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在原子彈理論、結構設計,以及各種零部件、組件、引爆控制系統的設計和製造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2.1965年,由鈕經義、龔岳亭、鄒承魯、邢其毅、汪猷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蛋白——結晶牛胰島素。
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
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相同。這項研究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作出了重要貢獻,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3.1966年5月,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素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即「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該證明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4.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空爆成功,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5.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首枚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6.1970年12月25日,中國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能發揮發電、航運、泄洪、灌溉等多種效益。
7.1973年,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樣性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76年,「南優二號」大面積推廣後,全國糧食總產量比1965年增長47.2%。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我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8.1979年7月,在北大漢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計算機房裡,王選等人用自己研製的照排系統,一次成版地輸出一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復雜的報紙,這是首張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這項成果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9.1980年5月18日,我國「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導彈技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東風五號」導彈發射試驗的護航行動是新中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
10.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王德寶教授等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tRNA)。
由於tRNA在蛋白質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又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因此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學上特別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義。
11.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台每秒鍾運算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巨型機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在長沙研製成功。比起國際主流巨型機,「銀河」億次巨型機在10個方面有了創新性進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巨型計算機的國家之一。
12.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前沿研究,發展我國高科技。
這封信得到了國家重視,批准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為信件的提交日期,該計劃又得名「863計劃」。863計劃造就了新一代高水平人才,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極大地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13.1986年,王運豐教授領導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啟動,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帶領的科研小組。
1987年9月,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並向德國成功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14.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等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這個試管嬰兒誕生是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的標志,在我國生殖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5.1988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正負電子對撞機又稱為同步輻射裝置,它產生的同步輻射光作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醫學、化學、材料等領域開展廣泛的應用研究工作。
16.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3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標志著中國已掌握了核電技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第七個能夠獨立設計製造核電站的國家。
17.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龐世瑾等科學家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18.1994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2006年5月20日全線建成。「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難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壩全長2309米,設計高程達到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居世界第一。
19.1998年3月,國產殲—10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殲10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還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6年,殲10戰斗機正式列裝解放軍航空兵。
20.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號染色體上的三千萬個鹼基對。中國是第六個參與國,也是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
2000年6月26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繪制完成。
21.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這是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突破。
22.2000年,「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國歷史提前1000多年。在這份年表上,夏代開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解決了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
23.2000年,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兩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由北斗導航定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系統」的第三顆和第四顆衛星分別於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發射成功。
24.2002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研製出我國首枚高性能通用微處理晶元——「龍芯1號」CPU,標志著我國已初步掌握當代CPU關鍵設計製造技術,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
25.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安全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26.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
「嫦娥」的月球之行擔負了四大任務:繪制立體的月球地圖;探測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評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資源量以及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張「嫦娥」拍攝的月球照片。
27.2008年9月2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打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艙門,首度實施空間出艙活動。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行走。
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一起。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民國時期的槍械製造術、造船術、蒸汽技術、飛機技術都是海外留學學子在國內進行了技術嘗試。
❷ 近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第一,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5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貧困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收入水平穩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2)中國發展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要立足新的歷史起點,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❸ 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如下: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2、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4、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5、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6、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7、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8、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9、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
10、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1、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12、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13、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中國取得了金牌51枚、獎牌總數100枚的歷史最好成績。
14、2010年,我國內地首條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里的廈門翔安隧道正式通車,標志著我國海底隧道自主設計、自行施工的能力躍入世界先進行列。
15、2012年8月29日,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與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清華大學等10餘家單位聯合研製的高速綜合檢測列車(CIT400)通過驗收,其最高試驗檢測速度達到400km/h、可在350km/h進行持續運營,總體技術指標代表世界高速檢測列車最高水平。
16、2013年神舟十號再次飛天實現對接。
17、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18、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19、2010年5月1日,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20、2010年11月13日,成功舉辦廣州亞運會。
21、2011年9月29日,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2、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成功發射升空,3日凌晨1時36分,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成功,中國從此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3)中國發展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部分成就介紹
1、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58年,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2、加入世貿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中國正式提出加入世貿組織的申請,自此從「復關」轉為「入世」。同年11月,應中國政府的要求,「中國復關談判工作組」更名為「中國入世工作組」。中國的「入世」談判是「復關」談判的延續和發展。中國政府多次重申了「入世」的基本立場。
2001年11月10日,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主席卡邁勒宣布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是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可。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第143個正式成員。
3、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1年1月10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1月16日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按計劃正常分離,返回艙返回地面,軌道艙繼續留軌運行,進行多學科、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
2001年,飛船軌道艙已在預定軌道上正常運行170多天,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在空間天文研究中,獲得了多個宇宙Y暴完整的光變曲線、能譜和時間結構,發現有超軟X射線、硬X射線到Y射線寬能譜覆蓋的事例,這是我國在Y暴實測研究這一前沿領域的重要突破,證明我國自己研製的探測器系統已達到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
在空間環境探測中,獲得了詳細的大氣成分質譜圖和大氣密度實測數據,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首次獲得的准全球大氣密度周日變化分布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通過對回收的金屬合金、金屬復合材料等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樣品的分析,表明我國自行研製的空間多工位材料晶體生長爐和相應的空間晶體生長工藝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微重力材料科學研究方面上了一個台階;
生物培養箱離心機、光照和溫度控制在飛行中完全正常,表明我國空間生物效應實驗的實驗設計、實驗方法等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實驗工藝和流程日趨成熟,為進一步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和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