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醫生》為何會如此引起觀眾的共鳴
根據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國醫生》於7月9日上映,這是導演劉偉強繼《中國機長》後執導的第二部主旋律電影,一經上映好評如潮,觀眾直呼「催淚」,評分平台上23萬人打出了9.5的高分。可以說,《中國醫生》用半敘事、半記錄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現抗疫全過程,用真實激起了觀眾的共情底色。
《中國醫生》作為一部半紀實醫療片,將故事發生地聚焦於新冠疫情「暴風眼」金銀潭醫院,講述以真實事件為原型的動人醫護故事,通過穿插記錄影像、新聞報道串聯時間線,完成了一個宏大敘事背景下的醫護群像戲。
不同於常規主旋律片著力於愛國熱情和苦難展現,《中國醫生》將宏大敘事還原到一個個具體的、生動的人身上,當生活常態與疫情交織,格外展現出一線抗疫者們的偉大。患有漸凍症的張院長,是個脾氣火爆的湖北漢子,他瘸著腿奔走在醫院為病人治療,看著病情惡化的妻子哭到不能自已。文婷醫生專業、冷靜理智,在混亂的場面中掌控全局,她壓抑對女兒的思念,除夕夜仍堅守在一線;她食不知味,因為沒有及時救助雜貨店老闆,無聲地顫抖與垂淚。我們曾經在新聞報道中,或多或少了解過這些醫生們的英雄事跡,而影片則將他們還原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越是展現他們作為普通人「接地氣」的一面,越能體現出平凡人的偉大一面。
如果說,《中國醫生》中醫護人員是絕對的主角,支線劇情展現的則是普通人與疫情的對抗。通過醫生與患者間的交流,電影巧妙地將鏡頭聚焦到了金銀潭醫院之外的平民英雄。快遞小哥金仔,因為懷孕的妻子沒有床位,對醫生大聲嚷嚷,這是普通人在醫療資源緊缺時的真實寫照。妻子住院後叮囑他注意防護不要接單,他卻冒著感染的風險挺身而出,給一個個家庭送去希望的口糧。《中國醫生》展現普通人的心路歷程,引起觀眾對平民英雄的共情。
除了對典型人物的刻畫,《中國醫生》在後半場運用了大量紀實影像與新聞資料,將視角推向了全社會的各個角落:全城消毒,工作人員晝夜不分摸排調查;大批醫療隊與物資運往武漢;火神山醫院火速建成……將《新聞聯播》的疫情報道作為推動影片敘事的時間線,既保障了真實性,也喚醒了人們有關疫情的記憶與情感。
誠然,《中國醫生》這部電影不夠完美,存在著結構鬆散、配樂過多等一些問題,但在全世界疫情尚未結束的當下,它用影像還原武漢曾經的日日夜夜,讓中國醫護的職業素養與道德定格於銀幕,讓中國人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精神定格於銀幕,成功地用真實引發了人們的共情。
B. 一刷會哭,二刷會深思,《中國醫生》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再好看的電影,二刷也索然無味。沒想到,這個定論被《中國醫生》打破了。因為一刷從頭哭到尾,我選擇了再看一遍電影,去品味其中的每一處細節:
首先,《中國醫生》是我看過的最認真的醫療電影。醫療劇我們並不缺,但很少有劇組願意花費時間,去研究電影里的每一處專業細節。拜那些年錯誤百出的醫療劇所賜,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以為直系親屬間是可以相互輸血的。在專業度這一點上,《中國醫生》絕對甩這些劇組十條街。
《中國醫生》的大量鏡頭都在ICU,需要注重的細節更是數不勝數。劇組大手筆地請來了三位經驗豐富、又曾經在抗疫一線奮戰過的醫療顧問,仔細核對每一個道具,哪怕一個小小的葯瓶,都要做到和疫情期間完全一致。
演員們也拚命補起了醫療知識,就連插管、體外人工膜肺這樣的高端操作,他們也要做到熟能生巧。電影里看似輕松的插管,是演員們背地裡練習了幾百次的結果。
《中國醫生》主要內容
一部以抗疫為題材的愛國主義電影,感人是理所當然的。但哪怕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備,在真正觀影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為那些動人心腸的故事所打動。
以「人民英雄」張定宇為原型的張院長,瞞著自己罹患「漸凍人症」的消息,每日在醫院里奔忙,連自己確診的妻子都沒有時間去看一看。當他對著手機和妻子說「我賴定你了」的時候,沒有人能夠不落淚。
重症科主任文婷,明知道重症產婦的剖宮產風險有多大,卻仍然冒著擔責的風險,力主為上了體外人工膜肺的小文進行手術,把她和孩子從生死關頭硬生生拉了回來。孩子的哭聲,和電影院里觀眾的哭聲和在一起,無比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