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農業應該怎樣發展呢!
中國現代農業未來五大發展方向:
第一、規模化。過去中國的農業是小農經濟,生產規模比較小,效率比較低。現在規模化趨勢非常明顯。中國和美國之間比較更明顯,說明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農業規模還有很大差距。
第二、高價值。農業價格未來趨勢肯定是高價,農產品價格未來持續上漲,人均土地面積因素,決定了農產品持續價格提升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的農產品種植成本相對來講比較高,就拿大豆來比方,中國為什麼大豆進口這么多,沒辦法,我們的種植成本太高,比巴西高一塊多,比美國高一塊多。如何競爭?
第三、品牌化。通過品牌來提供安全的食品。什麼是安全,什麼人種的?怎麼加工的?品牌化經營將來會是趨勢。如果大企業都不想這樣做可能就有問題了,所以,品牌農業未來機會將比較多。
第四、生態化。日本對於化肥每年都有一些嚴格要求。歐洲要求更高,美國則是規模化農業,日本和歐洲的生物技術在肥料、在農業上要求非常高。食品安全包括糧食保障,生物技術運用將會加大。
第五、裝備化。以色列土地資源非常匱乏,土地整體農作物生長環境比較惡劣,想做好就這能靠生產效率、靠裝備。美國大規模農業生產也是靠裝備,有一些區域裡面仍然使用低水平小規模的小農機,所以未來裝備農業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前景,在現代農業裡面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⑵ 中國農業怎麼搞機遇在哪裡前景如何
當前在農業現代化、生物技術、移動互聯網、食品安全全球化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迎來了空前的變革機遇。這15個關鍵詞,讓你看懂今後農業發展格局。
1.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本身就代表一個產業趨勢,而且在今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把它作為未來的一個重點工作,所以它本身就具備了年度的主題特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對於大眾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除了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中央目標是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
通過土地產權制度變革、農業低息引入資本投入、農產品價格有序市場化、必將帶來農業生產力的全面提升。
2.產業精準扶貧
要根據各地的比較優勢,選擇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特色農產品作為開發的主攻方向。其次要考慮「小」產品如何做「大」,是要形成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引導創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發展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通過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切實改變扶貧「大水漫灌」的現象。
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居民看病報銷將不再分「城裡人」、「農村人」。城鄉醫療做到統一覆蓋范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
4.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擇。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時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5.馬鈴薯主糧化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引領農業綠色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有益探索。
6.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2007年以來,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這一政策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市場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國家收儲行為客觀上也造成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及市場價格信號被扭曲,對加工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糧食局決定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改革玉米臨儲制度、建立新的收購和補貼機制,這既是市場倒逼的必然結果,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7.農村電商
廣闊的農村市場已經成為電商巨頭群雄逐鹿的「戰場」,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為4675億元,成為零售電商市場新增長點。農村市場成為電商戰略發展的新重地。
電商下鄉關鍵在於激活農村市場消費潛力。應抓住「互聯網+」的政策機遇,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將電商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本地經銷商的渠道優勢結合起來。目前主要是推動工業品下鄉,未來還應促進農產品進城,讓電商下鄉成為實現消費公平、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實踐。
8.糧改飼 米改豆
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綠色生態、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堅持農民自願原則,以「鐮刀彎」地區為主、黃淮海地區為輔,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馬鈴薯、飼草、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推廣「一主四輔」種植模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和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9.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超多人口的糧食供給壓力,使得耕地水資源超強度利用,資源環境已亮起「紅燈」。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充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10.農業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積極引導電信運營商、電商、IT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開展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升技術水平、經營能力和信息素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全程託管、農業植保、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業農村綜合服務、農業氣象「私人定製」等服務。
11.農業大數據試點
中國農業一直以來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中西部的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時代發展。建立農業大數據平台,有利於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數據能為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信息優勢,並且與互聯網接軌,提高農產品的信息接觸面。
12.易地扶貧搬遷
精確瞄準「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約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採取超常規支持力度,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其穩定脫貧問題,切實補齊異地扶貧搬遷這塊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實施981萬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異地搬遷所需投資約為6000億元。加上同步人口住房建設投資,「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總投資約9500億元。
13.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改革制
「三權分置」是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再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有利於明晰土地產權關系,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14.十三五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總的來看,《規劃》突出加強了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方面的謀劃。具體來說,《規劃》提出了5大專欄33個重大工程和項目,到2020年,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要更加健全有效,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繁榮協調,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農村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因人制宜幫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努力讓每一位農民有尊嚴的,幸福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15.高耐鹽海水稻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把原來不能種植農作物的鹽鹼地變成良田。「該技術用於海水稻研發,可以提高海水雜交稻配組成功率,雜種優勢將使海水稻研發在短期內出成果。」
⑶ 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創新型農業的准備期(1949~1977年)
新中國成立之處,農業的生產水平特別低下,生產效率也不高,農業基礎薄弱,處於自我封鎖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業生產力落後,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中央帶領廣大農民朋友變更了土地所有權,進行了著名的土改運動,緊接著,國家又在農業生產要素方面進行了改革,在這個基礎上還改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研製新式農具,大幅度推廣優良品種,在這些措施的積極推動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勞動效率提高,創造了豐富的勞動成果,為之後的創新農業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實行改革開放後,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致力於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為了實現農業科技創新,黨中央舉辦了全國科學大會,在會議中指出農業科技水平是發展新型農業的第一要素,為了早日實現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應把發展農業科技作為首要任務,鼓勵農業科技人才自主研發。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標志著我國農業創新體系正式進入探索階段。
1978年3月我國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大會的召開成為國家開始重視科技創新的標志,為農業科技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會議中,鄧小平同志提出理論「科技人員也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的研發積極性。同年我國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會議中指出專業的科研機構對提高科研水平的積極作用。1979年6月,農牧漁業部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當前農業科研的任務是找出工作中的重點,明白工作中的側重方面,突出各項科學項目的差異性,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創新發展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農業。建新型農業體系提供了物質條件。
⑷ 對於目前來說,我國的農業改革主要有幾個方向
眾所周知,改革是一把雙刃劍。例如,上個世紀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改革,對一些人來說,這是機會,上下游創業,致富的機會。對另一些人來說,不得不被解僱。
第二,以後誰來主導農業。
1、掌握市場的人。
目前,很多經紀人與農民簽訂承包合同,農民根據經紀人的要求務農,經紀人根據合同收購農民的產品。隨著市場的發展,雙邊利益格局的調整,掌握市場的經紀人將直接承包土地,成為務農的人,獲得更多的利潤。
2、具有農業技術專長的人。
農民不僅要考慮生產,還要考慮經營管理、政策考慮、市長/市場考慮、天氣考慮。從事農業需要全過程和全方位的考慮。因此,目前從事農業與打工相比是一項復雜的勞動。
農業並不是單純的產業,從事農業勞動者的農民並不是單純的勞動者。只有懂得農業技術的人才有資格從事農業。目前,大量基層農技人員也直接承包土地從事農業工作,他們是農業部的示範者和佼佼者。今後這種現象可能會更加明顯。
3、商務老闆。
農業產業化是趨勢。工商業、高科技企業的老闆都可以大量涉足農業,把資本投入農業,在農業上發揮實力。去年,世界著名的聯想集團、盈利集團等高科技企業涉足農業,引領了潮流。這種企業投身農業將推進標准化、規模化、工廠化農業的進程。
4、大承包商。
農業要向規模化發展,承包商的出現是一個發展趨勢。今後,許多承包人將耕種土地,他們可以機械化、電氣化耕作,一戶承包數十畝,甚至數千畝,大大提高耕作效率。
5、熱愛農業的人。
有人熱愛工業,有人熱愛商業,有人熱愛農業。因此,今後熱愛農業的人將從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