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的盾有哪些別名
中國古代的盾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
傳說,中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
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兵器,早在商朝就已經存在。
到唐朝時,盾改稱「彭排」。
宋朝時正式稱「牌」。
明清兩朝沿襲宋的叫法,稱「牌」而不再稱「盾「。
⑵ 中國古代盾牌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最初稱盾為干,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葯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葯箭射擊。不過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實戰中被證明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⑶ 中國古代十大名盾
燕尾牌,亦稱羅馬大盾,是古羅馬軍團作戰中的核心裝備。這種盾牌的平均高度約為125厘米,寬度約為78厘米,足以遮蔽士兵身體的三分之二,只露出小腿和頭顱的上半部分。特別的是,盾面向內彎曲的設計,使得它能夠極好地包裹住士兵的身體,提供出色的防護。
帝國的堅盾——羅馬人的單兵防護甲胄
在羅馬軍團中,大盾與環片甲的結合,形成了一套適合軍團作戰的堅不可摧的防護體系。當敵軍如達西亞人試圖橫劈時,羅馬大盾能夠在前方有效擋住敵人的進攻,讓敵人無從下手。這種盾牌採取下薄上厚的設計,與軍團士兵的身材相得益彰,可以說是為軍團量身定做的盔甲。
古羅馬重裝步兵組成的軍團的大盾能否抵抗得了西漢騎兵的沖擊?
歷史上,古羅馬克拉蘇敗給帕提亞後,部分軍隊流亡至東面,並參與了西漢對匈奴郅支單於的戰爭。盡管如此,他們的軍團組成的陣型確實難以抵擋西漢騎兵的四面沖擊。除了戰術和人數的差距之外,羅馬盾牌在面對中國騎兵的快速沖擊時,可能也顯得力不從心。
...羅馬軍團真的靠短劍所向披靡?原來還有這個!
眾所周知,羅馬闊身短劍是羅馬軍人的標准配備。在與希臘軍隊的戰斗中,羅馬大盾與短劍的配合,再加上嚴密的陣法,使羅馬軍團戰勝了許多強大的對手。在面對長槍林立陣時,羅馬軍隊已經證明了自己的韌性。羅馬盾牌與短劍的結合,無疑是羅馬軍事力量的一個重要標志。
⑷ 走近古代冷兵器,防護性兵器——盾
走近古代冷兵器防護性兵器—盾
中國古代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古代將士為國征戰、為民捐軀的英勇壯舉,被後人世代傳頌。而將士們使用的各類兵器卻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銷熔、埋沒,我們重新翻開歷史的篇章,回顧古代的冷兵器歷史,看一下防護性兵器盾!
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防護型兵器。它是一種用手持式格擋、掩蔽身體,抵禦對方兵刃、矢石的防禦性兵械,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尺寸大小不等。
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很象烏龜的背,面向使用者一面有很多繩帶,稱為"挽手",使用時用來抓握盾。盾雖然只能用來防禦,但常和刀槍配合著使用,也能發揮很大的進攻能力。用法主要有:騰、跌、撲、滾、伏、竄、踔、蹲等。
常見的盾:1.長牌:為步兵所用。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
2.手牌: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手牌長五寸七尺,當中窄面兩頭寬。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它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其正面繪有虎形彩繪,後面有把手。可供攜帶。
3.旁牌:即盾,傍牌的別名。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為圓形,步兵為長形。
4.燕尾牌: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5.藤牌: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
6.少林盾牌:多為少林僧人防身擋箭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