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中國先進分子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資產階級的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指導思想地位.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㈡ 近代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1).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一個啟示: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態度對待中國.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3).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並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在李大釗等的影響和當時形勢的推動下,一批愛國的進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經過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的社會主義民主劃清界限.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學習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想結合的思想.
㈢ 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中國,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中經過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得出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地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5)內在條件——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6)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
㈣ 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一、原因:
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產物。
19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繼在西歐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社會歷史發展的唯物辯證性質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為科學地提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奠定了社會歷史前提。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越來越尖銳起來。無產階級隊伍越來越壯大,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無產階級為實現摧毀世界,創立新社會,變奴隸為主人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正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理論來指導,同時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豐富經驗為這個科學理論提供了現實依據。馬克思主義正是適應無產階級政治斗爭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
2.是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進入19世紀後,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科學發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辯證的性質,提供了自然科學的前提和條件。
3.是對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成果的創造性繼承。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先進思想成果的結晶,它批判地繼承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統一起來,創立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另外,19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基礎。空想社會主義者為啟發工人階級覺悟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礎,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4.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結晶。
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學識淵博,思想敏銳的學者,這使他們能夠站在時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繼承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切優秀成果,概括和總結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同時他們是偉大的革命家,他們親自參與和領導了當時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偉大斗爭實踐,在革命實踐和與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他們認識到廣大勞動群眾的力量,看到了無產階級的光輝前景,逐步從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變為公產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簡介: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㈤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又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
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走上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後的必然結果。第一、新文化運動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制度 的內在矛盾已經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先進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就已經開始對它有所懷疑和保留。第二、先進分子在民主科學思想傳播中經常遇挫折,聯想到過去中國人向學習西方的各種努力屢失敗的事實,他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可行性遂產生極大的疑問。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性的歷史事件,改變 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使先進分子從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蘇俄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嬴得了先進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動 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的廣泛發動並由此嬴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先進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第四、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顯示了比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加強大的力量,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前景產生了極大的希望。這樣,後來的新文化運動就分成了兩股潮流,一部分人沿著資產階級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一部分人則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對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他在五四運動前就已經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五四運動後,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更多的先進知識分子加入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中。
㈥ 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深刻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運用中必須同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俄國的領導者——列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的時代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結合本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6)中國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
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㈦ 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斗爭實踐——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後失敗。
(2)思想啟蒙——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結果;三次大論戰,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地位。
(3)階級基礎——五四前後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斗爭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需求。
(4)外來影響——「一戰」的影響:「一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人對資本主義方案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推動:十月革命給陷於彷徨、苦悶的中國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標和建國方案,這就是走俄國人的路,搞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十九大報告的通篇報告中,有六處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字眼:過去五年最大的成績歸根結底就是「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而體現在思想上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而科學發展觀就是這一路徑指導下的最新成果。
㈧ 為什麼近代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答:1、是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使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們生活得更好。
3、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指南
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在當代中國,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人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發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積極吸收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日益繁榮,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展現了中華民族嶄新的精神風貌。
㈨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中國人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
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
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3、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
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4、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
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
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5、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9)中國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呢?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做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
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話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
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
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
反之,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參考資料:
馬克思主義_網路
㈩ 中國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
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
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
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