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葡萄酒如何走向國際化道路
2007年伊始,張裕、王朝、長城三大葡萄酒廠商紛紛明確表示,三大廠商的國際化不會因任何原因停止,而張裕與王朝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戰場擴張到了生產葡萄酒的「娘家」——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
在向外擴張的進程中,三大葡萄酒商各有精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流通部教員李賈貴向記者介紹道,我國幾大酒商對外攻略中大致分為幾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出口形式,以整體自有品牌登台亮相;其次是借船出海形式,通過合作夥伴的銷售渠道打開歐洲等市場;還有一種通過聯合品牌或者直接收購,例如與國際知名酒庄廠家開發聯合品牌,共同拓展國際市場。
擴張與根據地哪個更重要
資料表明, 2006 年世界人均葡萄酒年消費量為 4.5 升 ,而我國人均年消費量只有 0.3 升 ,不足世界水平的 9 %,中國的葡萄酒市場空間廣闊,葡萄酒生產商們如何在這內外發展上找平衡點尤顯重要。
據2006年12月西北農業大學葡萄酒學院一份西安葡萄酒市場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西安目前葡萄酒的主要消費群體以收入較高的中青年人為主,其次為個體經營者和商業職工及文教科體衛工作者;另外,葡萄酒的消費者一般是收入較高的工薪階層。對葡萄酒消費最多的為收入在 1000 至 1500 元之間的消費者。
中國葡萄酒的高端消費市場真的那麼美嗎?國外品牌大量入駐中國,國外消費量趨於飽和狀態,中國品牌應不應該走向世界?如果像專家所分析那樣,中國葡萄酒目前的對外攻略只是為了提高國際知名度,而真正的消費市場仍在國內的話,那麼自主的技術與高品質的產品及對位的市場定位才是取得市場競爭力的根本。
品牌與市場 「 一個都不能少」
佔領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近 50% 的三大廠商均對外表示,中國葡萄酒對海外市場一致看好, 2006 年的爭奪戰中嘗到了甜頭,股價一路飄紅。
推進國際化進程中,品牌與市場的不可或缺的兩方面。中國與法國、紐西蘭等國相比對葡萄酒的人均消費量相距較大,國內大多葡萄酒廠商品牌意識和系統的市場培育能力與市場細分能力欠缺。洋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為培育市場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如何形成有本土化精神的酒文化是不能只想著坐收漁利的。
另外,中國葡萄酒現在的技術研發能力與品牌穩定性不強,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被曝光不少(如「通化假酒案」、 「十問華夏」、 「九問張裕」、「解百納商標爭議」、「王朝橡木桶事件」、 「長城進口原酒泄漏案」等等),使得市場上的消費者認為,「高價格並不代表高品質」,挫傷甚至打破了部分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產品的信心,如何以質量取得消費者的忠誠度格外重要。
專家特別強調,產業的發展更少不了政府與相關部門的引導與本國行業的齊心協力。
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市場得有個培育期,畢竟葡萄酒經濟發展需要一個文化氛圍,國內各地大小品牌參差不齊,如何讓中國葡萄酒行業整體亮相國際舞台的整體構架沒有形成,另外也缺少非贏利機構和政府的外交推廣。中國國際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員向記者分析說,中國葡萄酒的對外競爭中不太重視國際商務、政務中的亮相機會,只有走向世界的國內品牌才能在國內更有競爭力,或許這也是三大葡萄酒廠商向外擴張的真正原因。
「土點」好還是「洋點」妙
西北農林業大學葡萄酒學院的科研教員向記者介紹時說道:「葡萄酒產業的推進不僅僅關繫到其本身的發展,還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首先是推進種植經濟發展,這對增強農民收入、建設綠色生態國家都有好處。其次是設備製造業與包裝業,我國的葡萄酒製造設備與包裝原料、技術都靠進口,不僅加重了生產成本,也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還有一項是被大眾不太熟知的,就是葡萄酒本身的特性,是完全進行生物制劑研發的。本土產業帶動本土經濟是無可厚非的。」
這並不是說我國的葡萄酒業不能與國外優質廠商合作學習,但過於依賴國外設備、技術必然不是長久之計。葡萄酒的口味與當地的氣候、葡萄品種、當年的降水量有著很大的關系,但各國人飲酒的喜好卻各不相同,中國葡萄酒廠商應該將國內市場做穩的前提下再向外延伸,並針對中國人的文化與喜好釀制多層次的葡萄酒。
資深營銷經理人李斌分析說,國內各大葡萄酒商與外資合作一是想通過雙方互有的優勢合作,從而取得海外市場,打響品牌戰略,與國際大品牌合作是借力進攻也是營銷中的插位,但此舉不是長期的,最後還要走獨立的品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