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中,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國的
日本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其擴大侵略戰爭的後方基地。1932年,在中國東北實行「保甲連坐法」,加強戶口調查和報告制度,發放居住證、身份證,把東北人民置於法西斯的恐怖統治之下。為「掃盪」和鎮壓抗日武裝,日軍建立了各級「清鄉委員會」,瘋狂「討伐」東北抗日聯軍。他們把群眾趕出村莊,集中編成「集團部落」,以切斷抗日武裝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到1938年,日本強行在東北建立的「集團部落」有12565個。在建立這些「集團部落」時,日偽當局大批破壞燒毀民房,迫害、屠殺群眾。1937年至1938年2月,日偽當局在偽三江省的樺川縣南部地區燒毀村屯120多個,燒毀或拆掉民房2.4萬余間,殺害與凍、餓死群眾1.3萬餘人,荒蕪土地2100多垧。1941年4月,日本改組了東北的法西斯組織「滿洲帝國協和會」,把它同各級行政機構合為一體,加強對東北人民的恐怖統治。日本還在中國東北建立代號為「731」部隊的細菌研究所,用中國軍民以及朝鮮、美國和荷蘭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作細菌實驗,共殺害1萬餘人。在華北,日本從1938年底開始推行所謂「治安肅正運動」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推行「清鄉運動」,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實施瘋狂「掃盪」,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加強對華北地區的法西斯統治,日本還在華北建立法西斯組織「新民學會」,它的各級組織均由偽官吏把持。1939年,「新民學會」成立了1840個分會,擁有245599名會員,到1941年9月底增至3548個分會,674057名會員。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本的侵略和殘暴統治,給中國人民造成3500萬人的重大傷亡。
㈡ 二戰時,德國打中國是怎麼樣的
當時德國軍事實力強。
整個抗戰時期,中國兵力頂峰也就600萬。(兩黨)而德國陸軍頂峰數目是900多萬。二戰時期日本的空軍和裝甲部隊都不是很強,日本激動性和機械化跟不上德國。德國的戰術在當時全世界是最先進的,美國現在都還在沿用。
德國打中國,兵分兩路,北取延安南下南京.這么分割包圍,在進攻蘇聯時,半時間時間里打掉了蘇聯700萬人,(包括俘虜)1萬6門大炮,1萬4架飛機1萬2輛坦克。所有這些數據都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要是看電影多了覺得中國反侵略最終會勝利的話,那就太理想主義了.二戰如果不是以盟軍勝利告終的話,中國最終無法抵禦日本軍隊。
因為當時日本仍然在中國保持有300萬的陸軍總數,由於戰線過長被迫防守。如果日本在太平洋得手了,東南亞無威脅了,日本全部兵力必將投入中國,因為當時在緬甸中國先輸了,日本騰出手來了,就可以從緬甸直取雲南,夾擊中國,中國已經無多餘兵力拿來抵抗。換成德國,讓中國去面對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的戰術、裝甲部隊規模,那必將是秒殺。
當然這只是指德國和中國單挑,實際上中國和德國打起來,美國必將全力援助中國,甚至派兵登陸,在背後偷襲德軍。那麼由於中國地方廣闊,德軍即使占絕對優勢也無法迅速消滅中國抵抗力量,加之蘇聯和美國的夾擊,德國命運也不會很輕松。
所以德國選擇進攻蘇聯,是正確的選擇。只是德國選錯了時間,德國如果在5月22日進攻,結果就是勝利,但是他們選擇了6月22日,拿破倫進攻的日子,結果比拿破倫下場還慘。
德國和中國的關系
德國和中國的關系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說起,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想和中國聯盟,是出於德國可以出武器中國出人口,這個有點像大陸抗美援朝時期,蘇聯出武器中國出人的性質是一樣的。
但非常的不幸的是這個消息被日本獲知之後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如果我說的沒錯的話是在北京製造了一場霍亂,威廉二世為此取消了他的皇子來華商談合作的事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華的關系可謂是峰迴路轉,希特勒為了能獲得他稀缺的礦產資源和中國走的很近,為此他派遣了德國軍事顧問團來華訓練中方的軍隊,作為交換條件中方給予希特勒德國一定的礦產資源。
由於義大利和日本與德國簽訂了軸心國條約,希特勒不得不中斷和中國一切的軍事往來。單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和德國還是有著一定的良好的關系。但終是在關鍵的時刻,遭遇一些非計劃內的變故。
㈢ 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的導火索是什麼
二樓說的對,是蘆溝橋事變 。
蘆溝橋事變 也稱「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 日軍開槍開炮猛轟蘆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起了全民族抗日序幕。
㈣ 二戰時日本對中國派兵路線
二戰(抗戰時期)日軍對中國出兵總體戰略上基本是這樣走的,僅供參考:
日本發動「9.18事變」占據全東北後,進而向熱河(現東北、內蒙、河北的部分區域)進犯意圖向華北發展的企圖昭然若揭。於是爆發了「長城抗戰」。戰爭結果,中國軍隊戰敗日軍進入河北,並以《塘沽協定》為基礎組織「華北自治」,實際上是在東北建立侵華基地,在河北構築侵華橋頭堡。河北西可沿長城進犯山西陝西,並進入河南、四川直接包抄中國戰略大後方。河北向南可以入山東、蘇北,逐鹿中原。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主力兵鋒直指山西和隴海線。
為了防止日軍走外族入侵中國的經典路線:由晉陝越過秦嶺進入四川,或從河南南下突破襄陽、棗陽重關奪取湖北湖南,從總戰略上奪取中國戰略大後方並由西向東包抄中國,國府利用日本求勝心切以及總兵力不足的特點,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引誘日軍主力把重點投向東線與我軍決戰。同時嚴令山西進行激烈抵抗。淞滬會戰、忻口會戰爆發。
淞滬戰役國軍戰敗,日軍從重兵聚集的華北分出一路南下,同時在上海登陸的部隊北上,夾擊南京,企圖佔領中國國家首府,導致政府投降由此宣告戰爭勝利。於是,爆發了象徵意義的「南京(首都)保衛戰」。國軍退出南京後,在徐州地區進行了重兵聚集。
「忻口戰役」失敗,日軍緊跟發動攻取山西首府「太原戰役」,中國再次戰敗。日軍大本營決定與國府在徐州進行最後決戰,速戰速決中國戰爭。因此終止了西部挺進轉而進行割據,牽制中國西北重兵集團無法抽調支援中原。
事實上,國府的意圖從一開始就是收縮兵力、財力、物力於四川做長時間抵抗,以時間換空間。為了爭取最多的時間來運送物資和部署兵力,因此繼南京失陷後立即在徐州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即「徐州會戰」,目的還是吸引日軍在東線與我決戰,爭取時間通過長江運輸線把大量物資充實大後方。日軍發現了這一目的立即命進入山西的日軍主力在開封一線掉頭南下,企圖從河南進入湖北直接經棗陽和襄陽插到武漢背後,截斷國府的收縮部署。由此爆發了「蘭封戰役」。
「蘭封戰役」國軍失敗不僅對尚未完成部署西北面空空如也的武漢形成巨大威脅,更直接動搖了尚在進行中的徐州會戰計劃,不得已炸毀花園口黃河河道直接堵截了北路南下之敵,以及尾隨追擊徐州會戰後撤部隊。
自此,國軍長江以北主力撤到了湖北、武漢、大別山地區,而在山東蘇北留下了韓德勤10萬集團軍;長江以南地區在南昌至長沙一線布防,而在皖南留下了顧祝同20萬敵後集團,形成了計劃中的戰略收縮和敵後投子。真正的阻擊日軍前進的「武漢會戰」爆發。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被有力阻擋戰役呈膠著狀態。日軍從上海分兵南下,攻佔廣州這個中國軍援港,直接斷絕了中國戰爭物資的來源。國府只得放棄保衛武漢的計劃,更密集收縮軍隊於長沙進行防禦。同時決定開辟新的國際物資轉運通道 --- 經緬甸港口送到臘戍,在中國修建滇緬公路把物資再從臘戍運往國內。
日軍經武漢戰役後,正因為資源和兵力不足,放緩了進攻以鞏固後方。同時國府利用日軍想誘降國府的心理,運用間諜戰拖延時間。於是戰爭在湖北湖南中日雙方出現膠著狀態。
對於四川大門難以攻破,而國府缺糧少彈急需補充的問題,日軍乘勢在南方發動戰役,意圖避實就虛,從南方西進雲南,繞過湖南湖北的長江入川口進入四川。於是爆發了「昆侖關戰役」,以及後來日軍做拼力一搏的「豫湘桂戰役」。但日軍都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戰略效果,曾短時進入過貴州而最終還是退出了。中國戰場自武漢保衛戰後,一直呈僵持狀態。
日軍為了奪取東南亞的石油維持戰爭,以及改變在中國戰場的膠著態勢,他們利用太平洋戰爭進入緬甸再次截斷中國生命通道,接著一路向北直至被怒江所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終於認識到中國戰場對太平洋戰場的重大意義,主導開辟駝峰航線,從英軍控制的印度把物資送往中國。日軍已經無力逆轉中國戰場的局面。
自此,日軍在中國國內雖然1943年還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已經是強弩之末,取得了一些戰果,終因戰略上無法扭轉頹勢,而最終失敗了。
㈤ 2戰日本從中國哪裡打進來的
二戰中,日本進攻中國的路線有5條
1.日本在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然後從東北入關,攻佔中國熱河,察哈爾,北京等地,然後從北京攻入華北地區
2.1932年日本佔領上海一部分地區,在1937年再次由上海開始進行淞滬會戰,進而沿長江而上,攻佔長江沿線地區,直達湖北宜昌
3.攻佔福建福州,廈門
4.攻佔珠三角地區,然後攻佔廣西北海,准備由此進入雲貴地區,但在昆侖關受阻
5.經過緬甸攻入雲南騰沖,想由此攻入雲貴,四川等地,但受中國遠征軍反擊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