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很講究禮貌,一般與人說話都用什麼敬稱
1. 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古代」這一概念較為寬泛。
2. 封建社會中,人們非常注重交談中的禮節,尤其是與長輩和尊者交談時,以及在提及自家長輩、歷代先賢和社會上的鄉紳時,都非常注意措辭。
3. 稱呼別人的家人時,不論輩分高低,通常會加上「令」字,例如令尊(父親)、令堂(母親)、令郎(兒子)、令嬡(女兒)。
4. 稱呼自家人時,多使用謙辭,例如拙荊(妻子)、犬子(兒子);但對於自家的長輩,仍要保留必要的敬意,例如用「家嚴」指代父親,「家慈」指代母親。
5. 「大人」一詞也是敬稱,在非官場場合,通常與其他敬語連用,如令尊大人、岳父大人等。
6. 稱呼別人的財物時,通常使用高、大、上的形容詞,如尊府、華庭;自家的則謙稱為寒舍,使用相反的形容詞。
7. 在交談中,避免使用第一人稱,而是一律以名和字自稱,或使用特用的謙稱。例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以「亮」自稱,而不使用「我」。
8. 這種禮儀在近現代仍有一定延續,如老一輩人在寫信時以「弟」自稱。
9. 舊時漢語中沒有使用第二人稱「您」,而是使用其他表示尊敬的詞彙,如「大人」、「法師」、「東家」。
10. 當需要同時出現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時,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例如:「某(名或字)恭候(對方的名或字)兄大駕光臨」。
⑵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
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
敬辭類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愛
惠 惠顧、惠存、惠贈
垂 垂問、垂詢、垂念、垂愛
賜 賜教、賜復
高 高見、高論、高壽、高齡、
高就、高朋、高鄰
賢 賢弟、賢侄
其他 久仰、勞駕、賞光
謙辭類
家 家父、家嚴、家君、家母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兒、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見
拙 拙作、拙著、拙見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見
其他 寒舍、見教、見諒
⑶ 古代人與人之間的稱呼有哪些
1. 禮貌的稱謂:古代人在稱呼對方及其家屬時,常用敬語以示尊重。如稱對方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兒子為「令郎」,女兒為「令嬡」,親戚為「令親」,學生為「令高足」。
2. 謙辭稱呼:在提及自己的家人時,古人常用謙辭,如稱父親為「家父」,母親為「家母」,哥哥為「家兄」,女兒為「小女」。
3. 父母稱呼:父母常被統稱為「高堂」、「椿萱」、「雙親」或「膝下」。單獨稱呼時,父親為「家父」或「家嚴」,母親為「家母」或「家慈」。
4. 兄弟姐妹稱呼:兄弟姐妹間常以「昆仲」、「手足」代稱,對外則稱兄為「家兄」,弟為「家弟」,姐為「舍姐」,妹為「舍妹」。
5. 夫妻稱呼:夫妻間稱呼對方為「伉儷」、「配偶」或「伴侶」。
6. 同輩去世的稱呼:提及去世的同輩,稱兄為「亡兄」,弟為「亡弟」,妹為「亡妹」,妻為「亡妻」。
7. 他人父母的稱呼:稱對方父母為「令尊」或「令堂」。
8. 他人兄妹的稱呼:稱對方兄為「令兄」,妹為「令妹」。
9. 他人兒女的稱呼:稱對方子為「令郎」,女為「令嬡」。
10. 妻父的稱呼:稱妻父為「丈人」、「岳父」或「泰山」。
11. 自己家庭的稱呼:自稱家庭為「寒舍」、「舍下」或「草堂」。
12. 男女統稱:男子稱「須眉」,女子稱「巾幗」。
13. 夫妻一方去世的稱呼:稱喪偶。
14. 老師的稱呼:尊稱老師為「恩師」或「夫子」。
15. 學生的稱呼:自稱學生為「門生」或「受業」。
16. 學校稱呼:學校被稱作「寒窗」或「雞窗」。
17. 同學稱呼:同學間稱對方為「同窗」。
18.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回信稱對方來信為「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詢問老人年齡用「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請人不要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