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階級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1、洋務運動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在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主要是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的現代化科技來強大自己。
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之後又因財政虧損打出了「求富」的旗號。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亂猛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並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3、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舉陪雹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正帆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4、辛亥革命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5、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⑵ 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進行了哪些探索
1、太平天國起義——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
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2、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3、戊戌變法——倡導學習西方文化,促進資產階級改良。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4、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社會,影響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5、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基礎。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⑶ 中國近代的改革有哪些
重大的改革有:
1、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蘭州機器總局、天津機器總局等(記得不清楚),後1884年中法戰爭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但翻譯了很多科學知識,引進了許多當時的先進技術,還涌現出一批科學家和工程人員,為推動社會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2、1895年開始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主要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要想學習日本,實行「虛君共和」即君主立憲的政體。主要改革措施有:廢科舉、興科學,設京師大學堂等。起初慈禧太後默許,後袁世凱告密,說維新黨欲發動兵變,讓慈禧還政給光緒,慈禧大怒,遂鎮壓,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康梁遠遁,光緒被幽禁於瀛台,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
3、「立憲鬧劇」。戊戌變法雖然被慈禧鎮壓,但仍然沒有全盤否定,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保留了下來。1900年庚子之亂後,清政府內部終於開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廢除科舉,後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憲政,「預備立憲」,但其組建的「皇族內閣」,讓國人認清了滿清政府「預備立憲」本質上仍然是維護滿洲貴族的統治,於孫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去甚遠。滿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槍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