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抖音怎麼提升打卡榜
一、人氣榜熱度的含義
官方給出的人氣值標准明確表示了,熱度值是一個綜合評估標准,那麼可見要提升熱度,最起碼要從店鋪的展現量、想去人數、打卡視頻、訂單量等多個參數下手才行,如果單獨人為干預其中某個參數,不排除後期會排出作弊的方式處罰。
二、用榜大師提升熱度需要多久到榜一
為了證明上榜效果榜大師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測試結果來說,到榜一隻需要1-3天,這是一個保守的周期,如果你已經入圍top100內了,那1-2天就可以top1。更別提一些二線城市或者住宿 遊玩這些類別了,目前最熱的依然是美食榜。
三、除了用榜大師,還有什麼辦法提升嗎?
當然有,在自己了解規則後,商戶自己也可以運營維護啊,達人打卡視頻、顧客掃碼團購、評價等都會提高熱度,只是比較消耗時間,效果緩慢而已。也是看個人選擇了,榜大師比較適合簡單粗暴的商家使用,哪怕是剛入駐的新店,也可以1-3天快速占據榜首!
四、熱度上去了還會減少嗎
這個需要你了解規則裡面關於「過去30天」的含義了,熱度值是最近30天以來的總值,所以盡管幾天就上去了,後期肯定要維護的,再者也會有其他商家競爭,上榜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邊觀察邊控制。
以上是關於目前抖音吃喝玩樂榜怎麼上榜、提高人氣熱度的規則和方法,如果還有更厲害的方式歡迎交流!
⑵ 怎麼樣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獨立成篇,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並列,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黨中央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思想的飛躍,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礎、遠大目標指向和強大實踐動力。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自然、社會、人和諧發展這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發展、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前提是珍惜和保護自然,宗旨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和諧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耗方式,著眼於引導人們走上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自身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對漁業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形態及其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個重大進步,是一種正處在上升和發展中的新文明,是人類在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工業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呈指數增長的同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呈現加速和全球化趨勢。全球性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凸顯,表明人類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當前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日趨短缺、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和生態系統持續惡化。
資源短缺問題日趨突出。由於經濟發展迅猛,我國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又相對匱乏,從而導致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就更少。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我國人均可耕種土地為 1.43 畝,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淡水人均量僅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木材人均儲量僅是全球人均量的八分之一;石油人均儲量僅為全球人均儲量的十分之一;天然氣人均量為全球人均量的 4.5%;煤儲量人均也僅為全球人均量的一半。其次,我國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例如目前我國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單位產值的水耗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約為三分之一,比發達國家低百分之十;煤礦資源回收率不足五分之一。第三,我國資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需要大量進口。例如,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進口量大幅攀升,對外依存度分別為:石油54.8%、鐵礦石53.6%、精煉鋁52.9%、精煉銅69%、鉀鹽52.4%。到2020年,有25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極為沉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及有害化學品污染以及環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現,遠遠超出環境承載力。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年排放量680億噸,居世界第一;我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 3/5 受到污染,有 90%的城市河段污染嚴重;淡水湖泊絕大多數呈富營養化狀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絕大多數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處於較嚴重的污染程度。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歷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公里,累計貯存量近135億噸,產生大量有害的寄生生物。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二次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有毒、有害的化學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危險廢物污染等問題日趨突出。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大陸佔到16個。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開始阻礙、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廢」造成的污染成為一些地方人們身體生病、職業病甚至疑難怪病產生的重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大約有1億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年約有1500萬人因此患上支氣管炎;3.6億中國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中科院測算的數據表明,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
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調動優秀科學技術人員、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數萬億計的經濟力量發展環境保護事業,雖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扭轉生態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國素質偏低的龐大人口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現在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四大自然生命系統,大氣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和能源礦產生態系統三大自然環境系統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嚴重,現在能用於農耕的土地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里。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蔓延。我國年土壤流失總量達50億噸。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50年後東北黑土區的黑土層將流失殆盡。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了黃河流域後感嘆地說,「黃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在我們的生活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危機、沙漠化、氣候異常、土壤酸鹼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環境中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危險因素增加,比如突然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變的局部性氣候等等。我國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我國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
通觀人類史,無論是從漁業文明過度到農業文明,還是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其發展進程都是由其社會矛盾(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矛盾、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矛盾)所推動。然而,一種文明發展積累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在該同一文明形態內解決,而只能由超越舊文明模式的新的文明形態內得到解決,這已經由人類歷史進程所證明。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應從世情、國情出發,以轉變發展觀念,培養環保意識,建立生態環保體制、機制,發展環保、綠色技術和開展國際合作等為基本途徑。
1.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說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依靠,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所以,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國際社會保護生態以及可持續利用資源的趨勢,徹底扭轉經濟增長至上觀點,轉變高投入、高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適度節制的物質消費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同發展。
2.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一是宣傳生態美好願景。十八大報告為全中國人民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願景,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要結合這個美好願景,弘揚環境生態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打造全民關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二是倡導環境友好倫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要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讓人們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使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三是強化生態責任意識。運用各種手段和傳媒,通過專題培訓、研討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企業負責人的宣傳,增強他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通過學校教育長期進行生態文明的教育,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庭影響社會。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促進媒體輿論監督與行政執法有機結合,對典型違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長期跟蹤、連續報導。
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一是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調整。在工業結構調整中,要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用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積極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使用量。二是完善相關政治保障條件。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幹部綠色考核制度,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和環評結果整合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此外,要建立健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分工作,因地制宜發展各有特色的循環經濟。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在產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要將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有效發展循環經濟。
4.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一是出台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規范生產和消費行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並制訂統一、完善的「自然資源保護法」,還要在各種經濟法規中突出、強調環保型生態經濟。當前和今後很長時期內,應抓緊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導向,從政策上千方百計向生態環境傾斜。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情況下,我國森林面積由23.9億畝增加到29.3億畝,人工林達8億多畝,居世界第一。這是與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27億多畝林地確權到戶分不開的。當綠化荒山不僅是每年植樹節機關單位的一種例行活動,而與綠化者個人和家庭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和我國城鄉潛在勞動力資源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改善環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政策、法規、標准和技術體系,制定科學、嚴格的環境評價標准體系,培養一批專業、合格的執法隊伍,促使執法手段有效、長效。嚴懲和杜絕一切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凡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並促其對環境損害進行賠償。此外,還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等。
5. 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生態文明要求物質生產採用高效、低耗、環保的環境友好型新技術,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將廢棄物資源化以達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開發綠色環保技術,促使廢物最小化,實現生態安全生產。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准煤降低到1.54噸標准煤,那麼能源消費總量就能控制在30億噸標准煤;再生鋁比重如果能從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萬噸的鋁礦石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減少約400萬噸;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100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約4000萬噸。如果這些方面的技術實現突破,將極大地節約資源,改善環境質量。
6. 與國際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清潔的空氣、溫暖的陽光、繁榮的自然世界是人類共存共榮的必要基礎。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全世界、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則,是人類共同應對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全世界各國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解決公共的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這就要求我國積極參與建立全球和區域合作機制,制定共同行動目標,加強溝通對話和交流合作,「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