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近代中國如何打破隔絕的狀態

近代中國如何打破隔絕的狀態

發布時間:2024-04-10 20:38:17

『壹』 近代中國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束縛,曾經進行過哪些探索

洋務運動 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戊戌變法 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後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預備立憲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採取的一系列措置。 即是在中國實施君主立憲制,後來者是幌子!已失敗告終!
國名經濟建設運動 1936年1月1日,蔣介石在中央電台元旦演說辭中,闡述了新生活運動的意義之後,又強調了「大家務必從今天開始特別努力來做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並說明了兩種運動的相互關系。6月3日,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總章頒布。這場經濟建設運動的作用已不僅是發展了國民經濟,增加了國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戰前的經濟動員運動。這場經濟建設運動,是一場由政府號召並組織的、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運動。因此,它是一場較為全面、較為徹底的經濟建設運動。對中國近代化有著深遠影響。這一切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人民願望,36年達到了當時中國歷史上經濟最高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逐漸收回了一些主權!
這幾次都已失敗告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兩半社會的性質!
新中國的成立,毛澤東 對外實行 一邊倒 打掃屋子再請客 另起爐灶 三大外交政策!拒絕外國一切不平等的外交政策!徹底改變中國的性質!
望採納!謝謝!!!

『貳』 造成中國與世隔絕並與世界落伍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統治者實行的什麼政策

1.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2.它限制了兩方面就從利和弊講了利:很少,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來勢力的干擾弊:從經濟,文化,政治方面來講。經濟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化上阻礙了外面民主文化的傳播,政治上就讓封建勢力更腐朽什麼的。 1.閉關,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 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清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妄自尊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B1.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使中國政治落後/ 2.助長了妄自尊大的排外心理,拉大了與世界的距離. 使進入中國的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失去了通道。中國完全封閉起來了,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對外面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一點也不了解,就這樣無形中註定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必然落後於西方。

『叄』 近代中國(1840到1919)經歷哪些苦難中國各階級或階層進行了哪些抗爭和探索,結果如何

近代中國(1840到1919)經歷哪些苦難?
概括來說:遭受列強不斷的侵略、欺凌,一次次的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使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國也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一步步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中國各階級或階層進行了哪些抗爭和探索,結果如何?
1、抗爭——壓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國人民為反抗國內外反動勢力,改變屈辱地位,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近代前期的抗爭包括: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愛國軍民的抵抗、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2、探索——先進的中國人為了謀求國家獨立和社會進步,探索各種道路,這是一個長期的極其復雜的艱苦歷程。主要包括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的激進派的救國活動。
3、結果,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成功了。
一、近代前期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
1、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開始。
┏林則徐——廣州——嚴加防守
▕ 關天培——虎門 ┓
2、在鴉片戰爭中:▕ 葛雲飛——定海 ┣ 英勇抗敵,壯烈犧牲
┗陳化成——吳淞 ┛
3、邊疆地區新危機時——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
4、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台灣地區擊退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左寶貴——平壤——戰死沙場
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鄧世昌——黃海——英勇戰斗,與艦同沉
┃徐邦道——遼東戰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衛——寧死不降,自殺殉國

二、農民階級的抗爭
┏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1899——1900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及激進民主主義的探索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探索——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
四、地主階級的探索
1、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探索
五、無產階級的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一、19世紀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及其影響
從1840—1900年的助年間,資本主義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過五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過這些戰爭,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使中國從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
1.鴉片戰爭
18世紀60年代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和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英國的對華商品輸出受到了嚴重阻礙,出現了大量逆差。當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發生後,英國便以「英國人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
經過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自由貿易、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為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對華經濟擴張開了綠燈。不過,這一時期中國的開放還僅限於東南沿海地區。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國夥同法國於1856—1860年進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於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通過這兩個條約,漢口、牛庄、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3.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過程,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惡果。日本割佔中國台灣省等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巨額賠款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清政府被迫以犧牲主權為代價舉借外債,致使中國的內政外交進一步為列強所控制;允許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合法化;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迅速成為遠東地區的侵略戰爭策源地。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借口鎮壓義和團的「排外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並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使得中國的各項主權進一步遭到嚴重破壞,使得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勢力極大地加強,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所規定的「庚子賠款」,本息合計白銀 9.8億兩,加上各地地方性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殘酷經濟掠奪;它關於懲辦「首禍」和禁止中國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組織的規定,體現了對中國的嚴厲政治奴役;它關於在北京設 立單獨的使館區、由各國派兵保護及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駐扎軍隊的規定,是對中國實行的野蠻軍事控制。
二、19世紀中國各種力量對列強侵略的反應
1.清政府的腐敗與對敵決策的失誤
清末反侵略的戰爭中,清政府在和與戰的決策上往往舉棋不定,徘徊於妥協與抵抗之間。決策的屢屢失誤,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開戰前依賴列強的調停,戰、守准備不充分;戰爭中「避戰自保」,屢失戰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戰爭決策高層的無能與軟弱。1894年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把持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沒有在軍事上積極備戰,而是寄希望於各國的「調停」。甲午戰爭中,慈禧太後為她60歲生日的「萬壽慶典」,始終抱定對日妥協的和平方針。李鴻章為保存其實力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採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結果處處被動。
清軍中雖然有一批如關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鬥志,許多將領貪生怕死,甚至聞風而逃。
2.民眾的自發斗爭
外國勢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協,激起了中國人民的自發斗爭。重要的斗爭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1895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和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最早的自發反抗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爭中,台灣各族人民組成了義軍,誓與台灣共存亡。義軍和留在台灣的部分清軍公推劉永福為領袖,領導台灣軍民共同抗擊日軍。
1898年,義和團運動首先在山東興起。隨著形勢的發展,義和拳改名義和團,樹起了「扶清滅洋」的大旗。慈禧太後發現義和團難以很快「剿滅」,就改用「招撫」的辦法,企圖控制利用。1900年春,義和團在清政府的默許下,涌人北京和天津。義和團在抗擊八國聯 軍的斗爭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在西逃途中命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3.有識之士的自強運動
林則徐在領導禁煙斗爭的同時,搜集和研究外國情況,組織人編譯出《各國律例》和《四洲志》,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了《海國圖志》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等情況。在這部書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內憂外患」的形勢極大地震撼了清朝統治者和士紳階層。為實現「自強」的目的,洋務振創辦了一批新式軍事工業和新式學堂,並派遣學生留學,編練新式海陸軍。19世紀70年代起,為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燃料和交通運輸等困難,洋務派還打著「求 富」的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19世紀70年代後,在「求富」的口號下,洋務派提出了利用本國經濟力量與外國資本主義競爭的「商戰」主張。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商戰」主張逐漸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反侵略主張。馬建忠和鄭觀應等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紀日本侵華史
1.20世紀初期日本的侵華活動
1901年至1919年,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期間的列強雖沒有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但並沒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擴張。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動了日俄戰爭,將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東北。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取代了俄國在中國東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奪取德國租借的青島,強占膠濟鐵路沿線。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誘餌,使佔領山東成為事實,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由於中國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強之間的矛盾斗爭,「二十一條」沒有實施,但由此加強了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權益,尤其是在華的經濟利益。袁世凱死後,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軍閥打內戰,造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並仇視中國革命,破壞中國的統一事業。
2.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
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渴望從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將東北佔領地改名為「滿洲國」,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廢帝溥儀為傀儡。從此,中國東北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以後,開始擴大勢力,加快對華侵略的步伐。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到1936年,華北的許多地方已經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勢力范圍。
1936年「二二六」兵變後,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宏毅上台組閣,建立了軍事法西斯專政。1936年,廣田內閣召開會議,通過了《基本國策》,制定了「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定下了基調。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信號,也是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戰爭初期,日軍由於裝備精良,准備充分,很快攻佔了華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但日本的侵華戰爭遭到了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軍陷入了長期戰爭 的泥潭之中。戰爭期間,日軍屠殺中國人民,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掠奪中國的資源,進行奴化教育,實行殖民統治。

階段性特徵掃描
一、1840~1894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大量的「條約權利」,並監督清政府履行這些所謂的「條約義務」。在表面上「中外和好」的局勢下,進一步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列強還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英國迫使清政府割讓了香港島和九龍司。俄國侵佔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商品輸出成為這一時期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在《南京條約》中開放了東南沿海五口,在(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增開11處通商口岸。中外貿易的巨大變化,表明中國的市場已經與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聯系在一起。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和低關稅,僱用大批買辦,在中國建立起一整套產品推銷網、原料收購網和金融控制網,逐步控制了中國市場。

二、1894~1901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侵華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在經濟上,由原來的商品輸出為主到由資本輸出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軍事上,列強趨向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三、1901~1945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計劃,採取「以華治華」的方針。甲午中日戰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和德國的崛起和後來居上,打亂了老牌帝國主義侵華的格局,使列強之間的斗爭更加激烈。日本成為侵略中國最凶惡的敵人。日俄在中國東北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並最終引發—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俄戰爭。帝國主義列強在侵華問題上雖有矛盾和斗爭,但在最大限度地侵略中國、維護他們共同利益這方面卻是一致的。

隨著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終於在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強而獨霸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四、1945~1949年近代列強侵華特徵

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建立,美國採取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繼續以蔣介石為其代理人,逐漸形成獨佔中國的局面。新中國的成立,打碎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陰謀。
規律性知識拓展
一、列強侵華戰爭的發動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隨後擴展到法、美等國。從1840年起,中、日等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成為西方國家商品市場和工業原料的供應地。東方亞洲國家從屬於西方國家的格局形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進一步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為本國剩餘資本尋找投資場所,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殖民主義狂潮。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後,開始了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加劇了日本的階級矛盾和統治危機。日本法西斯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二、對外封閉造成了中國的落後

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確立,勢必要將東方封建主義的農業社會卷進世界政治經濟的新體系。面對西方的挑戰,清朝統治者在長期的閉關鎖國狀態下昧於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了無力的回應。統治者一是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和措施,這種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閉關政策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前。二是以「天朝上國」的自我中心觀自居,,形成了閉關鎖國心態,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茫然無知。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才逐漸走向開放,但阻礙重重。在有限開放中學習西方,國力雖漸漸增強,但與列強相比仍然是相差很遠。

三、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兩種矛盾的發展趨勢

1840年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勢:從遭受列強侵略的角度說是向下沉淪,從接受資本主義先進文化的角度采說是取得了進步。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君主專制。資本主義列強既是強盜,又是「先生」,侵略中國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民主自由價值觀。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鐵路、輪船和電信以及近代的海軍和陸軍,並開始了向近代政治體制的轉化。

四,民族團結與統—是民族獨立的根本保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頂峰。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已經覺醒起來的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精誠團結,取得了抗戰的全面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時代、領導者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抗日戰爭同以前的反侵略戰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顯著的區別就是這場反侵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證,對國共兩黨政治力量的消長和抗戰後中國的前途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第—次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以及國外的反法西斯陣線相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廣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大聯合;以國共第二次合作 為基礎,兩黨之間的聯合與斗爭貫穿於抗日戰爭的全過程;是國共兩黨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組成部分,得到廣泛的國際援助;經過抗日斗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四強和聯合國創始國之一。

閱讀全文

與近代中國如何打破隔絕的狀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彈葯庫存多少天 瀏覽:530
伊朗石油價格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617
廣州哪裡招印尼語 瀏覽:334
英國王室為什麼要重復的名字 瀏覽:862
越南賣瓷磚怎麼樣 瀏覽:952
越南買什麼產品最好 瀏覽:709
印尼怎麼休周末 瀏覽:551
中國新增疑似病例多少 瀏覽:961
伊朗和內賈德關系怎麼樣 瀏覽:151
美國與伊朗現在什麼關系 瀏覽:130
中國耳科醫院哪個好 瀏覽:209
義大利人為什麼叫善美 瀏覽:798
英國到中國的船運多久才到 瀏覽:362
印度豬肉哪裡最好吃 瀏覽:707
越南美容植物有哪些 瀏覽:458
伊朗為什麼不買戰機 瀏覽:946
印尼說英語怎麼樣 瀏覽:811
中國佔了阿里多少股份 瀏覽:801
中國移動會員是什麼 瀏覽:861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提供服務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