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圓舞曲,交響曲,進行曲,序曲等等有何不同
這是四種不同風格的音樂:
圓舞曲
又名華爾滋,也是一種三拍子的舞曲。起源於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蹈。起初流行於維也納的舞會上,十九世紀風行歐洲。它有快步和慢步兩種。與同樣也是三拍子的瑪祖卡不同,它的重音一般都落在小節的第一拍上。也與同樣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不同。以斯特勞斯的佳作《藍色多瑙河》最為著名。圓舞曲的特點是節奏鮮明,旋律流暢,不象小步舞曲那麼溫文爾雅。不過必須明確,音樂不是數理,不是邏輯,這種區別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並非是絕對的。
交響曲
交響曲亦稱交響樂,它是一種有管弦樂隊演奏的、具有奏鳴曲體裁特點的大型器樂套曲,是交響音樂中最重要的一種體裁。
交響曲(Symphony)一詞源自希臘文Symphnia,原意為「一齊響」,最初是指不同的聲音協和的同時發聲,後來是指多聲部的器樂合奏曲。規范化的交響曲體裁是由17世紀末義大利歌劇序曲演變而成。義大利歌劇序曲按「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次序排列,這種形式是由那不勒斯樂派的代表人物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1660—1725)創立的。隨後,這種歌劇序曲逐漸從歌劇音樂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會作品。
進行曲
進行曲是一種用節奏寫成的樂曲。原是舞曲的一種,多用於群眾進場、退場的時候,十七實際起,逐漸轉入音樂藝術的領域,當時的進行曲,曲式多為二步曲,現代進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現,中段較抒情,以取對比,用偶數拍子,節奏明快,結構整齊。
進行曲的代表作主要有:《義勇軍進行曲》、《婚禮進行曲》、《土耳其進行曲》、《運動員進行曲》等。這些進行曲被廣為傳播。
序曲
歌劇、清唱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
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 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1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L.van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2. 葫蘆絲最經典的曲子是哪個
葫蘆絲最經典的曲子,推薦《月光下的鳳尾竹》。
哏從國是已故葫蘆絲演奏家、製作大師哏德全的侄子,也是其弟子。在哏從國眼裡,葫蘆不僅是兒時動畫片里的回憶,也是由葫蘆製作而成的好看、好聽的葫蘆絲,更是幫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百姓致富的「寶葫蘆」。
《月光下的鳳尾竹》是最具知名度的葫蘆絲樂曲,該曲的原型卻是1979年由倪維德作詞,施光南作曲的一首廣為傳唱的歌曲。
詞作家、詩人倪維德先生在芒市壩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談情說愛、卿卿我我、情歌呢喃、晚風刮來竹尖輕搖。
詩人詩興大發,揮筆寫成《月光下的鳳尾竹》歌詞,「鳳尾竹」之比擬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華,隨後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譜曲。這首著名的傣族樂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