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中國人用竹筷吃飯

為什麼中國人用竹筷吃飯

發布時間:2024-09-28 02:11:19

Ⅰ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至少在殷商晚期就已經有了象箸的記載。象箸就是用象牙製成的筷子。

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肉塊可以直接用手取來送入嘴中,大不了配把小刀即可。歐洲人到十五世紀發明了專用的叉子作為進食工具,從此改變了手抓熟食的進食習慣,也適應了吃糧的飲食方式。印度人吃的是稻米,蒸熟成米飯,也可以用手抓著吃,至今仍以手抓食物為榮。中國用筷子吃飯,顯得很特別。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由來已久。筷子到底出現於何年何月,已經無從考證。以本人愚見,筷子極有可能出現在中國原始農業之初的新石器時代,與中國的氣候特點息息相關。

至少在秦漢以前,中國北方民眾的主食是小米。小米是從穀子中碾出的米,在現今屬於粗糧,甚至雜糧。誰都知道,中國北方的氣候適合種植小麥,而小麥磨成的麵粉要比小米好吃,營養也好。為什麼中國北方在古代不把小麥作為主糧呢?

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頭一年秋季播種,第二年夏季收獲。四月底到五月初正值冬小麥揚花灌漿期,必須保證土壤水分的供應,否則就會減產,甚至絕收。春小麥當年春季播種,夏末秋初收獲,四、五月份則是春小麥的拔節期,同樣要求充足的水分供應,否則連種子都收不回來。中國氣候的特點是秋雨型氣候,北方尤其明顯。秋季的降雨蓄存在土壤中,經過一個少雨乾燥而多風的冬季和早春,土壤中的水分耗損,剩餘的水分只夠作物出苗,維持一個多月的生長之用,到春末夏初的四、五月份,頭一年蓄存在土壤中的降雨已經消耗殆盡,要求必須有幾場透雨才能保證莊稼的生長。所以,四月底到五月初的降雨對糧食產量至關重要,而中國的氣候恰恰在這個時候才開始進入雨季,全年的第一場透雨來得有早有晚,很不穩定,來得晚就造成春旱。在灌溉設施簡陋和農業生產技術低下的古代,在中國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種植小麥,產量必然很不穩定。四、五月份降雨充足的年景小麥產量不錯,可以保證全家的口糧;如果老天爺不給面子,春旱嚴重則小麥產量低,全家人就將生活無著。所以,盡管小麥很好吃,但在古代,中國北方民眾卻不敢把全家人的生計寄託在小麥種植上,不敢把小麥當做主糧。穀子生長期短,少則六七十天,多則百十來天就成熟,受災後重新播種仍可收獲,仍能保證一定產量。因此,穀子每年的產量比較穩定,長期被用作主糧,道理就在這里。「谷」也因此成為糧食的總稱之名,即「五穀」。

中國北方旱澇災害頻繁,不僅經常發生春旱,夏旱、秋旱同樣也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以至於中國人把「久旱逢甘雨」列為四大喜事之一;以至於把樂善好施、急人之難的善士比作「及時雨」;以至於把人生之需寫作「雨而」,「及時雨而已」。這樣旱澇災害頻繁的氣候特點,也使得中國北方長以谷類作物為主糧,並形成了餓死不吃種子的傳統。

上述這些還只是有了文字記載,農業生產技術已經相當發達的歷史時期的寫照。如果再向前、向遠古回溯,前推到原始農業時期,那時候農業生產技術極其簡陋,即使種植生長期短的谷類作物,在乾旱頻繁兼有洪澇災害的氣候條件下,糧食產量也低而不穩,難以確保全家人吃飽肚子。另一方面,從現有的考古證據來看,中國古代先民是由採集漁獵生活方式過渡到原始農業文明的,採集漁獵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儲備,在食物豐富的時候要為食物短缺時預作儲備,搞到食物不能一次吃完,要節省吃用。這樣的生存思想,導致中國先民進入原始農業文明之後,首先考慮的就是節約用糧,珍惜每一粒糧食,即使當年糧食豐收,也要來年糧食欠收預作準備,不會吃光用凈,這就是憂患意識。在這樣的意識作用下,中國人養成了對好東西「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的傳統,只有在新收獲到手之時,才會放開痛吃,吃掉存貨,騰空庫容,以便儲存新貨。至今中國人過節大吃特吃,正是這一潛意識的反映。

在原始農業初期,糧食是最可寶貴的東西,自然應該計劃吃用。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約用糧呢?我想那時的中國北方先民們,在春夏秋野生植物豐富的季節一定是經常採集野菜樹葉摻上適量糧食一起煮食,過著半菜半糧的生活,特別是年景不好時,尤其如此;只有冬季無野菜樹葉可采時才不得已純吃糧食。在今日某些地方的飢荒之年,「半年糠菜半年糧」也是常見的事情。野菜樹葉摻上糧食一起煮就是粥。

有專家考證說,「茶」字原來是粥的意思。在許多方言中,「茶」字至今仍保留著這一最初的意思。如西北的油茶,南方廣州的早茶。專家還認為,「茶」原本是混有菜葉樹葉的粥。後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糧食有了基本保障,人們不再把野菜樹葉作為主要食物,能夠吃上純糧食粥,「茶」這個概念也就從粥中逐漸分化成出來,成為茶水之「茶」。穀米顆粒小,加工去殼簡便,不需搗碎即可摻上野菜樹葉煮粥吃。

考古發現,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炊具是一種叫估鬲的陶器。鬲,圓口圓腹,三足。鬲足中空呈長乳狀。這樣的足既能穩定支撐鬲體,架在火堆上又能增大受火面積,是相當合理的設計。鬲足的空腔與鬲腹相連,最適於燒煮開水和粥之類半流質食物。這些說明,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是以粥為主食的。

新石器時代沒有金屬刀具,只有石刀,無法將野菜樹葉之類剁成碎沫,只能粗略剁幾下,就與小米一起投進鬲中煮粥。這樣的菜粥吃起來是很費事的。喝粥時,菜葉樹葉會堵在嘴邊,阻礙喝進粥中其餘部分,煮熟爛軟的菜葉樹葉糾纏在一起也不容易分開來一口一口地吃下。如果下手撈著吃,一則粥熱下不得手,二則會把手弄得淋淋漓漓,很不在衛生。特別是撈口菜葉樹葉的手由於淋淋漓漓,一時被佔住無法做其他事情,很不方便。可能是某個古人機緣巧合,試著用小棍之類挑撥熱粥中的菜葉樹葉而食,一舉解決了大難題,人們因而群起效仿。此後經過古人們長期試用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挑撥菜葉樹葉而食的木棍最終被固定為兩根,並總結出固定的使用手法,這就是筷子。當然這些都是針對中國北方而言的。中國北方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文明進程比較快,隨著人口融合和文化交流,筷子也隨之傳遍全中國,成為中國文化元素之一。

在全世界范圍內做一下橫向比較就可以得出結論:筷子只能出現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人都較早進入農業文明,其文明發祥地都分布於沙漠中的大河兩岸,沒有灌溉便沒有農業,有灌溉則糧食基本有保證,用不著吃菜粥用筷子。歐洲人主要由游牧生活走入文明,繼而選擇氣候適宜的地中海沿岸定居進入農業文明,糧食同樣有保障,否則仍會繼續其游牧生活,所以也無需吃菜粥用筷子。

筷子筷子,快捷實用,平凡而簡單,簡單得只是兩根小棍兒。世間再無如此簡單的工具,簡單得使人必須通過艱苦練習,練習得心靈手巧之後,它才成其為工具。筷子的歷史就是中國人「在困難面前不怨人尤天而反求諸己」的人生觀的形成史。筷子不是拿來就能用好的,但是當你看到別人能用好筷子時,說明你也一定能用好筷子。筷子告訴人們,別人能做到的你一定能做到,世間沒有過不去的河,別人能過,你就能過。所以,稱筷子是中國先民在艱難困苦中的偉大發明,一點兒也不為過。當今社會一次性筷子大行其道,美其名曰「衛生筷」,用過一次就扔掉,是不是也扔掉了更重要的東西呢?

怎麼使用筷子
中國人使用筷子用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古時又稱其為』箸』,
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
正確的使用方法講究得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
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
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
但這要絕對禁忌以下十二種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長兩短:
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
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
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
在人裝進去以後,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
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
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
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
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極為不能被人接受的,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
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這在北京人眼裡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
總在不停的指別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
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
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能夠允許的.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聲:
這種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
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的發出噝噝聲響.
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賤的做法.
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
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
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同樣不能夠允許.

4.擊盞敲盅:
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
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
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
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使行人注意並給與施捨.
這種做法被視為極其下賤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

5.執箸巡城:
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
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巡找,
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
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的扒拉,
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
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7.淚箸遺珠:
實際上這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
手裡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8.顛倒乾坤:
這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
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9.定海神針:
在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也是不行的,
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 員的一種羞辱.
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
無異於在歐洲當面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不行的.

10.當堂上香:
則往往是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
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
被會人視為大不敬,
因為北京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
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
無異是被視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
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決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
這是不對的,為北京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
是對同桌其它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
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
這也就無疑是在否定自己,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驚神:
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
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北京人認為,
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
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
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但這有破法,
一但筷子落地,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
在地上畫出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
不該驚動祖先,然後再將起筷子,嘴裡同時說自己

製作材料
許多家庭買來一把筷子,直到筷子越來越少,變得破舊不堪,才會想起再到超市去買一把新的回家。而超市貨櫃上的筷子又是五花八門,有純竹的、彩漆的、象牙的、銀質的;有一對的、一把的……該挑哪種好呢?

首先,塗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為塗料中的重金屬鉛以及有機溶劑苯等物質具有致癌性,而且,隨著使用中的磨損,筷子上的塗料一旦脫落,隨食物進入人體,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有些家庭喜歡給孩子使用顏色亮麗的彩漆筷子,孩子對鉛、苯等的承受力很低,一定要避免使用;其次,塑料筷子質感較脆,受熱後容易變形、熔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骨筷質感好,但容易變色,而且價格也比較昂貴;銀質、不銹鋼等金屬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導熱性強,進食過熱的食物時,容易燙傷嘴。

建議大家選用天然材質的筷子,竹筷是首選,它無毒無害,而且非常環保,還可以選擇本色的木筷。但是,由於材質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應注意經常消毒,保持清潔。

使用保養
首先,一家人盡量不要混用筷子。因為混用的話,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傳染。研究表明,將近一半人的體內存在有導致胃病的幽門螺旋桿菌,而這些細菌大多是通過家庭傳播的,筷子就是重要的傳播介質之一。因此,家裡的筷子最好做到專人專用。

其次,清洗筷子要徹底。許多中國家庭洗筷子都很「豪爽」,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龍頭下搓,之後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殊不知,這樣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細菌,並隨食物進入人體,危害人的健康。正確的洗法應該是:用洗潔精仔細搓洗筷子,瀝干水後,再放進筷子筒。而且,筷子筒應該選擇鏤空、底部不積水的,並做到經常清洗、消毒。

最後,筷子要勤更換。在不少家庭中,一雙筷子使用兩三年是常有的事。但筷子一旦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而且經常搓洗也容易使筷子變粗糙,出現許多細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殘留細菌。因此,筷子最好每半年就更換一次。

筷子的來歷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關於筷子的起源,中國東北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大禹為治好水患,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躭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鍋的肉很燙手,無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費時間,便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夾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臟,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大禹用樹枝、細竹撈食鍋中滾燙的食物」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筷子傳說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聽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性,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谷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三干余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那麼從何時起,我國才出現以箸取菜同時又吃飯?這一問題現在也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資料,只能從旁證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飯必須有較輕小的碗,可商周時的食器都比較笨重,難以用一隻手來捧持,另一隻手用來握箸。即使是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為主,具有蓋和高足,無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漢初年,才出現圓足的平底小圓碗。從洛陽、丹陽和屯溪出上的西漢墓葬碗、盤來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較輕而色澤皎潔。這種碗顯然可配合筷箸吃飯使用,再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來看,可以肯定那時進餐全以筷箸來一統天下了。
有民俗學者從考古角度來分析,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發現盤、匝禮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飯,所以飯前必以盤、匣洗手。隨著時代的進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飯後,洗手不再是吃飯必要的禮儀,故用盤匝陪葬也逐減少。盥洗盤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證箸在戰國晚期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已成為華夏民族食菜和飯的主要餐具。
我們再以事物發展規律來推論,當人們以左手取飯,右手握箸挾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會不會有人感到這樣進膳既麻煩又不方便?當飯前要洗手抓飯,飯後抓飯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時,會不會有人在厭煩之際,忽然發覺莢箸不但有挾菜的作用,同時也有扒飯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決不可能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禮制也是會有勇敢者突破的。當人們發現以手抓食的種種弊端,而又發現箸的優點和多功能,於是將墨守成規的進餐舊俗加以改革,這完全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規律。從手抓飯到改以箸挾菜吃飯,必遇到禮制保守派的阻撓甚至攻擊:另外,改箸來代替抓飯,還有習慣問題,所以這一改革,進度是十分緩慢的,決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優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祖先漸漸發現箸不但能夾,還能撥、挑、扒、撮、剝、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湯外的一統天下的角色。隨著歷史的發展,烹調技藝的不斷豐富,因為筷箸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涼拌菜、面條、山西撥魚、涮羊肉、拔絲蘋果等適於筷箸的佳餚也應運而生。以手抓飯改為用箸而食,可以說是中華飲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Ⅱ 中國人用的筷子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人類進食採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廣泛的有3種: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東亞大陸。中國人是用筷子群體的主體,也是筷子的創制者。



然而,東亞地區之外的外國人見到筷子的第一感覺多半是新奇並且驚訝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時來到中國,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錄了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的習俗:「他們吃東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長約一個半手掌,他們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內,而不必藉助於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時已切成小塊,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夾開的。」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飯已經不再是中國人或者東亞人的專利,美國每年都會從中國進口數千萬雙竹筷子,法國甚至還設立了「金筷獎」來表彰中餐及亞洲風味餐廳的出色經營者。如今,有3000年歷史之久的筷子傳遞著東方特有的飲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發揮著它的作用。

Ⅲ 探索筷子的發展歷史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當我們的祖先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筷子便與文明一起誕生了。據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資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種。

有商朝時的銅筷,春秋時的鐵筷、玉制犀頭筷等。到唐朝,筷子還曾被用來象徵人的剛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賜過宰相宋璟一雙金箸,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這也就是「賜箸表直」的典故。其實最為普遍的還是竹製筷子和木製筷子,還有現代的塑料筷子。它們既不像金屬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屬筷子名貴,做工簡便,易於就地取材。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

相傳,有一種叫做「箸竹」的竹子,產生於廣西平樂府一帶,「其小如箸,堅結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見國人對筷子還有一定的講究。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總統慣於使用刀叉,而總理卻安排了筷子,這確令人納悶。其實這正是我們總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據筷子的寓意來招待客人,寓意兩國和平相處,不動干戈。難怪一位加拿大記者連忙把這雙筷子收起珍藏。

那麼筷子是誰發明的呢?

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關於筷子的起源,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大禹為治好水患,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躭誤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鍋的肉很燙手,無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費時間,便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夾出來吃。久而久之,大禹練成了用樹枝夾取食物的本領,他的部下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也不會把雙手弄臟,於是紛紛仿效,這樣就產生了用筷子吃飯的習俗。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

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不管誰發明的,都是中國人,應該把筷子排在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Ⅳ 為什麼中國人習慣使用筷子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與中國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有關。與其它國家的飲食文化相比,中國菜呈現出一種徹底的熟食性,除水果之外,菜餚都一定要煮開、燒熟,幾乎沒有像西餐的蔬菜沙拉,或日本料理的生魚片那樣生吃的食物。不僅如此,中國人飲水也慣於煮開,尤其是泡茶,而極少直接飲用生水。不僅如此,漢語里將「茹毛飲血」、「生吞活剝」都視為野蠻不文的行為,在儒家經典的《禮記》、《大戴禮記》中,均將「不火食」、「不粒食」視為四方夷狄之俗。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更進步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生的食物帶進腸道的微生物要多得多,更易致病;在現代消毒法問世前,僅喝開水就讓中國人活得更健康。

烹飪與進食畢竟是兩件事。筷子在進食之初可能是為了夾菜,所謂「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那麼可以想見,一般沒什麼菜餚的庶民,吃東西也用不到筷子——事實上,先秦時平民的主食是粟稷,煮熟後成糊狀的羹,這是極不便於用筷子來吃的,故《禮記》中說「飯黍毋以箸」。換言之,要用手或「匕」,從它的俗稱「調羹」中,我們也可看出它最初也是一種烹飪用具,用以將羹湯攪拌均勻。在一些不慣用蒸煮法的民族中,筷子和調羹甚至並不加以區別,兼指筷子和匙勺,同一個詞,在拉薩話中指「羹匙」,在更接近漢區的夏河話中卻指「筷子」。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人用竹筷吃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寬面是什麼東西 瀏覽:533
中國的義大利皮鞋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520
印尼1000元長什麼樣 瀏覽:526
印度人為什麼叫khan可汗 瀏覽:404
在中國哪個地方有百香果 瀏覽:313
義大利哪裡買maxmar便宜 瀏覽:667
印尼洗衣機怎麼用 瀏覽:791
印尼什麼火山沉入海底大噴發 瀏覽:452
義大利櫥櫃品牌都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961
中國神華最高價是多少 瀏覽:858
東京距中國哪個城市最近 瀏覽:749
印度動物泛濫怎麼治 瀏覽:968
越南大青吃什麼 瀏覽:300
馬雲給了英國夫婦多少錢 瀏覽:850
為什麼中國人用竹筷吃飯 瀏覽:572
印度美女怎麼洗頭發 瀏覽:561
紅龍號半跟印尼怎麼分別 瀏覽:480
怎麼跟義大利人說話 瀏覽:76
義大利什麼專業不能做海帶 瀏覽:896
印度男人怎麼長壽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