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製造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中國製造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4-01-17 19:31:15

Ⅰ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中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賽迪研究院 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製造是推動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途徑。以智能製造為抓手,推動中國裝備製造升級,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轉型,以柔性化、定製化和智能化生產模式滿足更廣闊市場需求,已經成為了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抓手。

一、發展現狀
(一)國家大力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015年5月,國務院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五大重點工程,其中智能製造工程就是其中重點實施工程之一。2015年12月,工信部和國家標准委聯合印發《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提出要建成覆蓋5大類基礎共性標准、5大類關鍵技術標准及10大領域重點行業應用標準的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為了進一步推進智能製造工程實施,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指南,提出「攻克五類關鍵技術裝備,夯實智能製造三大基礎,培育推廣五種智能製造新模式,推進十大重點領域智能製造成套裝備集成應用」。從《中國製造2025》,國家加大了對智能製造項目的扶持力度,2015年、2016年工信部連續開展兩批次總計109個的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2015年工信部還開展了94個項目的智能製造專項。
(二)智能製造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從區域來看,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沿海省市由於經濟發達,企業智能化改造起步較早,進度較快,區域企業整體智能製造水平相對較高,部分企業已經從數字化階段向軟體化、網路化和智能化階段邁進,企業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改造比較全面,而西部省市目前製造業水平普遍處在機械化向自動化、數字化邁進階段。從行業來看,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石化冶煉、生物制葯、家電電器等行業智能製造水平較高,普遍開展了數字化研發設計、軟體化控制生產和網路化經營銷售。從企業來看,部門企業智能製造已經走在了前列,涌現出了海爾家電智能製造、青島紅領服裝個性化定製、陝鼓動力裝備智能服務、沈陽機床智能機床等一批試點示範項目。
(三)製造環節智能化是目前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的普遍短板
從目前以開展智能製造的企業來看,研發設計、經營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普遍開展了數字化研發設計、網路化經營銷售和在線化的遠程運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電子商務普及率和在線監測普及率普遍較高,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創新較為活躍。相比研發設計和經營銷售環節,製造環節的智能化是目前大多數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的短板,多數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偏低,受限於工業感測器和工業軟體等技術短板,製造環節數字化、軟體化、網路化和推進較為緩慢。
二、發展難點
(一)製造業數字化階段尚處在起步階段,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推進製造業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是發展智能製造先決條件,製造業只有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達到數字化研發設計和生產控制之後,才能推進軟體化和網路化應用,進而方能實現智能化製造。工業感測器、數字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是實現製造業機械化和數字化融合的關鍵,然而我國國產工業感測器和伺服電機應用種類偏少、運行可靠性不強、測量精度不高、特殊環境適應性較差,數字化、軟體化和網路化程度偏低等多種因素是制約我國智能裝備功能和性能提升重要瓶頸,重要領域工業感測器和伺服電機嚴重依賴國外使得我國智能裝備和智能製造的發展嚴重受制於人,制約了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二)國產工業軟體全產業鏈缺失,工業軟體化加速製造業核心技術空心化
如果說集成電路是現代工業糧食,那麼工業軟體則是現代工業的靈魂。工業軟體是工業技術工藝的數據化加密、程序化定義和軟體化封裝,是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製造的基石,是製造業模式變革和創新前提,代表著製造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工業軟體是我國走向製造強國的必要前提,工業軟體強,則國家製造業競爭力才能強。然而重點工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被國外企業掌握,關鍵核心工業輔助設計、工業流程式控制制、模擬測試等軟體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外企業軟體。製造業對國外工業軟體形成長期依賴,關鍵工藝流程和工業技術數據缺乏長期研發積累,製造業呈現技術空心化。我國飛機、船舶、冶金、化工、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製造等重點製造領域長期以來習慣於用國外工業軟體,但卻不知道設計背後原理,而且缺乏基礎工藝研發數據長期積累,導致基礎技術原理數據積累差距越來越大。只要我國產業始終依賴國外工業軟體工具,我國製造業水平永遠不可能超越國外水平。
(三)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不健全,大數據對智能製造促進作用有限
製造的智能化關鍵在數據的自由流動和有效挖掘使用,發展智能製造不僅靠幾台聯網的智能裝備和幾套應用控制軟體,更是要通過對大數據的有效採集和深度挖掘使用來不斷優化製造組織流程和服務模式、促進製造商業模式創新。然而,目前我國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不健全,影響和制約著智能製造水平的提升。由於裝備普遍智能程度不高、系統應用相對封閉、機器產生數據海量等多種原因,工業大數據實時採集和存儲受到多種技術原因制約。另外,與服務業大數據都是消費數據、且方便建模和利用挖掘不同,工業大數據大多都是機器產生的物理運行數據,挖掘工業大數據需要更深層次物理機器運行建模,需要更加專業化的大數據挖掘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
(四)智能製造標准體系不健全,國產產品網路互聯和信息共享難以有效實現
發展智能製造,必須要實現企業、車間、機器、產品、用戶之間全流程、全方位、實時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達到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售後服務的高度網路協同,對網路、設備和應用的標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國智能製造工業網路異構性大量存在,智能裝備介面五花八門,工業操作系統平台多種多樣,盡管工信部和國標委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但由於起步晚,統一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尚未制定,嚴重製約著產品、裝備、服務的綜合集成、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另外,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國外公司利用智能裝備的市場壟斷地位,大力推廣企業智能指標標准,智能製造標准體系事實上都被上述國外企業主導著,國外企業在標准上互掐,導致國內市場同時採用國外企業產品時,不同廠商產品程序兼容和互聯互通存在很大問題。另外,由於我國在重點製造業領域國產智能產品體系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情況都處於主動需求與對方產品互聯,因此只能被動遵守對方產品標准。
(五)國產智能裝備產品不成體系,智能製造國內產業生態圈尚未形成
我國製造業數控裝備目前發展還處在初期,智能裝備發展更是起步階段,國產智能裝備產品不成體系,重點領域智能聯網裝備幾乎都依賴進口。國外企業在智能製造標准方面相互掐架,導致我國購買國外不同企業工業智能裝備集成聯網相當困難。作為裝備製造業大國,發展國產智能裝備必須要有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做支撐,方能把控主導權,然而目前我國從工業自動化、工業感測器、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軟體、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都存在一定的技術短板,甚至技術空白,產業根基不牢固,導致我國發展智能裝備都國外企業依賴程度態度,把控能力大大削弱,智能裝備國際競爭力大大削弱。
(六)智能製造對製造業商業模式變革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企業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組裝測試、售後運維、遠程服務等智能製造各環節信息化建設都離不開工業軟體的支撐,工業軟體定義了研發設計基礎理論體系、生產控制流程、產品組裝順序、產品測試機理、運維模式等等,甚至定義了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協同研發、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在線運維、分時租賃等新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工業軟體支撐。由於國內工業軟體應用還普遍處在研發設計、工業控制等若干單項應用環節,貫穿整個製造業研發設計、流程式控制制等全環節的綜合集成應用還較少,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效應尚未顯現,對製造業商業模式變革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三、應對策略
(一)加快工業感測器、數字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和產業化,補齊工業數字化轉型短板
加快速度、視覺、重力、壓力、溫濕度、光電等各類工業感測器等設計研發,提升產品感應精準度,提高產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推進產品軟體化定義和網路化連接。加強直流伺服系統、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系統等數字化伺服電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增強數字化和軟體化控制能力,提高零漂、抗干擾、可靠性、精度和柔性等各方面特性。
(二)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國產工業軟體,推進製造技術和工藝軟體化封裝和定義
成立工業軟體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工業軟體產業發展扶持力度。開展工業軟體服務企業認定等相關工作,實施更加優惠的工業軟體產業財稅、投融資、知識產權扶持政策。以製造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行業工業軟體聯盟,打造工業軟體產業生態圈。加快制定工業軟體行業標准,推進製造業工業軟體綜合集成應用。加大國家各類專項資金對工業軟體基礎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的扶持力度。
(三)大力推進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以大數據推進智能製造水平提升
推進生產裝備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夯實工業大數據採集和利用基礎。大力發展專業化的工業大數據信息服務提供商,培育開放式的工業大數據採集和挖掘服務平台,推進工業大數據流通交易,打造工業大數據採集、流通和開發利用生態圈。創新工業大數據開發利用模式,培育在線監測、遠程運維、產業監測和流程優化等服務。
(四)建立健全智能製造相關標准體系,夯實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基礎
加快智能製造相關標准體系建設,鼓勵通信設備、裝備製造、軟體開發、工業自動化、系統集成等領域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參與標准制定,推進智能製造體系架構、通信協議、操作系統平台、應用介面、技術實現等方面標准制定,以行業標准模式加快推進標准在聯盟企業的應用,提高標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
(五)打造我國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提升智能製造國際競爭力
創新產業推進機制,以聯盟模式助推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式發展,鼓勵裝備製造企業、通信設備製造商、電子信息製造商,軟體開放企業、工業自動化公司、系統集成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參與,組織建立跨行業涵蓋技術研發、產品製造、應用推廣和系統集成等功能在內智能製造產業聯盟,注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標准制定、技術研發、產品生產、應用推廣全鏈條發展。
(六)培育智能製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製造業模式變革創新
大力推廣智能製造模式,鼓勵製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推進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營銷模式等關鍵環節優化創新,培育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眾包眾設、網路製造、協同製造、按需製造、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新業態,形成基於互聯網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鼓勵增材製造、數控技術、感測器技術、工業機器人、工業雲平台,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在工業領域集成應用,提升深度感知和智能決策水平。加快推進高端晶元、新型感測器、智能儀表控制、工業軟體、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裝置在機械裝備和消費品中的集成應用,提升裝備產品智能化水平。

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是推動我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重要途徑,智能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技術、標准、產業、應用等多方面統籌推進和全面部署,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研發,夯實產業基礎支撐,推進應用服務創新,構建產業發展生態。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Ⅱ 我國當前製造業的特點,困難,及相應措施

目前我國製造業發展前景的基本趨勢應是高加工度化和製造業與其它部門以及製造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問題。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此階段以重裝備業發展為主要特徵。當前,我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外資所佔比例偏高,生產率與國外相比沒有任何優勢,為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及中國製造」落後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務必將機制創新、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現代化的原動力,是國家實力的支柱。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永遠成不了經濟強國。我國工業化的進程目前正處在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中間階段,要完全實現工業化,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努力。製造業分為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宏觀上看,我國製造業發展很快,以至於現在有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這種說法似乎有兩個依據:一是製造業對我國出口的貢獻;二是製造業的發展速度。我國已完成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此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飛速發展為特點,產業結構輕型化,我國已將加工製造業在這一階段發展到極致, 「世界製造工廠」這頂帽子並非浪得虛名,但僅僅局限於消費品領域。隨著產業升級,我們已不可避免發展到以裝備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的「重化工業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後工業化時代」。裝備製造,泛指生產資料的生產,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為特徵,包括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化學、冶金及建築材料等工業。根據我國的一般經驗,在輕工業為主的階段, GDP 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安置300 萬人就業,而在「重化工業階段」則降為70 萬人。重化工業階段,必然要遇到各種棘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文以現階段製造業發展狀況出發,試圖解決製造業中的一些問題,並為今後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1.中國製造業現狀
1.1 真實的生產率
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總體規模與德國相當,可以說是個製造大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但兩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比拼是看生產效率的,即單位產品(或相同產品、產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 8 倍,但是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是中國的1. 3 倍,日本和中國比,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9. 9 和1. 2 ,這已是十年前的數據,現在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升了很多,換句話講,我們的生產率在不斷降低,大量的低素質勞動者供應市場掩蓋了這一趨勢。同時,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國主要工業產品有80 %以上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大量的生產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產能力又嚴重缺乏,重要設備基本依賴進口,這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高。
1.2 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技術對外依賴度達50 % ,60 %以上的裝備需進口,科技對發展的貢獻率僅佔30 % ,發明專利只佔世界總量的1. 8 %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外來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支撐。支撐中國企業生存的條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靠低價格競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積累;二是依靠宏觀經濟高速發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場優勢,強宏觀,弱企業。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掩蓋了中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尷尬,如果這種不利局面還不改變,接下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將會面臨嚴重障礙,中國的製造業可能會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1.3 企業組織結構小而散,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最為顯著的產業,但由於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業集中度合理的生產體制,企業組織結構散亂的狀況十分突出,我國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錶行業先進水平、佔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術特色的專業化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格局。
1.4 低端產品生產擴張過度,高附加值產品依賴進口。
企業長期盲目擴大產量,導致我國製造業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產品生產方面能力過剩,382 種主要工業品中87 %供過於求,而高科技工業品仍嚴重依賴進口。
1.5 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率較低。
盡管近些年國家強調技術革新,但技術對產出的貢獻率仍很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418 % ,而美國製造業在2000 年人均產值為86559 美元,是我國的1817 倍。另外,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發達國家是42 % ,工業污染排放量卻是發達國家的10 倍。還有,我國產品的增值率為30 % ,而美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是48 % ,47 %和41 %。這說明,我國製造業投人與產出過程中存在過低的資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營銷技巧,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我國許多公司仍然沒有按照國際慣例改變其管理,導致企業競爭力大打折扣,而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導致製造業出現無序的價格競爭。同時,我國的企業非常缺乏全球營銷經驗,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夥伴在國際市場上推銷中國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
2003 年中國500 強企業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製造企業,33 家屬於後50 位,24 家打進前50 名,僅3 家擠進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屬於能源行業,1家屬於汽車行業。從前10 名的行業分布特點看,能源業、電信業以及金融業發展較快,而機電、化工等製造業則相對實力較弱。製造業跨國公司的規模龐大,中國企業的規模實力與之相差甚遠,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在全球500 強的榜單上也僅在第81 位,營業收入換算後僅相當於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營業收入的2.1%;而中國一汽集團的年營業收入僅為通用汽車的7.147 %。
1.8 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如果說科技創新能力弱是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那麼,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科技、經濟「兩張皮」、科技、教育「兩張皮」和教育、經濟「兩張皮」的體制弊端則是制約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最大障礙。
我國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以及教育與經濟長期處在剝離狀態,科技、教育為經濟服務的功能不強,科技、教育和經濟運作各行其是,產、學、研難以互動,缺乏國家宏觀協調機制,全社會有限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協調有序運作不到位。我國科技系統有自己獨特的任務、目標、體制、組織機制和評價體系,因此與教育系統、產業界的聯系不密切,與人才培養、知識轉移、成果轉化和整個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這個價值鏈是脫節的。一些科研單位封閉式的科技管理體制導致其游離在製造企業之外,不能緊緊圍繞企業生產中的難題和需求開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進入市場。而與科技界、企業界缺乏親和力的教育系統,由於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工程、科研訓練和生產實踐,更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尤其在國家戰略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與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出現較大偏差。科技創新不僅未對中國製造業起推動作用,反而起著阻礙作用,違背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原理。
2.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實現製造業的長足發展
2.1 利用外資的溢出效應,東西部並行發展。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轉移出現新的戰略動向。
研發環節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強。當然,核心研發仍然留在跨國公司的總部,其地區總部或分部從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研發環節的轉移加快了其技術的轉移,同時也加強了對其投資企業的技術控制。相應地,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更多地採取了獨資的形式,並購投資的增長也明顯加快。盡管這一階段外資對技術壁壘設限甚高,但溢出效應仍不可避免。內資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資的先進技術;東部地區在今後的外資引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外資質量,鼓勵外資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將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此外,採取各種措施,激勵外資企業在研發方面與國內企業、高校以及各種科研機構進行合作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對於西部地區,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還無法承接外資的溢出效應。在引進外資方面,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選擇的引進,而不應該盲目地追求較高的技術水平。西部地區目前主要任務是加大在科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為當地企業獲取外資的溢出效應積極創造條件。同時,西部應發揚自身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營造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降低物流、貿易成本,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如果不這樣做,東西部的差距還有不斷加大的可能。
2.2 從國家戰略高度明確製造業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會要形成一種共識:盡管我國目前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但我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沒有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中的物質基礎地位沒有變。因此,我們不能脫離國情,不能以知識經濟發展代替工業經濟發展,以信息化代替工業化。而只能把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知識經濟協調起來,把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第二,要從歷史與現實、科學和人文相結合的全新視角,充分認識製造業和製造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以及製造業與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深度關聯。還要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進程中工業化階段不可繞過,即使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發達國家的經濟載體仍是製造業,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也還是製造業。第三,要站在一個主權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戰略的高度,牢固樹立「製造業存亡興衰決定國家存亡興衰」的觀點。要不間斷地對國內外製造技術實力進行比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國歷史上曾輕視製造業導致經濟大滑坡的慘痛教訓,借鑒美、日、德、韓等工業化國家因十分重視製造業發展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成功經驗。要認准目標,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首先,國家應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與經濟三者之間的宏觀協調機制,加強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教育與經濟的三大介面,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國家及地方應自上而下成立技術創新協調機構,加強對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引導、調控,使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的合作夥伴關系。要將科技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應在國家層面制定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計劃,盡快出台我國的科學教育標准和技術教育標准,以更有效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制定與經濟改革吻合、協調、連貫的科技和教育政策,為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再次,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機構,要在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發展內在規律的前提下,大膽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在教育與科技研發方面的結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合作方優勢互補、互動發展。最後,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設高校培養目標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橋梁,直接面向工程實際、面向社會、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並把人才培養與解決企業技術、管理問題緊密結
合起來。從而使工程教育能夠盡快適應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需求。
2.4 積極培育大企業,提高集中度和規模經濟效益。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十分顯著的產業,目前我國製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這是導致我國製造業產品成本偏高、缺乏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業的形成途徑或方式一般認為有兩種:一是通過資本積累,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業,但這種形成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現實國際競爭壓力。二是通過收購、兼並、重組來實現。這是大企業形成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應該說這也是我國大企業今後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到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完善上來,為建立市場兼並機制創造條件。
2.5 促使製造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其一,要從改革產權關系、產權結構著手推進國有企業的深層次改革,緊緊圍繞產權這個經濟體制的核心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使產權邊界更明晰、產權運作及管理更規范,真正取得國企運行機制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性進展,確保企業成為一個有足夠自由度和自主權的完全市場化的經濟實體,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場立足,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鍛煉自己的生存及自我發展能力,培養企業自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其二,要建立市場經濟中的優勝劣汰及退出機制,包括企業破產等死亡制度。市場經濟的吐故納新主要表現在企業競爭的退出機制上,只有清除競爭後的垃圾,創新才不會受阻,才有利於企業研發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整個社會還必須有完善的風險轉移機制,幫助那些勇於冒險創新的企業解除後顧之憂。其三,國家要引導企業從以傳統的降低成本的競爭發展方式,向以市場、技術創新為主的競爭發展方式轉變。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理論和經驗,應用工業工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來實現系統效率和效益目標,實施企業再造與知識管理,把企業制度建設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以管理創新為強大杠桿,撬動企業技術創新。其四,實行國企廠長、經理、CEO (首席執行官)選拔市場化,以與國企經營機制市場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對企業直接的人事控制紐帶,作為現代企業靈魂和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競爭性、市場化的選聘機制替代行政性、官員化的任免機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競爭、自由而有序流動的企業經營人才市場,保證國有企業可從市場上吸納有創業精神、創新意識並且具備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的職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其五,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強化企業研發機制。一是國家應重點支持一批大企業集團建立面向市場的技術中心,同時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要引導企業調整以跟蹤和模仿為主的技術發展思路,把自主開發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及改良國外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二是企業領導要提高對技術中心的認知程度,高度重視研發工作,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力量,採取多元籌資,加大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長期開發計劃,擬定具體項目執行方案,使企業技術創新真正落到了實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主要靠國家投入的狀況。三是尋求適合國情的企業技術中心的管理運行機制。要構建鼓勵科技人員以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的激勵機制,如實行專利權人、職務發明人獎勵制度;設立原始性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把知識產權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等。以此為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能創造條件。
綜合來看,機制創新、制度創新並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是我國製造業得以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製造業市場是廣闊的,而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必須把握機會,找到自己與發達國家製造業方面的差距,並根據自己的國情加以改進,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期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未來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蘭州拉麵多少錢一碗 瀏覽:852
印度女性出嫁需要做什麼 瀏覽:692
印尼西亞巴厘島哪裡有信用產品 瀏覽:844
印尼語能力怎麼樣 瀏覽:195
印尼進口玉米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549
中國小車怎麼過越南 瀏覽:276
去印尼前的准備什麼材料 瀏覽:456
中國鯉魚是什麼魚 瀏覽:215
徐崢為伊朗捐了多少錢 瀏覽:698
印尼隱世小島在哪裡 瀏覽:316
印尼有些什麼金店 瀏覽:219
伊朗都是什麼酒 瀏覽:404
中國最北山脈在哪裡 瀏覽:452
印度垃圾場上有什麼鳥 瀏覽:662
學義大利語的機構哪個好 瀏覽:19
越南旅遊現在能帶多少現金 瀏覽:605
越南黃花梨能治什麼病 瀏覽:741
中國人出境游都去哪裡 瀏覽:987
哪個國家成立東印度公司 瀏覽:578
印度為什麼不發生傳染病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