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佛教是怎麼傳到中國來的,是誰傳過來的
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
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中國佛教藝術的飛躍發展,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時代。來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迅速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
這種交流不僅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美術和雕塑藝術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繪畫方面,顧愷之、陸探微和張僧繇等畫家,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漢畫的技藝和風格,一方面又受到了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繪畫表現手法的影響,在繪畫理論和表現手段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1)怎麼推到中國擴展閱讀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過程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
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
公元57年,光武帝病逝,太子劉庄繼位,就是漢明帝。有一天,漢明帝夢見一個金人,這個金人有一丈六尺那麼高,項佩日輪,在漢明帝脖子以上佩戴著一個太陽般的光圈。
這個日輪,實際上就是佛光,日輪的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金人就在金鑾殿上各處飛行。
第二天,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 (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
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釋迦牟尼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釋迦牟尼為「佛陀」。釋迦牟尼死了以後,其弟子把釋迦牟尼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
於是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一行人一路跋山涉水,當走到大月氏國(今天的阿富汗)一帶時,在這里巧遇了兩位從天竺來的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經過交流,蔡愔和秦景認為兩位高僧就是漢明帝要找的人,遂決定邀請攝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傳授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貳』 如何移民到中國
你是外國人嗎?
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
(國務院2003年12月13日批准,公安部、外交部第74號令2004年8月15日發布)
第一條 為規范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是指外國人在中國居留期限不受限制。
第三條 《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是獲得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的合法身份證件,可以單獨使用。
第四條 獲得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憑有效護照和《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出入中國國境。
第五條 受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申請的機關是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直轄市公安分、縣局;審核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申請的機關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審批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申請的機關是公安部。
第六條 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的外國人應當遵守中國法律,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在中國直接投資、連續三年投資情況穩定且納稅記錄良好的;
(二)在中國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等職務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連續任職滿四年、四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於三年且納稅記錄良好的;
(三)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
(四)本款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所指人員的配偶及其未滿18周歲的未婚子女;
(五)中國公民或者在中國獲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的配偶,婚姻關系存續滿五年、已在中國連續居留滿五年、每年在中國居留不少於九個月且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六)未滿18周歲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七)在境外無直系親屬,投靠境內直系親屬,且年滿60周歲、已在中國連續居留滿五年、每年在中國居留不少於九個月並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本條所指年限均指申請之日前連續的年限。
第七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所指的外國人,其在中國投資實際繳付的注冊資本金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在國家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產業投資合計50萬美元以上;
(二)在中國西部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投資合計50萬美元以上;
(三)在中國中部地區投資合計100萬美元以上;
(四)在中國投資合計200萬美元以上。
第八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指的外國人,其任職單位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所屬的機構;
(二)重點高等學校;
(三)執行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或者重大科研項目的企業、事業單位;
(四)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先進技術企業或者外商投資產品出口企業。
第九條 申請人申請時需如實填寫《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申請表》,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有效的外國護照或者能夠代替護照的證件;
(二)中國政府指定的衛生檢疫部門出具的或者經中國駐外使、領館認證的外國衛生醫療機構簽發的健康證明書;
(三)經中國駐外使、領館認證的國外無犯罪記錄證明;
(四)四張二英寸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
(五)本辦法規定的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登記證明以及聯合年檢證明、驗資報告、個人完稅證明。 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還應當提交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確認書。
第十一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任職單位出具的本人職務或者職稱證明;
(二)《外國專家證》或者《外國人就業證》;
(三)任職單位的登記證明以及年檢證明、個人完稅證明;任職單位是外商投資企業的,還需提交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和聯合年檢證明;
(四)在執行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或者重大科研項目的企業、事業單位中任職的人員需提交省、部級政府主管部門出具的項目證明文件;在高新技術企業中任職的人員需提交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在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先進技術企業或者外商投資產品出口企業中任職的人員需提交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確認書或者外商投資先進技術企業確認書或者外商投資產品出口企業確認書。
第十二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三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出具的推薦函及有關證明。
第十三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四項所指人員申請時,屬於配偶的,還需提交婚姻證明;屬於未滿18周歲未婚子女的,還需提交本人出生證明或者親子關系證明;屬收養關系的,還需提交收養證明。 外國有關機構出具的上述證明需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第十四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其中國籍配偶的常住戶籍證明或者其外國籍配偶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婚姻證明、經公證的生活保障證明及房屋租賃或者產權證明。外國有關機構出具的上述證明需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第十五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六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其中國籍父母的常住戶籍證明或者外國籍父母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本人出生證明或者親子關系證明;屬收養關系的,還需提交收養證明。外國有關機構出具的上述證明需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第十六條 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七項所指人員申請時還需提交被投靠的中國公民常住戶籍證明或者外國人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經公證的親屬關系證明以及投靠人國外無直系親屬關系證明、經公證的投靠人經濟來源證明或者被投靠人經濟擔保證明、經公證的投靠人或者被投靠人的房屋租賃或者產權證明。外國有關機構出具的上述證明需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第十七條 外國人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由本人或者未滿18周歲未婚子女的父母或者被委託人向主要投資地或者長期居留地的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直轄市公安分、縣局提出申請。 由被委託人代為申請的,需提交申請人出具的委託書。申請人在國外出具的委託書,需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
第十八條 公安機關自受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的申請之日起六個月以內做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
第十九條 被批准在中國永久居留的外國人,由公安部簽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申請人在境外的,由公安部發給《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確認表》,申請人持《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確認表》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辦理"D "字簽證,入境後30日以內向受理其申請的公安機關領取《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第二十條 被批准在中國永久居留的外國人,每年在中國累計居留不得少於三個月。確因實際需要每年不能在中國累計居留滿三個月的,需經長期居留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批准,但五年內在中國累計居留不得少於一年。
第二十一條 《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有效期為五年或者十年。被批准在中國永久居留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外國人,發給有效期為五年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被批准在中國永久居留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外國人, 發給有效期為十年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第二十二條 《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有效期滿、內容變更、損壞或者遺失的,持證人應當向其長期居留地的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直轄市公安分、縣局申請換發或者補發。公安機關經審核對沒有喪失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規定情形的,一個月以內換發或者補發證件。
第二十三條 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應當在證件有效期滿前一個月以內申請換發;證件內容變更的,應當在情況變更後一個月以內申請換發;證件損壞或者遺失的,應當及時申請換發或者補發。
第二十四條 具有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部可以取消其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同時收繳其所持《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或者宣布作廢:
(一) 可能對國家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的;
(二)被人民法院判處驅逐出境的;
(三)通過提供虛假材料等非法手段騙取在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
(四)未經批准每年在中國累計居留不滿三個月或者五年內在中國累計居留不滿一年的。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實施前被批准在中國永久居留的外國人,應當在本辦法實施之日起六個月以內到原居留證件簽發地或者長期居留地的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直轄市公安分、縣局換領《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第二十六條 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以及簽發、換發、補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有關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照國務院價格和財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直系親屬"指父母(配偶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已滿18周歲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已滿18周歲的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及其配偶;
(二)"以上"、"以內"皆包括本數。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由公安部、外交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叄』 如何推進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過程
根據《中國製造2025》,我國將大體分「三步走」、用3個10年左右時間,最終躋身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在此過程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推廣「智能製造」,做大互聯網+模式,實現從「製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一、創新驅動:創什麼,怎麼創?
核心技術買不來,創新要走「自主化」
二、智能製造:造什麼,怎麼造?
深度融合用「乘法」,生產模式「智能化」
三、互聯網+:加什麼,怎麼加?
人人都是設計師,產業形態「服務化」
與發達製造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基礎相對較弱,但互聯網應用和創新卻更有優勢。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將有效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
但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仍是產品本身。互聯網並非萬能,它可以放大優秀的製造能力,卻也能讓缺乏競爭力的製造企業很快消亡。要重塑「中國製造」新優勢,除了全方位擁抱互聯網,還需在提高製造能力上下工夫。這才是「中國製造」的「立身之本」。
『肆』 從清朝被推翻,到新中國建立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是怎麼樣的
其實孫中山推翻清朝後,直到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10月1日前)都被稱為中華民國。但是這個時候國家是處於一種混亂狀態。
1912年為民國元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這個民國政權其實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多數權力都在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官僚手中,孫中山為了取得袁世凱對民國的支持,也可以說是的一種妥協,總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把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那麼1912年到1916年袁世凱死這段時間中國的合法政府就是袁世凱,因為其主要依靠的北洋軍閥,所以又稱為北洋政府。但是北洋政府到1916年還沒有結束,真正結束應該是1928年。
南北政府是指南邊的以孫中山為首的政府和北方以袁世凱為首的政府,主要是民國初年的政治對立,後來隨著南北議和和袁世凱就任大總統而告終。開始了長達16年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916年袁世凱死後,他的幾個手下就分成了幾個派系,什麼直系、皖系、奉系等,這幾個派系互相爭斗,戰爭不止,先後輪流執掌北京政權。但是無論哪派掌握北京政權,地方的一些派系都和中央貌合神離。這個時候中央的合法政府應該是北京政府,即中央政府。
與此同時,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南方不斷的發展壯大。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失敗後,逐漸意識到軍事對於統一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建立黃埔軍校,以廣州為革命的大本營,為完成中國的統一,准備北伐,可惜壯志未酬於1925年去世。這個時候蔣介石逐漸掌握國民黨的大權,也開始了歷史賦予的北伐重任,1926年開始北伐,先後消滅多個軍閥,到最後只剩下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時候北伐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國共合作,但是這種合作到了1927年4月12蔣介石發動政變而宣告結束。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或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或大革命時期。從此共產黨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而國民黨就開始了統治中國的歷史征程。
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整個中國,按理說,這個時候的中國合法政府應該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
1927年到1937年就是歷史上的十年內戰時候,也稱為土地革命時候,或者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就這樣無休止的打了十年的仗,蔣介石發動了5次圍剿,前4次都被共產黨打退了,但是第5次失敗,所以紅軍被迫轉戰陝北,即歷史上著名的長征。
1937年7月7日,由於日本侵略,所以國共再次合作,當然促成這次合作的關鍵,當然是1936年的雙十二事變,即西安事變。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國共雙方為了爭奪統治權,打了4年的內戰,最後共產黨勝利,國民黨敗退台灣,所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
感覺寫得很亂,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在網上多交流,我很喜歡中國歷史。希望認識更多喜歡歷史的朋友。
『伍』 如何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
1.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2.創新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創新能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能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創新是對實踐的推進;
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國家永葆生機的源泉;
4.只有弘揚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才能給我國的各項事業充滿活力的源泉,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屹立於先進民族之林。
拓展資料
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
1.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我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現代化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4.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現代化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陸』 如何推進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二)
黃力之在《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現實性問題》一文中,首先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呈現出的復雜性的存在狀態,認為從形式上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的法律地位是確定無疑的,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地位並非是無差別的。一般地說,改革開放以前地位比較穩固,而在改革開放以後地位發生過動搖;盡管黨和政府堅持馬克思主義,但在一些非主流媒體以及在相當一些大學的人文學科專業課堂上,伴隨著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同,馬克思主義不斷受到批判和詆毀,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四項基本原則的進攻和挑戰;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信仰領域,自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以消費主義為特徵的物慾主義大行其道,商品化傾向滲透到一切領域,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處於普遍失落的狀態;近幾年出現的以「新左派」為典型代表的思潮,他們以馬克思主義為追求目標,運用馬克思主義話語分析當代問題,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與國家意識形態有距離。面對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在當下中國的復雜狀態,有效地堅持而不是形式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除了從方針政策的角度需要加強和改進外,非常重要的是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人在感性層面上覺得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生活之間不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必須積極主動地消滅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的不一致之處。其思路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真理性及其所體現的崇高性、理想性與現實的方針政策相對剝離開來,通過減少不一致達到消滅不一致。此外,必須在求真務實地學習、宣傳和捍衛馬克思主義這一方面下功夫,要有新思路: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必要性立場――馬克思主義具有終極的信仰性質;應當更加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原著的學習;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方面,也要進行反思和創新,一方面,作為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堅持,在法律上規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另一方面要真正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西方及中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進行充分說理的批評和斗爭。 李美玲在《試比較政黨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一文中,通過比較政黨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區別與聯系,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的根源在於:意識形態所表達的實質關系是利益關系,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具有一致性。從這種一致性出發,並由於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地位有著極大的特殊性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極大挑戰,她認為,迫切需要黨的意識形態的現代轉型來推進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唯一政黨,充當著人民的利益表達的主渠道。黨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要保持自己的主導地位,就必須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表達,實現政黨意識形態和人民意志的契合。而黨的意識形態的現代轉型,則要著重解決轉型的模式(突變還是漸進的)、轉型的目標(應該堅持哪些,應該拋棄哪些),以及如何對待黨的基本價值觀的問題。 魏則勝在《二十一世紀我國意識形態的文化回應》一文中,從國家意識形態應該具備的普適性、現代性、科學性與先進性、包容性特徵出發,提出中國創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是:第一,調整意識形態的認知與價值結構,由突顯政治性的階級意識形態轉向普適性國家意識形態;第二,推動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主流文化的融合,使意識形態轉化為社會主流文化內在因素的一部分。主流文化獲得廣泛社會認同的過程就是國家意識形態內化為個體社會意識的過程。袁三標在《從話語權視角看國家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轉化》一文中,對我國現代化國家意識形態創建的路徑,提出以下看法:一是整合傳統意識形態資源,更新傳統意識形態的簡單化與片面化的話語表達方式,由立足於階級沖突、社會革命與制度對抗的階級意識形態轉向具備合理性與合法性現代內核的國家意識形態;二是推動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主流文化的融合。如建設「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既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威力和話語優勢,又能贏得現代民眾最為廣泛的認同;三是借鑒、汲取和提煉能夠體現時代要求,反映時代呼聲的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自由」等核心價值理念,在實踐中不斷開拓新的意識形態資源。 郭沂在《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主體價值相輔相成――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再思考》一文中,認為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與作為民族主體價值的儒學共同構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相輔相成的基本價值體系。他指出,現代社會基本價值體系二元化即現代價值與傳統價值,或者說普世價值與民族價值二元並行,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現代價值和普世價值,是指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形成的,最能體現現代性的,並為現代人們所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因此也可以稱之為現代主流價值,它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程度上表現為國家意識形態。傳統價值或民族價值,指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最能體現民族意識的,並為民族成員所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民族主體價值。中國傳統的民族主體價值,表現為古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國教――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二是官學――作為一種學術思想又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儒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國家意識形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國教時代、學教合一時代、學主教輔時代。這與其他文明以宗教為民族主體價值有著明顯的不同。進入20世紀,依附於皇權政體的學主教輔的國家意識形態由於皇權政體的覆滅而隨之解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被理所當然地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但在極左思潮的支配下,人們將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將馬克思主義同傳統文化對立起來,儒學被當做封建主義的總代表受到空前摧殘,同時又試圖以國家意識形態來消滅和取代民族主體價值,致使民族主體價值在現代社會完全缺位,造成了文化創新危機、民族認同危機、社會道德危機等極其嚴重的後果。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縱深推進,根據現代社會基本價值體系二元化的世界潮流,中國現階段亟需確立基本價值體系,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家意識形態,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二是民族主體價值,即經過改革的儒學和傳統主體宗教。前者是治國方針,決定著國家的政治體制,制約著國家發展的方針政策,更多地出於現實的需要;後者是民族靈魂,規范著倫理道德,護持著風俗習慣,支撐著精神信仰,維系著民族認同,更多地出於歷史的延續。國家意識形態和民族主體價值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任劍濤在《核心價值理念凝聚全民共識》一文中,集中探討了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中的核心價值理念的建設。他認為,現代國家核心價值理念是一個國家解決最為緊要的「國家認同」問題的關鍵,支撐著現代國家大廈。他通過介紹美國、北歐和新加坡在建立核心價值理念方面的不同歷史經驗,指出中國核心價值理念建設,從理念層面來看,必須保持其普世性,注重普適性。國家核心價值理念,絕對不能簡單地處理為一個國家特殊主義、歷史主義的東西。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國家價值理念必須建立在人類基本價值理念的基礎上面。這就註定了國家核心價值理念必須是對於普世價值觀念――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的國家回應。從制度層面來看,必須保持其權威性的特點,並重視維持核心價值理念制度安排的連續性。農華西等著的《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一書集中探討了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系。他們認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中國化,就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對意識形態進行整合,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條基本路徑。他們指出,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意識形態領域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由於利益的分化,出現了多種社會意識,新的形勢要求我們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進行意識形態整合。 黃力之、李美玲的看法可以概括為「完善論」。毫無疑問,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就是中國國家意識形態,或者說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和主體,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是中國的政治現實。從這一前提出發,黃力之較多地注意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復雜狀態,提出對馬克思主義從內部加以完善或轉變,這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真理性及其所體現的崇高性、理想性與現實的方針政策相對剝離開來,通過減少與現實生活的不一致達到消滅不一致。李美玲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黨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中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就必須對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表達,需要通過黨的意識形態的現代轉型來推進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著重解決轉型的模式(突變還是漸進的)、轉型的目標(應該堅持哪些,應該拋棄哪些),以及如何對待黨的基本價值觀等問題。 魏則勝、袁三標、任劍濤、郭沂等人的看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總的可以概括為「建構論」。相比較而言,魏則勝、袁三標更傾向於進行內部的建構,提出由立足於階級沖突、社會革命與制度對抗的政治性的階級意識形態轉向具備合理性與合法性現代內核的普適性的國家意識形態。任劍濤通過考察美國、北歐國家和新加坡在建立核心價值理念方面的不同歷史經驗,認為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是具有權威性、靈活性和非政治性的核心價值理念的重新建構。郭沂從現代社會基本價值體系二元化即現代價值與傳統價值,或者說普世價值與民族價值二元並行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出發,認為中國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體系是一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與作為民族主體價值的儒學共同構成的並且是相輔相成的復合結構的建構,不管是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作為民族主體價值的儒學,都面臨著順應時代的潮流,建構當代理論形態的新任務。農華西等人的看法可以稱之為「整合論」。他們認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中國主流的意識形態,而其建設的基本路徑是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對多種社會意識進行有效的意識形態整合。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身就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價值和民族價值、時代價值的整合。 對上述三種看法的具體評判,本文不作專門的論述,需要另外的文章進行深入的探討。這里只想指出,在如何推進中國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問題上,從以上引述來看,「完善論」、「建構論」和「整合論」都有一些相似的看法,如國家意識形態應該吸納、整合社會意識,但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為對中國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方式的看法有異,而且也反映出對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理解上的不一,其關鍵之處仍然在於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與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關系――兩者是一致的因而基本上等同還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又有著相當的不同?可以肯定的是,「完善論」和「整合論」主張前一種看法,「建構論」主張後一種看法;「完善論」和「整合論」更具有顯而易見的現實性,而「建構論」則有著更多的理想性與超越性。(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流動站)
『柒』 怎麼移民到中國
歡迎您來中國!您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第七條 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一、中國人的近親屬;二、定居在中國的;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八條 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取得中國國籍;被批准加入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九條 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 國籍。
第十條 中國公民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退出中國國籍:一、外國人的近親屬;二、定居在外國的;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十一條 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喪失中國國籍。
第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和現役軍人,不得退出中國國籍。
第十三條 曾有過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具有正當理由,可以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被批准恢復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十四條 中國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除第九條規定的以外,必須辦理申請手續。未滿十八周歲的人,可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申請。
第十五條 受理國籍申請的機關,在國內為當地市、縣公安局,在國外為中國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
第十六條 加入、退出和恢復中國國籍的申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審批。經批準的,由公安部發給證書。
第十七條 本法公布前,已經取得中國國籍的或已經喪失中國國籍的,繼續有效。第十八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凡中國人的近親屬或定居在中國的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的外國人和從未取得中國國籍的華裔可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凡曾經具有過中國國籍的外籍華人、華裔和無國籍華人可申請恢復中國國籍。
申請時須履行的手續:
①提交書面申請;
②提交外國護照和外國人居留證復印件;
③提交受理機關認為與申請國籍有關的其他材料;
④填寫《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申請表》或《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申請表》;
⑤交二寸正面半身免冠近照四張。申請人有隨同入籍子女的,則交二寸正面免冠近照四張。
在國內市辦理加入或恢復中國國籍申請的機關為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在國外為中國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經批准加入或恢復中國國籍的將發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入籍證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復籍證書》。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我個人認為您可以垂詢中國大使館等政府機構。
『捌』 抖音推流怎麼推到全國各地
摘要 抖音推流怎麼推到全國各地
『玖』 如何將產品推銷到全國,招商有哪些步驟
農家土產品,臘肉,蜂蜜,豆腐乳,等等,想用抖音方式讓全國各地都看到
『拾』 中國是怎麼誕生的
中國古代史比較模糊。那時的中國不是現在意義的中國。是「中央之國」,中原文明國家。中指的是地理位置,並非中華民族。要不然,滿洲人打下來並且建立的國家,憑什麼用中華民族起國名啊?滿洲人建立的是大清帝國。
但是西方人管咱們這個國家,叫China,就是瓷器,這就是個稱呼用來代指這個地方。畢竟我國的瓷器相當出名。我們當代把China翻譯成「中國」。大清的時候,China就是大清帝國。大明的時候,China指的就是大明帝國。就是一個稱呼,人家西方人不了解咱們的朝代更替,人家就認為是王朝更迭,代指這個國家的依舊是「China」。大清簽署文件,署名都是「大清帝國大皇帝」。
直到國父中山先生推翻帝制,開始共和的時候。具有民族意義的「中國」出現了,就是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指的就是民族,但是廣義上的意思是中國人,中國人的人民共和國家,就是中華民國。
然後,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恢復帝制。改名「中華帝國」。
中山先生開始護國戰爭,保護勝利果實,護國戰爭勝利結束,繼續共和。
綜上,「中國」這個詞,誕生於西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誕生於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