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釋一下中國與各國的不同的夥伴關系是什麼意思
中國與外國發展的戰略關系是分不同層級的,中俄、中歐(包括英、法、意、德等國)是最高級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巴(巴基斯坦)、中韓亦是「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但不太「全面」;與印度是「戰略夥伴關系」,只是沒有「合作」;而與非洲及拉美國家是稍遜些的「全面合作夥伴關系」,合作夥伴,卻無「戰略」;而與日本,則是「戰略互惠關系」,既不算「夥伴」,也沒有「合作」;而與美國,則是只是「建設性合作關系」,既無「戰略」,更不是「夥伴」。
按中文辭典,所謂戰略就是「對戰爭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是依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地理等因素確定的……或泛指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謀劃」。因此,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應是雙方共同對敵的一種結盟關系。
Ⅱ 中國和各國的關系,全面戰略合作夥伴是最高
不是最高層次的。
應該是兩個維度,一個是重要型維度,一個是親密性維護。
既重要又親密的國際關系,是全天候戰略夥伴關系,主要是中國與巴基斯坦。
接下來是中俄關系,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中德關系,是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
Ⅲ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越詳細越好。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概論
中國有2萬多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14個國家接壤,還有近 2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6個國家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此外,還有幾個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世界上像中國這樣的有著如此多鄰國的國家實屬少見。
歷史
中國與鄰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建立了悠久而密切的聯系。只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對亞洲國家實行殖民統治,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許多歷史的聯系被削弱或者扭曲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與鄰國發展新的關系,但是,由於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形勢,中國與鄰國的關系經歷了許多反復和曲折。
分論
1. 與日美韓的關系
中國由於歷史原因與日本之間積怨較深,又加之領土爭端所引起的對抗行為,將日本轉化為夥伴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求一個緩和並從中取得我們的利益。而美國又和社會主義中國之間存在之根本性對立,還有在朝鮮與越南的正面交鋒,美國自然不會與中國完全和解,我們也只能盡量避免與美國的爭端,謀求美國不介入中國事務。韓國同中國有著相同的被侵略的歷史,相似的國家分裂狀況,但韓國因為歷史原因親近美國,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與中國合作空間不大,但可以和韓國在其他方面進行合作,加強中國影響力。
2. 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俄的關系就目前來看是很緊密的,但國與國的交往都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現在中俄都需要對方所以關系密切,這種關系並不是永遠牢固不可破滅的。
中國需要俄羅斯的市場和原材料,俄羅斯本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而且本國並不重視基本生活物質的生產,所以中國廉價的商品很容易打入俄羅斯市場;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軍火和技術,雖然俄羅斯軍工實力沒有以前那麼強了,但不可否認,在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軍事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俄羅斯的軍火和技術是最好的選擇;中國和俄羅斯在政治上是好夥伴,因為這樣可以很好的抵禦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正營的壓制,使各自在國際舞台上都有更高的話語權。這樣看來,在這三點上,俄羅斯也需要中國。
俄羅斯和中國目前關系都比較友好,雖然領土爭端也已經解決,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視對方為假想敵,我國部署的精銳部隊都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俄羅斯也時時刻刻擔心中國向俄羅斯提出歸還以前侵佔領土的要求,在遠東地區部署精銳部隊。當然,隨著中國和俄羅斯交往的增多,兩國經濟上的矛盾也越來越多,但就兩國整體的關系來說,並不會影響中俄兩國傳統的友誼。
3. 今年是我國的俄語年,去年好像是俄羅斯的漢語年,可見中俄兩國交流的重要性。相信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中俄關系會走得更加緊密,更加有利於兩國人民。
俄羅斯和美國有著歷史上的糾紛,近年來在經濟和軍事上存在著較大問題,中國在其軍售中也得到了較大好處,但俄羅斯近年來也宣傳中國威脅論,轉而扶植印度,緩和俄美關系,對中國漸漸疏遠,是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與俄羅斯的關系仍舊是戰略夥伴,應當加強合作,以換取俄羅斯的軍事科技裝備。
4. 與印度的關系
印度與中國有著領土糾紛,曾經發生過戰爭,進來關系也沒有改善的跡象,印度的軍事力量近來不斷增強,美俄和歐洲都願向印度出售武器來遏制中國,而印度在1962年慘敗後也將中國視為第一大敵人在諸多方面與中國對抗。在目前來說,我們比印度有優勢,但中國的武器外購受阻,印度卻春風得意,這很有可能改變兩國實力對比。
5. 與東盟和中亞的關系
東南亞在經濟上倚重中國,但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頗有爭端,雖然各方面都比不上中國,但仍不可輕視。南海問題可以擱置待議,重要的是不能將其視為敵人。而中亞國家多為上合組織成員,與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多有合作,友好關系應當繼續發展與深入。
6. 與歐盟各國關系
歐洲曾在歷史上侵略過中國,後來跟著美國反對過新中國,也有較多積怨。但歐洲近年來在逐步擺脫美國,就和中國有了共同利益,法國等國甚至開始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這是一個新信號,說明歐洲在將來很有可能和中國站在一起,是中國相隔較遠的夥伴。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需要。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於穩定、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 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隨著近年來日本大國意識的膨脹,右翼政治勢力愈加活躍,日方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大開倒車,不僅一再刺激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於中國人民,致使中日關系出現當前復雜局面,這樣的結果不利於日本,也不利於中國。 日本在戰後未能徹底清算軍國主義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沒有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全面的歷史教育。隨著近年來日本社會思潮的右傾化,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消極傾向更趨突出。最近再次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的實質就在於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不能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日本政府的這種倒行逆施只能破壞包括中日關系在內的它與亞洲鄰國的關系,有損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在中日兩國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現實聯系,又有歷史的恩怨,兩國關系中的曲折變遷對各自國運興衰都產生過重要影響,也都證明了中日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我認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但我們也不應只看到日本的這一方面,雖然在我心中一樣地瞧不起或者憤恨這個死不認錯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無是處。日本人能夠從其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帶來的災害中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貴之處,或者何等地自負,但從來沒有放棄向先進的科技、先進的文化學習,而且日本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團結注重集體榮譽感。。我們一樣,日本也一樣。日本的科學技術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現代化管理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現在日本與我們的貿易已相當大,我們的文字及禮儀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樣借鑒和吸收嗎?我們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國進步,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的經濟實力比我們現在要強,承認這些也沒什麼可恥,因為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超過日本,總有一天會讓日本人感到慚愧---為他們曾經所做的一切而慚愧。我們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給我們近似侮辱的舉動,但我們知道發憤圖強,一個能夠面對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個能夠面向未來不斷進取的民族會有更多理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美: 兩國關系的復雜之處主要在於兩國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分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富裕、強大、統一的中國,以造福於本國及世界人民,同時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將自由與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時保持國家安全。因此,中國大陸目前的政治系統、意識形態直接與美國的設想和利益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
我國的世界地位: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盡管目前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我國潛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個正在和平發展的大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性的大國。
我國是世界商品的銷售市場,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的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中國已成為維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世界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國是主張多級世界的,希望成為世界的一級。現實的情況是:美國一國獨大,處於第一級,中國,俄羅斯,歐盟,小日本等成為第二級。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並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與5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國際角色,和半個世紀前不可同日而語。
五十多年前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陣營一員,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聯合國,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啟動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使得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兩年前,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過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產業的壯大推動了貿易的擴張。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專家拉迪預言,「2004年,中國將成為在美國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貿易經
客觀的說並不高 。不僅因為經濟還很落後,更與我國「韜光養晦」的國策有關 ----我國在任何國際問題上都沒有自己的態度,甚至是示弱。我國現在的國際政治地位甚至不如冷戰時期。那時,我國是美蘇競相拉攏的對象,形成了中美蘇戰略大三角,我國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當然,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已躍居世界第四。(排在美日德之後)綜合國力則是世界第六(美英俄德法中日加韓印)我個人認為,中國只有在解決了台灣問題後,才會有國際地位的巨大提升。縱觀歷史,強國的崛起,無不以戰爭為標志。當年就是在朝鮮戰爭後,西方才會對中國刮目相看。
祖國的明天,還需要我們的努力!
朝鮮衛星: 朝鮮發射衛星看來越來越像是真的,中國對其的影響,©
朝鮮發射衛星,引來周邊國家和地區高度關切和嚴重抗議及加重防範。日美韓包括台灣都大陣仗部署偵測攔截系統。特別是日本,更是被國內民眾和專家指稱小題大做、防衛過當。從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反應和警惕的情況看。這些國家擔心的顯然不是朝鮮的衛星發射能力,而是更遠的彈道導彈和核武投射進攻能力。朝鮮似乎展示自己發射衛星和平利用太空的意願,還沒有讓人意識到其已經具有更遠打擊能力,來得更強烈。關於朝鮮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軍事技術層面分析的文章已經很多,這里不再展開論述。
朝鮮發射衛星但並不保證能夠發射成功。在政治、技術和軍事等因素下,會出現一下變數:其一,發射前一刻,中俄突然施壓,朝鮮找個理由突然停止發射(據說燃料已經准備加註,突然停止發射也許會有技術問題)。其二,發射遭致真正的技術問題,沒有升空,或者升空不久即爆炸失敗。其三,美日韓,在朝鮮衛星發射升空即進行成功攔截。朝鮮盡管發射成功衛星,卻無法驗證是否真正成功。盡管美日韓更多地聲稱只攔截衛星脫落的碎片。朝鮮的衛星發射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才有威力,如果真的發射,對朝鮮的戰略籌碼未必真的有利。特別是如果發射不成功,更是對內追求用衛星發射而進一步凝聚人心穩固金正恩地位的效果不但降低甚或會有反效果,對外則更招致國際社會對其一意孤行的抵制。
同樣,美日韓對朝鮮發射衛星的攔截,也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其一,最想和最佳的初始階段的攔截沒有成功。其二,射出很多愛國者導彈卻只攔截了一部分,而沒有達到所謂的攔截成功率的80%以上。其三,攔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等。這些結果,都不見得對其展示具有攔截彈道導彈能力表現得更有利。因為,如果用大陣仗、花大成本,攔截的結果還不如人意,如何指望這些攔截系統能夠攔截比朝鮮導彈先進幾個層級的中國的導彈?這會讓美日韓對導彈攔截系統更沒有信心。退一步講,即便按照美日韓最佳的設想成功攔截到了導彈,但也並不表示,能夠同時攔截更多更先進的其他國家的導彈。如果有人以此認為可以更多依賴這些所謂的導彈攔截系統,無視其他國家的彈道導彈打擊能力,會讓美日韓更傲慢,也會更危險。
朝鮮衛星發射直接後果和美日韓攔截的效果推測大致如上。但由此造成的戰略波動遠大於此。據坊間多種分析,朝鮮發射衛星的動機,不外乎一下幾種主要的觀點:朝鮮要用試射衛星,展示自己遠程打擊和核武器投送能力,是要拋開中國直接向日美進行勒索;其二,是自覺和取得中俄默許下,鬧出更大動靜,以緩解西亞,敘利亞和伊朗的戰爭壓力。其三,朝鮮金正恩政權需要更大劑量的強心劑來穩固政權,和獲得超越中俄更大的戰略籌碼。其四,朝鮮也確實要和平利用衛星,美日韓反應過度等。
朝鮮肯定是要用試射衛星進一步展示自己有相同導彈投射能力的。其他方面的上述戰略意涵應當也是混合存在著的。但據此能否達到目的則是另外一回事。甚或導致更糟都說不定。如上面所說,朝鮮談判的籌碼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才會具有威脅。等到真正落下,則相當於攤牌和要被檢驗實際的傷害和後果。其結果很可能是實際的威脅很小,但遭致的反擊力卻很大。同樣,朝鮮衛星的如期發射,中國會很沒面子。除非中國公開支持朝鮮的這種發射。如果僅僅是默許,裝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則不符合大國的風范。假惺惺地勸說其不要發射的動作根本就不必作出。所以,面子在傷害最大的是中國。
實質上,朝鮮發展遠距離進攻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武器,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特別是做出姿態要造這種武器,和已經造出和擁有這種武器是兩碼事。朝鮮一旦被外界真正認為有直接可以進攻美國和日本本土能力的時候,他們恐怕不會一直被勒索,而是時刻琢磨著要一勞永逸解決這種威脅。這種反擊力道會讓中國遭受更大的壓力。
朝鮮發射衛星至少是試圖發射衛星的動作,導致了美日韓包括台灣對其愛國者導彈編織的導彈防禦體系,來了一個全面的合作演練和加強。也導致這些國家和地區,對導彈防禦武器的研發購買和部署更加用心用力。這幾乎等於開啟了東北亞新的一輪的軍事、軍備競賽。這種競賽,對經濟舉步維艱的朝鮮來說並不見得佔有優勢。而這種關注的方向和重點的轉移,會自然殃及中國。
面對後續的發展,中國要更加篤定自己的立場,對美日韓的強硬,報以針鋒相對的立場。但朝鮮發射衛星如果真的不在自己的戰略考量之內,則需要在朝鮮具有更多、更大直接和美日談判的籌碼之前,有足夠的應對和遏制策略。另外,遠程導彈和大規模殺傷武器,並非只能殺傷美日韓的民眾,如果發生失控,轉向或者發生擴散,中國民眾也是可能受害的對象。
朝鮮此次發射衛星的目的有三點:一是作為「禮炮」向朝鮮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誕辰100周年及四月召開的黨代會和人代會獻禮。二是向外界展示其科技成就和國防能力,以煥發國內的鬥志和增強凝聚力。三是進一步掌握發射技術,以在與美對話和其他的對話中增加「底氣」,取得更多的主動權。據國際社會許多專家認為,朝鮮發射衛星所需要的技術幾乎與發射遠端導彈的技術差不多。因此,如果此次朝鮮能夠成功發射,這也意味著朝鮮同時具備了可以發射遠端導彈的能力。這將給美國帶來新的挑戰。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我國已經截止到目前我國CPI已連續兩個月低於4% ,分別為10月4.0% ,11月2.4% ,而PPI為10月3.2% ,11月2% ,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只有4.9%,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從超過1.9萬億美元減少到1.89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Ⅳ 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稱為什麼
國際間的合作,一般稱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南南合作,即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由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因而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被稱為「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圍繞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南北雙方的經濟合作等問題所進行的談判和斗爭。因發展中國家多在南半球,習稱「南方」,發達國家多在北半球,習稱「北方」,故名。
Ⅳ 中國如何與其他國家合作共發展的
中國內部各個省市地區之間的任何交易壁壘都必須要打破,而且要進一步建設內部各個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的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航道水路港口碼頭機場等等等, 破除一切妨礙內部市場交易的壁壘和隱形阻隔,十三億人的統一大市場是世界上最讓人羨慕的優勢,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考慮如何與其它國家開展貿易,中國最重要的是進一步釋放十三億人的巨大創造力,進一步改革內部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整合內部各種資源,進一步做好government的自我改革以適應新時期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提升十三億人960萬平方公里內的協作生產效率,中國的掌權者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些,更要約束自己的私慾,天下為公乃正道
【內容提要】 進入 21 世紀以來,中國與亞非拉發展中地區先後建立起多個整體合作機制,構成了中國與發展中地區整體外交的總框架。中國與發展中地區的整體外交具有以中國為主導、側重地區整體性、強調「發展中國家」屬性和機制化等特徵,不僅是南南合作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豐富,更是中國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各大合作機制有的已進入成熟收獲期,有的則開始快速發展,它們都凸顯了互利性、提升了戰略性、強化了機制性和規劃性。同時,中國在對發展中地區的整體合作進行布局和規劃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各發展中地區具有各自的地區特點和各有側重的發展需求,但當前運作模式趨同的整體合作機制難以體現差異性;中國與各發展......
Ⅵ 中國與外國的外交關系
中國按照外交關系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系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系。
其中,夥伴關系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
「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夥伴關系」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以中國建有夥伴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系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增加互信與雙贏,建設真正的夥伴關系。
雖然交關系的等級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系親疏的一個標准,但它也並不能准確地顯示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
與中國有血盟關系的國家:
暫無(中韓建交前,朝鮮為中國唯一有血盟關系的國家,但由於中韓建交,中朝外交等級降低為傳統友好合作關系)
與中國有傳統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
緬甸、寮國、柬埔寨、朝鮮
與中國有「夥伴關系」的國家:
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歐盟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義大利、西班牙、非盟、葡萄牙
全面夥伴關系:
英國、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埃及、印度
戰略夥伴關系:
哈薩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東盟、墨西哥、歐盟、南非、奈及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系:
衣索比亞
合作夥伴關系:
烏茲別克、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系: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與中國有睦鄰友好關系的國家: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汶萊、
與中國有合作關系的國家
戰略性合作:菲律賓
全面合作關系:澳大利亞
與中國有其他的外交關系的國家: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美國
戰略互惠關系:日本
Ⅶ 中國近五年來與世界各國的合作
首先,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與世界各國都有經濟往來;其次,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大國,中國有必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友好聯系,不斷獲得進步,贏得更多國際上的支持;第三,全球化的世界大趨勢,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要發展,都離不開世界其他國家的支持;第四,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交通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讓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很順暢;第五,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其他國家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往來,不以意識形態,政治宗教差異為障礙,贏得了很多國家的贊同。
Ⅷ 中國與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經濟合作方式有哪些其目的和意義在哪裡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擁護者和參與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嚴格信守承諾,為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中國清理並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貿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斷增強。中國依照承諾逐步降低關稅,2005年平均關稅水平已降到9.9%,並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在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服務貿易領域加快了開放步伐,在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的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多個,佔62.5%,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全面參加了各項議題的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市場准人、服務貿易等談判中,開展一系列多雙邊磋商,為推動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相互溝通、減少分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一道,為推動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盡早達成共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繼實施「早期收獲」農產品零關稅措施之後,已經於2004年11月正式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7月,自由貿易區減稅進程全面啟動,為實現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建設進人全面務實合作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相繼啟動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中國——紐西蘭、中國——智利、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等自由貿易區談判,並與有關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活動中,中國也是積極和務實的參與者。中國還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等問題,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國家間存在貿易摩擦,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國遵守國際慣例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堅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問題,並在制定和實施國內經濟政策時切實考慮國際因素和國際影響.注意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給外部世界帶來的經濟效應。中國根據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匯率改革對周邊國家、地區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穩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不斷發展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通過投資和服務貿易從中國獲得豐厚的收益。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有利於全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豐富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天然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給外國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機會,中國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大市場之一。中國對外貿易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互補性很強。中國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產品中有70%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從美國、歐盟和日本進口的產品中80%以上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在滿足進口國市場濡求的同時,減少了進口國的支出和通貨膨脹壓力,增進了各國消費者的福利。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上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1997年以來,隨著中國商品進人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每年至少節約數百億美元的支出。過去10年,中國產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2004年就節省了近1000億美元。
中國對外互惠互利經貿關系的不斷擴大,給中外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實際利益。1978年以來,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6%以上.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三年過渡期間進口了大約1.27萬億關元的商品。2004年,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進口增加額達1484.7億美元.佔全球進口增加量的9%。200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為1696億、1678億和1773億美元.歐盟、美國、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三大貿易夥伴和外資的主要來源地。2004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6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2%.佔中國外貿總額的57.6%。中國巳成為東盟第四大貿易夥伴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巨大的市場為國際資本提供了投資機會.使各國投資者能夠分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利益.從1990年到2004年,外來投資者從中國匯出利潤達2506億美元。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的750億美元.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約750億美元.中國美商會2005年調查顯示,約70%的美國公司在華贏利.約42%的公司在華利潤率超過其全球的平均利潤率。
中國對外投資不斷擴大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會。到2004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448億美元,遍及14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達334億美元.占同期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的75%。
中國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有著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從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國平均每年進口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今後幾年.中國每年進口將超過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規棋和總需求將比2000年翻兩番。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都能從與中國的互利合作中找到自已的發展機遇和巨大商機.這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Ⅸ 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合作夥伴關系是什麼
反恐。其實真正的美國才是恐怖頭目。沒有他們的反恐哪來的抵抗。就是美國太狂妄自大了。應該多出來幾個拉登這樣的人物。拉登是個男人。是個英雄。
經濟。就是看發展快的國家在哪來投資,他們就鬧騰到哪來。反正想拖發展中國家的後腿。美國就是一個垃圾國家。靠的是戰爭發財。利比亞戰亂就是這個該死的國家發起的。把燙手的山芋推給北約。等都差不多了。再出來鬧騰一下,就可以分戰爭的果實了。這就是美國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