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地位和影響
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地位和影響:
1、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牽制了大量的日軍。
日本二戰後公布的資料顯示,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陸軍的51個師團,有35個分布在中國戰場,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的68.6%,而在太平洋戰場作戰的陸軍師團只有10個。
如果沒有中國戰場的牽制,日軍很有可能會把整個南太平洋地區全部佔領,甚至可能到歐洲去作戰。
2、中國戰場阻止日本北進,有力地支援了蘇聯對德國法西斯作戰。
日軍「北進」的嘗試在1939年日蘇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受挫之後擱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軍此時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無力抽掉大量兵力去支持北進的計劃。
3、中國戰場推遲了日本南進,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
日軍的「南下」計劃也受制於中國戰場無法脫身。榮維木認為,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實際上是日軍南進的最好時機,因為此時西方列強無暇東顧。
但由於不能從中國戰場抽掉更多兵力,直到1941年日本才由於資源的限制被迫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始終是日軍南進最大的後顧之憂,導致其不能抽掉大量的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作戰。
(1)中國戰場在二戰地位如何擴展閱讀
中國軍隊1939年冬季攻勢
為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扭轉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的不利態勢,提高軍隊的士氣,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發動1939年冬季攻勢。
中國第一戰區的部隊於12月1日發動進攻,襲擊隴海鐵路、安陽等地,一度攻入開封、商丘。中國第三戰區的部隊自12月16日起襲擊南昌、杭州,曾攻入南昌、杭州、富陽、餘杭等城市,並一度切斷蕪湖至安慶段的長江航運。
中國第四戰區的部隊在廣西方向向南寧實施反擊,在廣東方向抗擊日軍沿東江、粵漢路的進攻。中國第五戰區的部隊於12月中旬向平漢路南段發動攻勢,襲擊了信陽南北地區、隨縣以東地區、鍾祥及其以南地區的日軍。
中國第八戰區的部隊於12月18日發動攻勢,破襲了綏包鐵路,並於21日至23日攻入包頭,控制包頭重鎮數天。中國第九戰區的部隊於12月12日開始向粵漢、南潯路沿線日軍據點攻擊,曾克復靖安及通山、陽新各附近據點。中國第二戰區、冀察戰區、魯蘇戰區也相繼對當面日軍發動了攻勢。
中國抗日軍隊在1939年冬季攻勢中共斃傷日軍數萬人,達到了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的目的,並使日軍在各個戰場均陷入苦戰,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到底的決心,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斗爭。此次攻勢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正面戰場所進行的規模最大的攻勢。
『貳』 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
一、地位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二戰是法西斯國家挑起的。法西斯勢力對內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對外實行瘋狂的侵略擴張,其矛頭所向,無論是什麼社會制度的國家無一倖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勢力相繼在義大利、日本和德國上台,迫不及待地發動了侵略戰爭,企圖稱霸世界、奴役全人類。
1931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侵華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中國打響了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從而在世界上最早舉起了反法西斯的大旗。
2、中國抗戰是挫敗日本對外擴張計劃和拖垮日本經濟的決定因素。本侵華目的,是妄想通過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然後以中國為戰略基地,北犯蘇聯,南下太平洋,進而稱霸世界。
由於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使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持久戰的「泥潭」,打亂了日、德、意法西斯東西配合的戰略部署,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與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二、作用:
1、中國抗戰阻止日本北進,有力地支援了蘇聯對德國法西斯作戰。日本侵略蘇聯的野心由來已久,但始終未敢動手。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境內的侵略軍,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對蘇聯發動進攻。
2、中國抗戰推遲了日本南進,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1940年5月,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國危急,為日本南進提供了最後時機。而此時的中國戰場,八路軍正發動百團大戰,殲滅日軍2萬餘人,正面戰場日偽軍傷亡達273,000餘人。
這一年日本陸軍共有51個師,其中陷於侵華戰爭就有39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76%。正是由於中國持久抗戰使日本推遲了南進,從而為英、美等盟國爭取到了加強戰備的寶貴時間。
(2)中國戰場在二戰地位如何擴展閱讀
導致中國被西方「遺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兩點。
其一,西方國家在冷戰兩大陣營對峙的背景下無法客觀看待中國在戰時的歷史和貢獻。戰後的中國很快爆發了內戰,並且進行革命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地位在西方國家眼中便已發生巨大的變化。
接踵而來的冷戰更使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從戰時的盟友變成了「敵人」,由於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限制,西方人對中國戰時的貢獻進行了選擇性忽視及不給予客觀評價。「這是冷戰的政治影響所導致的。不過,隨著冷戰的結束,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情況已經慢慢發生了改變。」
其二,從中國方面來講,既有對外政策的影響,又存在國內政治局勢的因素:
一方面,在較長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內,西方學者沒有很多機會來中國搜集材料。新中國建立之初,立國之基尚不夠穩定且國力較弱,加之冷戰中各國有自己的立場,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幾乎沒有,這一時期的中國被西方封鎖,學術研究的交流也因此充滿阻礙。
「在此時期西方學者若想去中國的檔案館、圖書館查閱檔案或資料,或者對抗戰老兵進行實地采訪都是不可能進行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內斗爭對西方正確認識中國戰時貢獻產生了影響。由於當時西方普遍是通過蔣介石來了解中國,因此1949年蔣退敗台灣對西方正確認識中國的抗戰貢獻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國共兩黨之間戰時對彼此的很多負面宣傳和攻擊,戰後中國國內政治的分裂,海峽兩岸相互間的敵對攻擊,也影響到了國際輿論對中國抗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