為例,2009年英國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氣需求減少7.5%,凈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75%。德國和北歐國家更是公認的「低碳經濟」先驅。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四層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盡量節約資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盡量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投入產出最大化,盡量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四是大力推廣綠色製造、清潔生產技術,盡量減少碳排放。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長列為首要任務,上了很多大項目。據周生賢部長透露,四萬億計劃中用於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達到2100億元,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侯變化的資金3700億元,綠色投資比例達到14.5%。這體現了中央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固然可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5.5%的資金與節能減排關系不大,與發展低碳經濟有一定矛盾。絕大部分投資以擴大產能為中心,為保證如此巨額的投資萬無一失,採用了最成熟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但這些技術絕大多數已達到了現有生產方式的極限,客觀上加重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依賴,與發展低碳經濟的願景背道而馳。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要改進工藝技術,甚至意味著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將化為烏有,並不象抑制產能過剩那麼簡單。比如目前全國鋼鐵產能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2億噸。真要用低碳標准改造,對象就不是那過剩的2億噸鋼鐵,而是整整7億噸鋼鐵!從這個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即便從綠色消費的角度出發,大上產能也是與低碳經濟相矛盾的。比如大量生產小汽車而不是自行車,但汽車卻是大氣主要污染源;大上造紙產能而不是無紙化公,無謂的大量消耗了木材;大量生產空調而不是改變奢侈的生活方式,滿足於夏天將空調定在26℃,冬天將空調定在18℃,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生活。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將為「碳排放權」埋單。中國並不掌握「低碳經濟」的核心知識產權,很有可能走上「引進—落後-再引進」的老路。但真正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很長時期內中國必然處於「低碳經濟」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在傳統產業中,中國正從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爬到中端環節,有些已到了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以家電為例,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中國家電一直在引進生產線和技術,並將CRT電視做到了極致。雖然目前中國還不掌握平板電視核心技術,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技術傳承,也有一些吸收消化再創新。但「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企業將從頭再來,意味著傳統的吸收消化再創新將無以為繼。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幹技術支持,其中42種技術中國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術,這意味著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用巨額財富「進口」。如果再不用鐵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在「低碳經濟」時代恐怕仍然是個代工命。

『貳』 中國經濟主要靠什麼

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2個東西:
投資、出口
雖然大家也常說所謂的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內需)。
但實際上,中國的內需市場很難啟動,原因有很多國富民窮,加上物價飛漲,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上學難、就醫難、養老難。沒人會願意把錢隨便去消費的。
為什麼別的國家不學習呢?
中國的發展模式有點飲鴆止渴,涸澤而漁。一味的追求所謂的高增長,不顧老百姓的感受,更不顧子孫後代的利益。就像建立在沙丘上的城堡,來股風都可能吹倒!
中國投資拉動型,需要用很多錢,沒錢了就開動印鈔機印鈔。鈔票印多了,必然引起通貨膨脹,也就是通常說的錢不值錢了,物價上漲了。
現在的發展主要靠各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出賣地皮式的土地財政。
中國的經濟就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所以,別人不學!別人看著你,都覺得替你感到害怕。
你說呢!?!

『叄』 中國經濟主要靠什麼帶動

地產當然算一塊大頭,但是現在中國房地產被很多炒房團炒高的太離譜,買商品房也不再是為了住而且謀求以暴力的價格出售,導致中國更多需要房子的老百姓買不起房子,但你會發現房產開發商還是不停在造房子,還是有更多的人不停在買房子,因此房價的路路高漲不能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其實已經到了界點,泡沫已經浮現了,我們真正要中國經濟速度發展就必須拉動內需,讓真正需要房子的老百姓買得起房子,讓他們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的工作,而不是成為房奴,一輩子就在還清一套房貸,或者連當房奴的資格都沒有,那樣的話,沖擊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了,更可能是政治!

『肆』 中國經濟未來靠什麼增長

投資,擴大內需,進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2015年國家戰略上是整頓理清國內的金融環境,淘汰落後產業。這都是對應著投資和進出口,真正的寶壓在了擴大內需。網上的消息是政府已經開始批復了不少的基建項目,而且地方政府的負債也打算用一些債權操作的方式來緩解。這樣的結果是基建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而地方政府也因為金融政策和手段,變得資本壓力不是那麼大。但是真正的未來來看還是要考投資。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太快,導致進出口的毛利利潤下降,而基建很容易導致浪費。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是強國的表現,比如美國。投資會給各個行業帶來方便的融資環境,而且使資本得到有效利用而不是存在銀行里,也便於向外去入侵他國的經濟市場。這不像工業或者農業進入他國,投資是無形切基本難以阻止的。

『伍』 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依靠什麼

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於投資的拉動,也就是基礎建設的開展。

回顧中國基礎建設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基礎建設不僅僅局限於公路、鐵路、水利等領域,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建設之外,與時俱進的還有互聯網,城際鐵路,充電樁等等。

總而言之,我國不停地在進行著基礎建設,即使是有一天,基礎建設完全完成了,我們也不必擔心,因為我們還有著潛力巨大的消費和出口。

『陸』 中國經濟增長,靠什麼

金融危機之後,批評中國經濟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人懷疑,中國經濟刺激計劃最終加深了中國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並阻礙國內消費的增長。還有人懷疑,金融危機之後,諸如中國這樣的低消費、高儲蓄國家的增長模式是否時宜?世界經濟復甦的力度可能不夠強勁,出口不能像過去那樣繼續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然歸宿將是走向衰退。 但作者認為,中國針對經濟問題的應對之策,不僅手段多樣,而且經過精心策劃。中國領導層已經認識到,對出口的嚴重依賴意味著全球經濟衰退將使中國變得極其脆弱。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令人吃驚,使中國成為最早開始從世界經濟衰退中復甦的全球重要經濟體。 另一方面,作者極其敏銳而客觀地觀察到,過去七八年的事實表明,溫和的、對邊緣修修剪剪的、循序漸進的經濟改革不會引導中國經濟從根本上實現再平衡。潛在的金融扭曲,對整個中國經濟出現的嚴重資源錯誤配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柒』 中國經濟增長靠什麼 尼古拉斯

尼古拉斯是亞洲問題專家,對中國經濟比較了解。其作為外國學者,在觀察中國經濟時必然會有一種距離感,而正是這種距離感,使他對中國的分析給人一種「旁觀者清」的感覺。該書以客觀分析為導向,肯定了中國政府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時的決斷能力。同時,也提出了中國過去10年所面臨的發展不平衡,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掣肘。與國內同類題材的書相比,該書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各種數據和事例來進行研究和說明,清晰地展示了較為客觀、真實的中國經濟環境;二是書中的每個章節都配有國內外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作者採用逐一論證的方式,使他們的觀點孰優孰劣昭然若揭。所以,該書無論是數據論證,還是理論闡述,都比較讓人信服。作者高度贊揚了中國政府應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政策,以及所表現出的臨危不懼、未雨綢繆。作者用翔實的數據,駁斥了一些經濟學家對中國「國進民退」的批評之聲:「即便是在危機的高峰時期,國有企業也沒有提高銀行貸款的比重,反而給私營企業讓出發展空間,使之成為製造業產出和出口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在解讀中國能否發生產能過剩的問題時,作者以鋼鐵行業為例,通過對日本與韓國產量的對比,得出了「在快速發展的中國,20%的過剩產能很快就能被吸收」的結論。在這本書中,作者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圍繞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問題,作者通過對近年來居民消費水平比例下降的分析,印證了中國目前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所導致的失衡現象,可能會對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問題。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作者從財政政策方面,給出了「減少個人稅收」、「增加政府消費」、「提高國企給所有者的分紅」等策略。同時,作者認為,只有使中國經濟轉型為新的增長方式,用消費來撬動經濟增長點,並且不完全依賴一兩種政策工具,才能緩解經濟不平衡的可能性,盡早實現更加可持續增長。利率作為金融市場的分配機制,維系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狀況。作者通過對當前存款負利率和物價水平的比較,認為資本會向收益更高的債券、基金、房地產等市場流動,間接地揭示了我國房地產及地方項目投資過熱的現實。眼下,人們習慣於用「轉型發展」來概述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總體方向,但對如何改革的建議,大多表現為一些破碎化的理論。作者認為,「過去七八年的事實表明,溫和的、對邊緣修修剪剪的、循序漸進的經濟改革,不會引導中國經濟從根本上實現再平衡」。這種「潤物無聲」的改革,並不能加快經濟轉型。只有排除左右中國政策的其他因素,以依賴消費需求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來發展,才能加快中國經濟轉型,消除當前的不平衡狀態。

『捌』 中國經濟增長靠什麼

財新《中國改革》 特約作者 朱曉冬 中國經濟轉型的速度和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在1978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實際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40,巴西的1/10。從那以後,中國實際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8%,現在的實際人均GDP幾乎是美國的1/5,和巴西處於同等水平。作為一個人口在世界佔比達1/5 以上的國家,中國的人均生活水準快速且持續改善,並且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其他經濟體的經驗(尤其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表明,極度的快速增長終會減緩,中國每年超過8%的人均GDP增速不可能無限制持續。中國的人均GDP現在是美國的20%左右,能否達到美國的40%、80%甚至120%呢? 我將通過討論什麼是中國經濟未來的關鍵增長源,來嘗試解釋這個問題,分析將建立在中國過去30年經濟增長源的相關信息之上。最重要的增長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上世紀50年代前半期開啟了工業化進程。然而,1978年前後的經濟表現差異甚大。在1978年之前,實際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僅為3%,與美國的增長率相差不大,經濟基礎卻比美國低許多。1978年之後,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上升到每年8%以上。 以標準的經濟增長核算方法來考察中國經濟在兩段時期的增長源,結果顯示,1952年-1978年間的主要經濟增長源是資本積累,此後的主要增長源是生產率的上升。 1978年以前,增長主要來自固定資產和人力資本的增長,而不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這段時期內實際上是退步的,每年下降1.07%。由於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平均人力資本每年增長1.55%,部分抵消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勞動參與率以每年0.11%的速度略增。最重要的增長源是物質資本產出比,它平均每年增長3.45個百分點,解釋了116%的人均GDP增長。 1978年以後,資本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角色互換了。在1978年-2007年間,物質資本產出比基本保持不變,平均人力資本的增長率比1978年之前的增長率低。這兩個增長源對人均GDP的增長總共貢獻了15%。人口因素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勞動參與率在此期間每年的增長率為0.57%,比1978年之前的要高。但是,勞動參與率增長的貢獻仍然較小,只解釋了人均GDP增長的7%。與此相對,全要素生產率以每年3.16%的幅度快速增長。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是中國1978年以來最重要的增長源,這個結論似乎令人驚訝,因為有一種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走的是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過去30多年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本深化。 但是,盡管年均GDP中用於實際固定資本投資的份額在1978年-2007年間從33%增加到39%,中國的資本產出比在此期間幾乎沒有增長。1978年以後中國的資本投資追隨著快速的產出增長步伐,但並沒有起到引領作用。 正如索洛(Solow,1956)教給我們的:持續的經濟增長只能來自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沒有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中國30多年的快速經濟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將中國改革時期總生產率增長的來源總結如下。1978年-2007年,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對總生產率增長的貢獻達到15個百分點,這包括結構改革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貢獻。但這個增長源隨著時間而消退,因為農業在GDP中的佔比逐漸減小,它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很小。非國有部門1987年-2007年生產率增長對總生產率增長的貢獻達到2.27個百分點。根據Brandt 和 Zhu (2010)的測算,如果非國有部門不存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1978年-2007 年以及三個子時期當中,非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將接近於0。 我們也應注意到,不同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可能會互相作用,所以,國有部門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不能簡單地用總體生產率的增長減去農業和非國有部門的貢獻來推算。這個增長源將繼續推動中國未來的增長,因為非國有部門在非農就業總量中的佔比已經從1978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84%(在總就業量中的佔比超過60%)。 1990年之前,國有部門的生產率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如果把1978年-2007年視為一個整體,那麼國有部門對全要素生產率總增長的貢獻幾近於0。從1998年開始,由於結構重組,國有企業也經歷了快速的生產率增長。 生產率的主要增長源隨時間變化。例如,在價格雙軌制之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在 1978年-1984年起了引領作用;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等非國有部門在價格雙軌制下起著引領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頭10年,經濟環境對民營部門更友好,行業的進入和退出變得頻繁,競爭壓力增大,此時民營企業等非國有部門和重組後的國有企業在經濟增長中起到引領作用。 每當原有的改革對生產率的作用行將窮盡時,中國政府總能開啟新一輪改革,重燃經濟增長。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靠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伊朗寄藏紅花怎麼收費 瀏覽:649
印度算盤怎麼打 瀏覽:693
中國有哪些航空學院 瀏覽:242
柬埔寨越南旅遊哪個好玩 瀏覽:30
伊朗今日新增病例人數多少人 瀏覽:174
中國網路部隊建設如何 瀏覽:296
伊朗波斯新年什麼時候 瀏覽:919
伊朗種植什麼品種最好 瀏覽:838
義大利語在哪個機構學好 瀏覽:154
英國本科為什麼要讀預科 瀏覽:307
為什麼叫印度安娜 瀏覽:804
中國多少個央企 瀏覽:304
英國酒吧一般吃什麼 瀏覽:572
嬰童13cm的腳長英國碼是多少 瀏覽:298
義大利點心有什麼 瀏覽:461
怎麼區分伊朗藏紅花特級 瀏覽:842
怎麼申請越南永居 瀏覽:852
義大利生產的摩托車品牌有哪些 瀏覽:1
中國現在對疫情是什麼政策 瀏覽:76
義大利最先吞並的是哪個國家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