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根本在那裡
歷史淵源很久了,在清末的時候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就要佔領中國的西藏山南地區,炮製出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想要從中國西藏劃出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地方給印度,不過中國歷代政府都沒有承認這條線。
後來建國後,印度不老實,總是在邊境鬧事,毛主席和周總理決定給印度點顏色看看,1962年就打了場反擊戰,你上網查查就知道了,打的印度屁滾尿流,不過打完我們又退回來了。所以那塊地方還是印度占著。我們還想要回來,印度不肯。
在西藏西邊,還有塊地方,大約3萬平方公里吧(記得是這么多),中國控制的,印度說是他們的,想要回去,中國不肯。
其他印象差是因為建國時國情相似,但是印度人很狂妄自大,現在明明不如我們還喜歡叫囂,所以令人生厭。
其實網上有很多中印紛爭的帖子,多看看就知道了。
㈡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嗎
打過。中印戰爭。
㈢ 「中印對峙」怎麼開始的
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
㈣ 中印為什麼對峙
中印因為洞朗問題對峙。
長達兩個月的中印對峙,以印度撤軍宣告結束。
在對峙過程中,雙方民眾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印度民眾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抵制中國的活動,如臨大敵;一方面,中國民眾對這場對峙淡然處之,心態平和輕松,甚至一些主戰言論在敘述上也顯得輕描淡寫。
這是因為雙方對於威脅的感知程度不同。
㈤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㈥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6)中國印度因為什麼發生沖突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㈦ 中印戰爭原因是什麼
中印戰爭
最近大家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中國軍隊主動撤軍至戰爭前的實際控制線一事,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在領土上吃了大虧,便宜了印度。我曾經有一本珍寶級的書,叫《中印邊界戰爭》,後來叫人偷了,現在告訴大家一些不廣為人知秘密。
大家都知道,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線,東線又有兩個戰場,亞東戰場一線和達旺戰場一線,東線是成都軍區打的,西線是新疆軍區打的。
先說東線達旺戰場,為什麼先說它哪?這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國人最熟悉的麥克馬洪線就在這里,這里也是中印戰爭的主戰場,印軍考爾中將的部隊就是沿達旺--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場打響的,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了達維爾准將的一個旅,俘虜了達維爾准將,打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布就地停戰,等待印度回應困橘。在這期間中國軍隊緊急修了一條簡易公路,保證了戰爭物資的供應。中國軍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達旺,但拿下達旺後,一清點戰果,發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准備攻擊達旺,戰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後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了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個戰士擊潰印軍一個炮連,繳獲四門大炮。八個戰士俘虜180印度兵。半個緊急湊起來的連(本來這是一個從貝利小道穿插過來的加強連,等從深山密林鑽出來一看漫山遍野的印度兵,以為已經沒有了成建制的印度軍隊,也就漫山遍野地抓起了俘虜,收都收不回來了,這個連有更重要的任務),就這半個連的30來名戰斗人員,硬是在邦迪拉外阻擊了裝備齊全的3000印軍,印軍打了幾次沖鋒死了幾百人還是無可奈何,最後還是師部的參謀向師長建議說,有一條幾乎沒走過人小路,可以突圍,但就是不知還能不能走,師長破口大罵「他*的,能走不能走就這一條路,不走還在這等死嗎?還不快走」。印軍丟棄了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後面那半個連還窮追不舍,途中遇到那個連的副連長帶的一飢正個重機槍班在橋頭阻擊,打光所有子彈後,眼睜睜地看著800多印軍蜂擁而過。這個連的任務本來就是切斷這條小路,副連長帶的掩護部隊不爛尺悔折不扣地執行了任務,連長帶的主力卻光顧抓俘虜了,但念在阻擊印軍主力有功(別的穿插部隊沒有及時趕到),降職使用,連長和副連長就地掉了個。
中國軍隊沿公里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了德讓宗,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後面來了一個車隊,戰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了德讓宗。
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里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中國軍隊的手裡,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德讓宗戰斗中,犧牲了一個副教導員(副營級),這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
當時一隊中國士兵打的興起,收不住腳了,只管往前打,突然一個士兵目瞪口呆地就不敢往前走了,後面的人上去一看,媽呀,前面怎麼就沒有山了,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德問指導員,我們是不是打出印度了,打的美國了。指導員一挺肚子驕傲的說,知道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陸了,再往前你就掉印度洋里了。
戰後,中國軍隊撤軍過了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的地方),然後又宣布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就到了俘虜達維爾准將的地方。
㈧ 中印沖突的戰爭背景
印度地方當局採取這一系列行動的背景即:中印邊境交惡。
同一時期的1960年4月,為緩解中印邊境之爭,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動率團對印度進行了為期6天的訪問。周恩來表示:「中印兩國有一切理由應該千年萬年地友好下去」,「邊界問題並不是不可以找到共同點或接近之點」。
而印度尼赫魯總理保持了自己的高調,堅持中印邊界問題不容談判。
印度拒絕中國方面稍前即已提出「雙方武裝部隊從中印邊境全線各自後撤20公里,並停止巡邏」的建議。中國單方面停止了巡邏。
雖然印度軍方索爾少將也說,在交界地區建立非軍事地帶是好主意,但尼赫魯總理的政府未予認可。這就導致印度朝相反方向採取使事態進一步升級的行動:趁中國邊防軍停止巡邏的空隙,在中印邊境西段節節逼進,增建430個據點。
印度心目中的中印邊境線、不容中國方面有任何異議的依據是所謂「麥克馬洪線」。1914年3月24日,出席西姆拉會議的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與中國西藏地方當局代表倫興.夏扎在德里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換文方式搞出的這條線,歷來不為任何一屆中國政府所承認。
但即使是根據這條線,印度軍隊在1959年強行占據的兼則馬尼、1962年開始占據的扯冬、絨不丟、扯果布、卡龍、章多、克寧乃、日挺布、湯、娘巴等地,仍然在麥克馬洪線以北,即中國境內。
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麥克馬洪線附圖的這一部分,並為此質問印度政府:究竟是誰侵佔了誰的領土?
尼赫魯承認:中國方面的報道「有些的確站住腳了」。他表示擔心這會「使人看來中國人是受印度這只『老虎』進攻的『溫順的羔羊』,因此,你們(印度宣傳機構)大家必須幹得更夠標准些」。
尼赫魯在國內加緊了戰爭准備,聲言他的國防部長梅農是「當代拿破崙」,「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印度也是一個大國。我們強大得足以對付任何挑戰」。
中印邊境沖突呈不可避免之勢。就連一向站在印度方面的英國《泰晤士報》在1962年10月8日發自德里的一則通訊也不無擔心:如果在中印邊界上爆發戰斗的話,「旁觀者會不得不指出,正是德里拒絕進入會談」。
中國政府在中印邊境問題上保持著極大的剋制態度。但這一克制顯然不是懼怕印度有一位「當代拿破崙」。尼赫魯的強硬來自印度當時所處的左右逢源的國際地位。一方面,美國稱印度為西方式民主與自由的堡壘,另一方面,蘇聯則試圖將印度拉近東方社會主義陣營。1960年1月,中印關系日趨緊張之際,尼赫魯致信赫魯曉夫,邀請赫訪印。赫魯曉夫即不顧中蘇特殊關系,欣然表示接受邀請,更使尼赫魯志在必得。中國的剋制,或者說有如「溫順的羔羊」的姿態,顯然有著對整個國際關系的慎重考慮。
1962年10月20日開始,歷時一個月的中印邊境戰爭在東、西兩段大規模爆發。戰爭以印度全面失敗而告結束。中國邊防部隊主動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內地區,並於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了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312名全部被俘人員,退還全部繳獲的武器裝備及軍用物資。
㈨ 中國和印度的矛盾到底來源於哪裡
印度在經濟政治上作為南亞地圖板塊的霸主國家,不結盟運動的帶頭大哥,人口超過十億的唯一兩個國家之一,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西方國家稱道的),經濟生產總值世界前十國家之一,具有很高的國際地位,所以這樣一個國家,在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上,勢必不可能作為一個附庸存在,而觀察其接壤的國家,能夠對其構成威脅的只有巴基斯坦和中國而已,但巴基斯坦在東巴獨立以後已經近乎失去了挑戰南亞霸權的能力,故印度若要維護其在南亞的固有利益,唯一需要面對的就是中國這個北方鄰居的威脅。
而且中銀邊境沖突印度被揍的挺慘差點被攻入首都,也就決定了印度不得不時時刻刻以中國的發展為參照來不斷調整自身策略的戰略方針,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隨時和中國比較的心態了。
㈩ 中國和印度因為啥鬧糾紛。我要寫作一篇中印關系的作文,該寫些什麼呢
主要是邊界領土的爭端產生的爭端: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
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
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派此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我們手中;
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
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裡;
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塵陪迅,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