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的

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03-08 01:07:12

A.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由誰傳入的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三、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四、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七、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1)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的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一、否定宿命論

1、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緣起論

1、《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4、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5、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三、反對自殺

1、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2、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四、反對末日邪說

1、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B. 佛教是通過什麼途徑傳入中國的

佛教的傳播

中國佛教包容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全面繼承了印度三個時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國,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經典也都在中國。可以說,佛教誕生在印度,發展在中國。

漢族地區佛教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日授《浮屠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志為「伊存授經」。1988年是中國佛教年。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譯傳、創造和融合三個階段。

C. 佛教怎樣傳入中國的

佛教到底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在我國的史書上有多種記載。

漢明帝,名劉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漢光武帝到了63歲,害病死去。太子劉庄即位,就是漢明帝。

據說,一天夜裡,劉庄做了一個令人非常費解的夢。他夢見一個金人,渾身上下都閃耀著金色的光芒,脖子上還掛著一個和日光一樣的光環,全身散發出來的光芒非常耀眼。這個金人忽然從天而降,飛到了金殿之前,繞著殿飛行,忽然又升到天空,往西去了。夢中的漢明帝見到這樣的金人,心中十分高興,居然都笑出了聲來,這一笑,他就醒了,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第二天上朝時,漢明帝迫不及待地把夜裡夢見的景象說給眾大臣聽,讓他們給自己解夢,說說這個全身閃金光的金人到底是誰,代表著什麼意義。可是,朝中的許多大臣都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到底是誰。

當時朝中有個大臣叫傅毅,最為博學多才。聽到了皇帝的這個怪夢,他出列參奏道:「陛下,臣曾聽說天竺(今印度境內)有一個神仙,被稱為佛,身體輕盈,能在天空中飛翔,陛下夢中所見,可能就是佛吧。」漢明帝聽說竟真有和自己夢中所見一樣的人,就連忙追問道,天竺在什麼地方,離漢朝有多遠。傅毅回答說,天竺在漢朝以西,傳說中有幾千里的路程。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想派人到傅毅所描述的天竺國去看一看。不久,漢明帝終於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了現實,他派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天竺。

風景畫鑒賞實際上,傅毅所說的天竺,就是佛教的發源地,本來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他所指的佛,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距離漢明帝在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他「佛陀」。他死了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

據史書記載,漢明帝為了一睹神秘金人的真實面貌,派出了到天竺去的使團。秦景、王遵等十二人領命以後,經過長途跋涉,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到天竺國。

他們在當地受到了十分熱烈的歡迎,天竺國上上下下都對這些來自遙遠的中原地區漢朝的客人們非常友好,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還幫助王遵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王遵和秦景就趁機邀請他們到中原來。

所以,在他們回國的時候,不僅帶來很多佛經,一同歸來的還有這兩位天竺的得道高僧。

公元前67年,王遵、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邊按照天竺的式樣,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座寺院,並且建立了一座佛塔以示紀念。因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裡所以這座寺就叫白馬寺(今洛陽市東)。

從此,佛教就傳入了中原大地,並生根發芽,日益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合,並最終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隨秦景、王遵一起來到漢朝的兩位高僧,在白馬寺落成後,就一直居住在那裡,並且再未返回過天竺,直到圓寂,他們也葬在了白馬寺內,為佛教在中原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D. 佛教什麼時候傳到中國

佛教傳進中國內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對傳進的具體時間,說法很多,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無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此說源於《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回復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問、比丘、晨門,皆弟子號。

大月氏於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其時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了佛教信仰,從而輾轉傳進中國內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於《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理惑論》。《理惑論》說:

「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日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茲。《四十二章經序》所記與此大同小異,但都未說明感夢求法的確切年代。袁宏《後漢紀》及范曄《後漢書》等正史,亦未記其年月。後來則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經》)、十年(《歷代三寶記》、《佛祖統紀》)、三年(《漢法本內傳》)、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譜》)等多種說法。至梁《高僧傳》,更稱漢明帝於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並請得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建白馬寺。於是佛、法、僧完備,標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

但是,這類記載不僅神話成分居多,內容也相互矛盾。事實上,《後漢書·楚王英傳》記,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貴族層己有相當的知名度,不必由漢明帝始感夢求法。

此外,還有漢武帝時傳入說。《魏書·釋老志》記,漢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說原出南朝宋王儉託名班固撰之《漢武帝故事》,國內學者一般持否定態度,但海外有些學者認為可信。

總之,根據信史胸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後。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

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它經歷了一個反復、曲折的變態過程,終於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來。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沒有緩和階級對立,反而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民起義,西漢王朝最終為劉秀的東漢王朝所取代。在意識形態上,董仲舒草創的讖緯神學,由於國家實行五經取士,處處需用圖讖論證皇權的合理性,以致經學與妖言,儒士與方士攪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圖讖,劉秀取國也用圖讖,圖讖成了兩漢的官方神學,既是文人做官的門徑,也是鞏固政權或奪取政權的輿論工具。史載第一個接受《浮屠經》的是漢哀帝時攻讀《五經》的「博士弟子」,同當時的這種風氣是相適應的。

《後漢書》關於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於了解佛教在這 種大背景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後漢書》本傳記:「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相國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明帝將此詔書傳示各封國中傅,明顯含有表彰和推廣的意思。後來劉英廣泛交結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遂以「招聚姦猾,造作圖書」,企圖謀逆罪被廢,次年,在丹陽自殺。

結交賓朋(多是方士),造作圖讖,起碼在光武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濟南王康、阜陵王延、廣陵王荊等都是。但他們製造的圖讖,已不再作為「儒術」,而是當作黃老的道術;早先側重附會《五經》,也轉向了「祠祭祝詛」。楚王英對「浮屠」的「齋戒祭祀」,是這種活動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見,佛教在中國內地是作為讖緯方術的一種發端的。

漢明帝對於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嚴,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諸侯王作讖緯方術,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狀。自此以後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果。

自和帝(89—105)開始,東漢王朝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統治集團的長期斗爭,至桓、靈之世(147—189)達到頂點,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184),東漢皇權陷於全面崩潰。佛教在這種形勢下,有了新的抬頭。

但作為東漢官學內容之一的天人感應,包括圖書讖緯、星宿神靈、災異瑞祥,始終沒有中斷過,皇室對方術的依賴也有增無已。漢章帝(76—88)繼明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以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神仙術已為皇家獨享,所以也當作最高的獎賞。到了漢桓帝,更有了明顯的發展。他繼續楚王英的故伎,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飾華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雲」而成仙。佛教進一步被王室視作崇拜的對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這個時候已有了義理上的內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又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這是早期佛教禁慾主義的標准教義,在傳說為明帝時譯出的《四十二章經》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經》是譯經還是經抄或漢地所撰,以及它成於什麼年代,近代學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見。但它的部分內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現,則沒有疑問。此經從「辭親出家為道」始,始終貫徹禁慾和仁慈兩條主線,與襄楷的主張全合。其中言「樹下一宿,慎不再矣」,與襄楷所說「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頭陀行者(苦行遊方者)的主張;又言天神獻玉女於佛,佛以為「革囊眾穢」,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說法。因此,漢桓帝時重新出現的佛教,已經具有了出家遊方和禁慾仁慈的重要教義。但在形式上,與道教的結合比同五經讖緯的結合更加緊密。襄楷本人是奉行於吉「神書」

的,此「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即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的原本《太平清領書》。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義,主要在於論證「興國廣嗣」的正確之道。他特別提到當時的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把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說成是中國老子教化夷狄的產物。這意味著佛教處於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靈之世,經過兩次黨錮(166—176)和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軍閥混戰。連年戰火,災疫橫生,人民處在死亡線上,痛苦、無望的陰影,籠罩社會各個階層。這在社會思潮上,引起了重大變化。首先,兩漢神學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尊的儒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就是對儒術失去信心的表現;黃巾起義奉《太平清領書》為經典,張魯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廣大的農民唾棄了官頒的《五經》;在官僚和士大夫層,名教禮法或者成了腐朽虛偽的粉飾品,或者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輕蔑。兩漢正統的文化思想已經喪失了權威地位,社會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與佛教產生共鳴。所謂「名不常存,人生易滅」。以「形」為勞,以「生」為苦之類的悲觀厭世情緒,以及由避禍為主而引生的不問是非的政治冷淡主義和出世主義等,更是便於佛教滋長的溫床。

此外,與圖讖方術同時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濫,為佛教信仰在下層民眾中的流傳提供了條件,加上統治階級運用政治和經濟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些地區,使佛教有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三國志》和《後漢書》均載,丹陽(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廣陵(江蘇揚州)、下邳(江蘇宿遷西北)、彭城運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餘,「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從上層走向下層,由少數人進入多數人,其在全國的流布,以洛陽、彭城、廣陵為中心,旁及穎川、南陽、臨淮(即下邳)、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展的形勢。

E. 佛教是什麼時候流傳到中國的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
最初傳入時,不過在少數人中奉行,未必為上層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長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我們可推斷,由於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的結果,當時由印度傳布到中亞細亞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過行旅往來而向東方漸進。
也有傳說:在與印度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時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咸陽。阿育王時舉行第三次結集約在公元前250年,會後派大德赴各國傳教,前來中國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認為宋玉《高唐賦》和《史記·始皇本紀》中的「羨門」即沙門的,但因無譯述學說傳世,無從確考。

F. 請問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來的,是誰傳過來的

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

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中國佛教藝術的飛躍發展,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時代。來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迅速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

這種交流不僅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美術和雕塑藝術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陸探微和張僧繇等畫家,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漢畫的技藝和風格,一方面又受到了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繪畫表現手法的影響,在繪畫理論和表現手段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6)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的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過程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

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

公元57年,光武帝病逝,太子劉庄繼位,就是漢明帝。有一天,漢明帝夢見一個金人,這個金人有一丈六尺那麼高,項佩日輪,在漢明帝脖子以上佩戴著一個太陽般的光圈。

這個日輪,實際上就是佛光,日輪的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金人就在金鑾殿上各處飛行。

第二天,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 (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

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釋迦牟尼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釋迦牟尼為「佛陀」。釋迦牟尼死了以後,其弟子把釋迦牟尼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

於是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一行人一路跋山涉水,當走到大月氏國(今天的阿富汗)一帶時,在這里巧遇了兩位從天竺來的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經過交流,蔡愔和秦景認為兩位高僧就是漢明帝要找的人,遂決定邀請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授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G. 佛教是怎麼由國外傳入中國的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我國最早見於秦國統一六國,即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在我國開始傳播開來。佛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隨著人口的遷移而傳入中國

千百年來,佛教在我國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例如唐太宗就曾讓玄奘法師去西域學習佛法,這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限電需要多久 瀏覽:274
英國法官一年多少工資 瀏覽:433
印度的甘地在哪裡 瀏覽:185
印度尼西亞首都發生了什麼 瀏覽:278
西方人是如何接觸中國風的 瀏覽:890
印度花生米一天吃多少 瀏覽:764
越南閱兵什麼意思 瀏覽:197
為什麼印度黃米煮起來有臭味 瀏覽:327
越南三月八日是什麼節日 瀏覽:221
中國多久能拿世界盃 瀏覽:46
中國礦大宿舍有多少人 瀏覽:567
義大利有一個地區為什麼是零感染 瀏覽:854
中國有哪些買車免稅區 瀏覽:963
義大利面的配料怎麼做好吃 瀏覽:403
洞口哪裡有賣義大利面的 瀏覽:331
為什麼伊朗還在用美金 瀏覽:189
伊朗主要進口什麼產品 瀏覽:953
印度的功法都有什麼 瀏覽:648
伊朗男人喜歡什麼樣子 瀏覽:744
越南國家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