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為什麼又稱為「神州」華夏中華
1 神州(shén zhōu):俗稱「神州大地」,即中國。相傳,中國遠古部落首領黃帝統治的土地被稱為神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昆侖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2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幾千年來漢族在晉,燕,秦,齊,吳,越,楚等國的基礎上構成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又與共同生活繁衍在這片神州大地的少數民族同胞們構成了偉大的中華文化。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了漢文化的代稱,是中國的以前的名稱。
3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而稱為中國 。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故而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以五德推之:「中」即「中心」之意,五行定之為土,色黃;「華」即「榮盛」之意,五行定之為火,色紅。炎黃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土德黃帝即應和「中」字、火德炎帝即應和「華」字,故而中華即是炎黃文明社會之稱謂,代表顏色為:紅黃二色。
② 我們的祖國為什麼又稱神州中華
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是因為古代,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中土為神州,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
「中華」一詞自古有之,大約在魏晉時期即已出現,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晉朝時期桓溫的《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盪覆,狼狽失據」,至南北朝時期已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