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學是講什麼的
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文明開發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更為無數的外國學人所稱道。
在戲劇方面,遠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了70部雜劇。那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那輕松、明快、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那頌揚正義、鞭撻邪惡的公案戲《魯齋郎》,那翻卷著時代風雲的歷史劇《單刀會》等風格多樣、色彩紛呈的劇作,不僅展示了我國戲劇的豐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還把唐詩和宋詞的優點熔為一爐,把詩詞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誦擴展到配樂吟唱,將詩和歌密切地結合起來。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使語言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至。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樣而又嚴整有序,而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還把這一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在小說方面,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志市民文藝樣式」的「宋話本」。元末明初又有兩部長篇小說的偉大傑作問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內容博大、氣勢恢宏、人物過百的長篇巨著,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其更先進、更合理、更美好的嶄新姿態,前進在今日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雲初記》、《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岩》、《東方》、《李自成》、《黃河東流去》、《第二個太陽》、《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小說;《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話劇;郭沫若、艾青、賀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詩人的詩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跨進世界文學的殿堂,為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編織出更為璀璨奪目的花環。
綜觀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全貌,可以看出它的發展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椆��?/FONT>479)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魏文帝曹丕,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當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白居易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有關文學功能的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明確、更為群眾歡迎的響亮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解放區的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的文學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二、我國文學歷來是勇於進取,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創新或推陳出新的開放型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是由四言詩而五言詩、七言詩,由古體詩而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漢賦、駢文而「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到了現代,散文的種類和形式,真可謂千姿百態、色彩紛呈。在體裁上,由唐詩、宋詞、元曲而明清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總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表明,我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
需要指出一點,中華民族是一個理性化程度較高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某一新的藝術形式和體裁出現後,並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體裁自由競爭。比如,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里占據主要地位後,但五言詩和四言詩並沒有就此消亡,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再比如,今天我們提倡新詩,但舊體詩創作依然很興旺,詩與詞的比翼雙飛、共存共榮也很令人深思。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里佔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它們也是齊頭並進的兄弟或姊妹。
三、我國文學是在向世界進步文學不斷學習、科學借鑒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豐富起來,從而與世界文學健康、奮進的潮流相溝通、相匯合的文學。中華民族,這塊偉大的土壤,是很肥沃的,對於外來文化,向來是熱烈多情的。且不說從南北朝起我國就開始翻譯佛經的盛事,也不說唐代高僧玄奘親赴天竺取經,翻譯佛教建立的豐功偉業,只說清光緒舉人、京師大學堂的林紓先生一個人翻譯一百七十餘種歐美等國小說的非凡之舉,就足可以看出近代的中國學人對外國文學的重視程度。新中國成立後,蘇聯與東歐各國的古今文學名著,幾乎全都譯成了中文。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著作在我國的翻譯出版,掀起了史無前例的熱潮。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作家、藝術家,在向世界進步文學學習時,顯示出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外國的新的藝術形式,如新文學中的小說(以魯迅的短篇小說和茅盾的長篇小說為代表)、新詩(以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的詩歌作品為代表)、話劇(以曹禺的話劇為代表)等的創建,走的就是這條直接引進外國新的藝術形式的道路。二是借鑒外國的藝術形式,對某些民族傳統形式進行改造,即舊形式的現代化。如趙樹理的新評書體小說,劉紹棠的新傳奇小說,李季的民歌敘事詩,走的就是這條道路。三是從中西形式中都吸取些成分,嫁接出一種獨特的新形式。也可以說是土洋結合的新產品。如歌劇《白毛女》,就是西洋歌劇、話劇、傳統戲曲、民間秧歌幾種成分的溶合體,穎異別致,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新時期崛起於舞台和電視屏幕的喜劇小品,就是獨幕話劇、相聲和影視藝術某些特殊的表現手段雜交而成的新的藝術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多種文學流派自由發展,平等競爭,貫穿我國文學發展的始終。這也是我國文學的一個好傳統。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思想和文化界就曾出現過多種學術流派爭鳴的繁榮局面,出現過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著名學派,誕生了《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這樣一些代表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著作。後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文學中又出現過婉約派、豪放派、江西派、茶陵派、公安派、駢儷派、本色派、吳江派、臨川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詞派、鴛鴦蝴蝶派等多種文學流派。在現代小說發展中,還出現過新感覺派小說、鄉土派小說、社會剖析派小說、京派小說、七月派小說等多種流派小說。在現代詩歌發展中,出現過七月派詩歌和「九葉」詩人。新中國成立後,還誕生了山葯蛋文學流派和荷花澱文學流派。眾多文學流派競相媲美,是文學創作本身的藝術規律決定的,是文學事業繁榮和生命力的標志。尊重這個規律,毛澤東主席於1957年2月,在其重要著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鄭重地提出了在文學藝術領域里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人們常說的「雙百」方針)。毛主席是這樣闡述這一方針的重要意義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於藝術和科學的發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採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毛主席提出和倡導的「雙百」方針,是對我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科學總結,是繁榮、發展藝術和科學事業唯一正確的方針,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創舉。新時期以來,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文學界出現了藝術流派林立,創作空前豐收的喜人形勢。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小說創作流派有:以劉紹棠為代表的鄉土文學派;以鄧友梅為代表的市井畫卷派等眾多的藝術流派。眾多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空前活躍,是我國廣大作家藝術家潛能得到發揮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發展與繁榮的巨大推動力。
五、在我國文學發展中,民間文學總是與正宗文學並駕齊驅,成為推動正宗文學發展與繁榮的強大潮流。《詩經》中的「風」,基本上是民間文學,「頌」基本上是正宗文學,「雅」既有民間的,又有正宗的。可以說,《詩經》是正宗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珠聯璧合。詞與曲一開始也是民間文學,到後來發展成正宗文學。宋人「話本」起初也是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到了明清,演變成小說,成為文學的主導形式,誕生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長篇名著。我國文學中,正宗文學與民間文學這種互相推動和緊密聯系,到了社會主義時代,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和發展,成功的事例數不勝數。國家每年組織作家、藝術家到全國各地進行采風活動,目的之一就是有意識地引導作家、藝術家密切與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的聯系。
㈡ 中國文學常識是什麼
中國文學常識有:
1、《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
2、民間四大傳說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3、南宋詩壇四大家是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尤袤。
4、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淘、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5、書法九勢是落筆、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㈢ 中國文學的本原是什麼
民間文學
㈣ 什麼是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包含哪些
中國文學
中華民族的文學, 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㈤ 什麼是中國文學藝術
《中國文學藝術》雜志是由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學專業委員會主管,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主辦,北京中經誠信文化傳播中心協辦的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性文學藝術類華文國際期刊。《中國文學藝術》雜志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方針政策,努力實現和構建中國的和諧文藝新局面,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出發,貫徹落實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的有關精神,嚴格按照國家新聞文學采編相關條例,進行稿件組織編寫。為廣大熱衷於文學藝術之路的有識之士打造質優、精美的精神食糧,為我國的文學藝術發展,邁向國際化貢獻力量。作為以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向海內外介紹中國的大型國際標准刊物,《中國文學藝術》繼承傳統,銳意創新,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把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和各個藝術形式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不斷注意推出新秀,推介新作。這也是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的編輯出版宗旨所在。
㈥ 中國文學有哪些
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小說.散文.故事.劇本.雜文.寓言.報告文學.文學評論.----
㈦ 中國文學代表作是什麼
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 文壇的主導地位,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 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 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元代的文學 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 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它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了。
三、近古期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隨 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適應市民這一新的熱愛群體的需要,文學作品的內容、 題材、趣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同時,在表現正統思想的士大夫文學之外, 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金瓶梅》的出現就是這種 種現象的綜合反映。二、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對理學禁慾主義進行了強烈的沖擊,從而為禁錮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戶。湯顯祖 的《牡丹亭》所寫的那種「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愛情,便是一種新的呼聲。 晚明詩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視個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調的傾向, 也透露出一種新的氣息。三、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 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特 別是對那些漢族士人的震動極其強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沿襲 著明代中葉以來的趨勢,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學集團和派 別的大量涌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論爭,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在詩文方面有公安 派、竟陵派、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桐城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在詞的方面 有陽羨詞派、浙西詞派、常州詞派的主張和創作實踐,甚至在戲曲方面也有以「 臨川派」和「吳江派」為主的兩大群體的論爭。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盪中,涌現 出一些傑出的作家,清詩、清詞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值得特別注意的還是戲曲、 小說方面的收獲。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共同達到傳奇的頂峰。近古期的第一段是白話長篇小說的豐收期,吳承恩的《西 游記》、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 是這個階段的巔峰之作。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隨著外國翻譯作品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更新 了。報刊這種新的媒體出現了,一批新的報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們以報刊 傳播其作品,寫作方法也因適應報刊這種形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在古文領域內 出現了通俗化的報刊文體,在詩歌領域里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這樣的口號。
近古期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我們仍然劃定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這是因為「五四」作為一次新文化運動,不僅在社會史上開 啟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在文學史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五四」運動之前雖 然出現了一些帶有新思想與新風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屬於古典文學的范疇。「五 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質的變化。我們既注意19世紀末以來文 壇發生的漸變,更注重「五四」這個大的開闔。「五四」闔上了中國數千年古典 文學的門,同時打開了文學的一片嶄新天地。
最後要說明的是,三古七段說雖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我們仍然認為,朝代 分期在目前的文學史教學和研究中符合長期以來的習慣,更便於操作。而且,朝 代的更換有時也確實給文學帶來了興衰變化,漢之盛在賦,唐之盛在詩,宋之盛 在詞,元之盛在曲,上文已經涉及。再以唐、宋兩代詩文的創作而論,隨著本朝 之內時間的推移,都有一個從漸盛到極盛再到漸衰的發展過程。其中似乎存在著 與朝代興衰有關的某種原因,值得我們注意。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 代的理由。三古七段是我們處理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的一種新的視角,我們仍然 願意保留朝代分期(如本書四卷、九編的劃分),作為另一種視角,並將二者結 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這就是說,我們主張用雙視角來處理中國文學 史的分期問題。因此,三古七段說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雙視角。
㈧ 中國文學包括什麼
我想這些應該最能夠表達了
[編輯本段]世界名著選錄
中國
=======
000..《聖經》指的是正統
儒家十三經
,即《周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001.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孔子整理(《春秋左氏傳》左丘明)
002.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003.先秦百家《道德經》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鬼穀子》《孫子兵法》《韓非子》
004.《山海經》
005.《楚辭》屈原
006.《呂氏春秋》呂不韋
007.《戰國策》劉向
008.《淮南子》劉安
009.《史記》司馬遷
010.《漢書》班固
012.《後漢書》范曄
013.《三國志》陳壽
014.《世說新語》
劉義慶
015.《九章算術》
016.《文心雕龍》劉勰
017.《資治通鑒》司馬光
018.《西廂記》
王實甫
019.
《竇娥冤》
關漢卿
020.《三國演義》
羅貫中
021.《水滸傳》
施耐庵
羅貫中
022.《西遊記》
吳承恩
023.《紅樓夢》
曹雪芹
高鶚
024.《金瓶梅》
蘭陵笑笑生
025.《隋唐演義》
褚人獲
026.
《牡丹亭》湯顯祖
027.《三言二拍》
(《三言》馮夢龍《二拍》凌濛初)
028.
《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著
蔡元放改編
029.《聊齋志異》蒲松齡
030.《儒林外史》
吳敬梓
031.《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032.《封神演義》許仲琳
033.《徐霞客游記》徐霞客
034.《天工開物》宋應星
035.《本草綱目》李時珍
036.
《阿Q正傳》
魯迅
037.《駱駝祥子》
老舍
038.《家》《春》《秋》巴金
039.《子夜》茅盾
040.《圍城》錢鍾書
㈨ 什麼是好的中國文學
個人認為現在流傳的文學基本都是好的,因為不好的文學 還沒萌芽就會被社會所謂的道德規范和高層扼殺了 根本不能流傳,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看你怎麼對待 好壞並沒有一定的劃分標准,就好像好人跟壞人一樣,像中國四大名著這些就是好的文學 這是毫無疑問的,
㈩ 什麼是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是使用中國語言文字創造的文學作品。
中國文學的概念,要從歷史、邏輯、形態和語質幾個方面確定。
從歷史層面說,中國文學是文、史、哲統一於以情志表達為主的審美話語系統。情志表達是中國文學的歷史特性,它體現於作品,將敘事元素給予主體化處理,展示高度的個體化人格和歷史人格,涵溶諸文學要素,使中國文學具有不同於西方文學的獨特表徵。
從邏輯層面講,中國文學是觀感、悟想、情意與幻思的統一。中國文學具有鮮活的感覺並因悟想而異常生動飽滿,其情意與幻思彌漫於各種體式和元素。中國文學的美學意蘊和思想價值透過主體化意象思維得到淋漓充沛的表達。
從形態層面講,中國文學是隨筆、專文和混體並存。隨筆指小品風格的作品,凡詩、散文皆有大量此類形態。專文特指文學體式明確的形態,它們構成中國文學主體形態,標志著中國文學的品格與魅力。混體指延伸到非文學性文體的形態。混體在中國文學中,彷彿環繞在邊緣卻不斷激發整個文學機體以審美更新力的形態,其形式、體征雖不及前兩種明確,卻意涵豐滿,鑄人至力。
從語質層面講,中國文學以特有的音、形、象、義落實於獨特的文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