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味精傳入中國是什麼時候
味精及核酸系調味品從發現到生產都是20世紀初的事。據說,最早是日本於1909年開始生產味精的。當時採用從味之素中採取鹽酸分解小麥谷朊的方法,將谷朊中約25%的結合態的谷氨酸轉變為游離態之後,加濃鹽酸從分解液中以難溶性谷氨酸鹽酸鹽的形式分離出谷氨酸;然後用溫水將粗谷氨酸鹽酸鹽溶解,經過濾並用氫氧化鈉將濾液的pH調至L-谷氨酸的等電點3。 2,得到結絕滾晶的L-谷氨酸;再將谷氨酸的粗結並寬余晶懸浮於水,用氫氧化鈉中和,用活性炭脫色,經濃縮及再結晶得到精製的L-谷氨酸。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1956年味精的發酵法誕生為止。
味精的發酵法得以問世,受益於美國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出了被認為是谷氨酸生產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產物——α-氧代戊二酸,日本的協和發酵工業(株)的技術人員從中受到啟發,以葡萄糖和銨鹽為原料,採用發酵法生產出了谷氨酸,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原料有所變化,當初使用的葡萄糖現在已被價格便宜的糖蜜所替代。 另外,銨鹽也改換成了液體氨。 ------------------------------------------------- 日本人發明。
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 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 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到處巧游可見味之素的廣告。 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
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