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一.開場敘述(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敘述): 在西方列強來擴張到東方前,中國與周邊地區和民族形成了一個和諧共處的關系,史稱華裔秩序。在西方列強到達東方以後,先是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周邊國家的大門,在那裡實行了長期的殖民統治,然後以這些地區為跳板,對中國進行侵略和蠶食。 新中國成立前後,大部分鄰國也獲得獨立,中國與周邊鄰國之間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起點。 改革開放後,中國通過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為中國的國內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逐步改善了與東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的關系,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環境。 進入新世紀,中國提出了「安鄰、睦鄰、富鄰」思想,積極落實「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的政策,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化解熱點,參與或促成一些多邊機制,營造了一個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周邊環境,創造了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最好時期。但是近年來,中國與鄰國關系中連續發生了一些摩擦和糾紛,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二.分析中國周邊國家中的不利因素 1.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 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 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還有南中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這反映了周邊某些國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它們試圖利用中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中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3.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 這一沖擊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心理的層面。從物質層面上說,中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實力對比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家之間相對地位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東亞經濟主導國的地位受到沖擊。從發展趨勢上看,似乎中國正在逐漸確立自身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日本對這一前景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試圖延緩這一進程,或者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 與實力地位的起伏相伴隨的,還有心理上的失衡。在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公眾過去的印象中,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沖擊了這種傳統的心理印象。一部分人有意無意地把本國內部出現的種種經濟問題,歸結為中國經濟競爭、中國貨的大量湧入,也在客觀上增強了其對中國的負面情緒。 三、分析中國周邊國家中的有利因素 1.中國實力的持續上升。 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綜合實力獲得了很大提升。不難發現,近兩年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出現的不少摩擦,其實是由於中國實力上升帶來的一個副產品。 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中國在未來不短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也就是說,中國是一個繼續處於上升進程中的國家。從根本上說,周邊的這些國家並不願意輕易得罪一個上升中的大國,因為從長遠來說,這不符合它們的利益。這意味著,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與鄰國關系中雖然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其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周邊關系中的摩擦,都不會發展到失控的程度。 2.中國在周邊地區逐漸增大的影響力。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巨大,是許多周邊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國在周邊國家的投資也在迅速增長。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持一種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歡迎由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機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範心理,擔心從經濟上受制於中國。但不管怎麼說,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系,是雙邊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穩定因素,這在幾年前中日關系的「政冷經熱」中已經有清晰的體現。 3.國際社會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認知。 它們要判斷,中國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中國要干什麼?中國會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求這些目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周邊國家對此感到焦慮,「中國威脅論」在周邊地區比較盛行。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舉措,來緩解這方面的焦慮,包括新安全觀、和平崛起、負責任大國、建立一系列夥伴關系、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與和諧周邊等等。此外,中國積極參與與周邊國家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積極推動地區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中國與鄰國的經濟相互依賴關系也在不斷加深。現在,周邊國家對中國戰略意圖的疑慮已經大大緩解。 四、最後陳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及應對策略) 雖然從表面上看,近兩年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出現了不少糾紛或摩擦,但是,當我們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視野來考察時,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從其發展程度來看並不嚴重。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巨大提高,中國營造周邊環境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面對當前的周邊環境,我們最重要的還是發展,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它的國際地位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其物質實力。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當前的機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營造有利的周邊環境的能力。其次,是努力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只要雙方做出足夠的努力,中美關系可以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第三,發展睦鄰外交,拓展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影響力。綜合實力的增強,使中國營造有利周邊環境的能力也相應增強。最後,是加強軟實力建設。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改善中國在周邊國家心目中的認識和印象,使中國形象在這一地區更具親和力。
②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周邊形勢1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除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外,我國的周邊安全還受到來自經濟侵略、文化滲透、和平演變等各個方面的沒有硝煙的威脅。中國周邊地區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新舊矛盾的交匯點。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朋友圈不斷擴大。以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崛起,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數。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形勢與政策論文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周邊形式
在東亞,朝鮮半島局勢十分緊張,韓國就所謂的「天安號」事件,與美國一起舉行了一起針對性明顯的軍事演習。而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地區安全的戰略緩沖,因而半島局勢的緊張不僅會破壞朝鮮半島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也勢必會影響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再者日本在我國釣魚島附近逮捕了一名我國的船長,導致中日關系持續緊張。日本的「鷹派」外交部長前原誠司又公然捏造中日外長早已就「東海問題」會談達成一致,並公然指責中國「中國稀土出口停滯」問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甚至表示釣魚島屬於美國對日防衛義務的《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的適用對象。總結近期東亞形勢,中國在東亞地區遭受美、日、韓三方面的壓力。形勢不容樂觀。
在南亞半島,印度一直把中國視作對手而非朋友。而其二十一世紀的戰略目標恰恰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而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之路。而印度與巴基斯坦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上的競賽愈演愈烈,也威脅了我國的西部形勢。 東南亞地區,東盟多國與我國發生領土、領海爭端。而我國在南沙群島的實際佔領區並不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近年來非法在我國領海採集油氣的做法也是嚴重損害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和經濟利益。近期越南又在東盟峰會上向外界表示越南計劃重新向外國軍艦開放金蘭灣。而無論是那個國家使用這個港口都必將對南海局勢產生影響。
北亞的俄羅斯,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鄰國和影響我國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近年來中俄關系友好,但俄羅斯在復興之後是否會如以前一般咄咄逼人,還是未知數。 中亞的局勢比較復雜,中亞各國在顏色革命後,有些國家政治不穩定,發生動亂,這勢必會影響我國的安全形勢。 西部地區泰國政局不穩,多次出現紅黃對峙,而緬甸發生動亂大量難民逃亡中緬邊境,種種事件也影響了我國局勢的穩定。
④ 如何看待中國提出的「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政策
「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政策是一項非常友好的外交策略,是繼承和發揚了50年代中國提出的「何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創造性的根據時代特點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新外交方針。落實好這一外交政策,有助於維護中國周邊的何平和安寧。
⑤ 當代中國周邊局勢及應對政策這題應該怎樣回答比較有條理性
和諧世界理念,與過去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和諧世界理念與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體兩面,互為依託的關系。「和諧」並非我們網上很多網友戲稱和惡搞的那種,以強權壓制異見造成和平假象的做法,她的實質在於,在承認不同社會群體(國際實體)、不同組織和個人(不同國家、地區、國際組織)之間存在著利益訴求的矛盾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統籌,使得各方矛盾能夠在盡量實現最大化的雙贏,而且不破壞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大局上,將矛盾予以平穩化解。任何社會和國際體系都不可能避免矛盾的出現,但是不能放任矛盾存在和激化,那隻會導致破壞與倒退,最終會使相關的全體人民都受害。
簡單的思路與結構的話,首先從理論上剖析和諧世界理念的內容與實質(以相關的官方文件、官媒公布的評論報道和政治理論課本上的論述為准);然後分析中國周邊的形勢,探討各方之間存在的互利共贏可能和潛在利益沖突點,然後通過論述,證明通過和諧世界理念的指導,能夠以最優的方式化解周邊各方相互之間(不只是中國與鄰國,還有鄰國與鄰國之間)存在的矛盾,實現各方互利共贏;最後收尾,以前面分析為基礎,論述和諧世界理念的合理性和先進性,指出她不僅是未來指導我國對外交往的方針指南,也是未來構建成熟理性的國際關系的重要方向。
⑥ 你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周邊形勢
中亞不穩以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異動最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發生突變,首都比什凱克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在2005年靠所謂「顏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舉推翻,以奧通巴耶娃為首的反對派宣布成立臨時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後流亡國外,而臨時政府也一直難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總統具有傳統影響的南方地區。6月10日,吉爾吉斯斯坦南方重鎮奧什的吉爾吉斯族與烏茲別克族之間爆發大規模族群騷亂,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大量烏茲別克族難民逃往鄰國烏茲別克避難,吉臨時政府先後向俄羅斯與美國提出求援,但俄羅斯除了加強其在吉軍事基地戒備外一直按兵不動,而中國政府則立即展開了大規模的撤僑行動。6月27日,吉就新憲法舉行「全民公決」,新憲法規定吉將由總統制改為議會制,公決獲得高票通過。7月3日,吉臨時政府總理奧通巴耶娃宣誓出任「過渡時期」總統,任期到2011年底。吉議會選舉定於2010年10月舉行,吉政局演變前景仍然存在著不小的變數。
南亞則有多個國家政局劇烈動盪。阿富汗首當其沖,巴基斯坦緊隨其後。美國奧巴馬政府強力實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大舉增兵阿富汗,對巴基斯坦一再實施越境打恐,引發極端勢力與恐怖組織強烈反彈,致使南亞恐怖襲擊活動有增無減。與此同時,美國干涉阿富汗選舉,導致當選連任總統卡爾扎伊與「佔領國」美國、「佔領軍」北約部隊之間矛盾加深。美國於「9·11」後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已近九年,「塔利班」不但沒有被美軍剿滅,反而「愈挫愈勇」、影響力趨於增強。美國決策層內部對「阿富汗新戰略」也存在嚴重分歧,前線指揮官麥克里斯特爾將軍對奧巴馬總統出言不遜,奧巴馬為維護自身權威被迫臨陣換將,將「戰功卓著」的麥克里斯特爾解職,改以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將軍接任。對於美國「阿富汗新戰略」的黯淡前景,英國《金融時報》載文指「美國正在阿富汗走進死胡同」;
巴基斯坦被美國綁上「反恐」戰車,巴對本國部落區極端勢力發動清剿,但遭致「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殘忍報復,「巴塔」一再製造嚴重恐怖襲擊活動,不斷造成巨大傷亡,巴正陷入恐怖活動與「反恐」難解難分的「惡性循環」。而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也嚴重受制於議會,大權趨於旁落;
尼泊爾在野的第一大黨尼聯合共產黨(毛主義)發動大規模罷工,迫使尼總理尼帕爾在執政僅13個月後於2010年6月30日辭職,尼政局陷入新一輪「波動」;
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雖然政局總體穩定,但民族分離組織與反政府武裝(印度「毛派」等)不時對印度安全部隊發動突襲,破壞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造成嚴重傷亡與損失。
東南亞政局動盪以泰國為首。支持泰國前總理他信的「紅衫軍」反政府示威者從3月14日開始便占據首都曼谷的鬧市區,與政府軍及親政府勢力不時「擦槍走火」。泰國總理阿披實在「忍讓」多時之後,於5月13日晚派軍方封鎖「紅衫軍」示威地點,試圖逼走近萬名示威者,「紅衫軍」軍事領導人卡迪亞當場中彈身亡。泰國軍隊於5月19日開進「紅衫軍」集會區域,展開「清場」行動,雙方沖突造成嚴重傷亡與財產損失。多名「紅衫軍」領導人於當天下午集體自首,宣布結束集會示威。阿披實總理於當晚發表電視講話指,政府有信心使國家恢復正常和走上可持續復甦道路。5月25日,泰國刑事法院以涉嫌恐怖活動罪名,批准逮捕前總理他信,泰國內閣批准把在曼谷和23個府實施的宵禁再延長4天。7月6日,泰國政府決定將在曼谷等19個府已實施3個月的緊急狀態法再延長3個月,以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泰國亂局雖暫時緩解,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泰國社會矛盾依舊難解;
緬甸即將舉行歷史性的全國「大選」,緬甸軍政府意圖在選前進一步「收編」緬北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引發後者反彈,加之軍政府與「民主派」之間矛盾可能激化,致使緬甸局勢變數增加;
菲律賓舉行完總統大選,小阿基諾以「反腐敗」為旗號高票當選,開始了六年任期;
東南亞地區形勢動盪還體現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勢更趨復雜,其中既有海盜活躍威脅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權益爭端加劇,包括島礁主權爭議、專屬經濟區劃分沖突、海洋漁業與油氣礦產資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賓等國企圖藉助美國等域外大國介入南海爭端,企圖使雙邊爭議「多邊化」,美國也極力「插手」南海問題,致使南海形勢更加敏感復雜。
東北亞形勢主要因韓國「天安號事件」而驟然緊張。在朝鮮半島方向,韓國於5月20日公布「天安」號事件正式調查結果,認為導致2010年3月26日韓國海軍「天安」號警戒艦爆炸沉沒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鮮小型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攻擊,美國和日本政府隨即分別表示「強烈譴責」導致「天安」號沉沒的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同日表示,中方主張各方應冷靜克制,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避免局勢緊張升級。朝鮮則於5月21日發表聲明對此予以堅決否認,指如韓國以「天安」號事件為借口對朝鮮進行報復,朝鮮將採取一系列強硬措施加以應對。韓國總統李明博於5月24日就「天安」號事件對國民發表講話,要求朝鮮道歉,表示將禁止朝鮮船隻進入韓國領海,中斷韓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並將與有關國家協商後將該事件提交聯合國安理會。韓國同日還表示將恢復「對朝心理戰」,更積極參與「防擴散倡議」,在近期舉行韓美反潛軍事訓練。韓國並於6月4日致函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通報其聯合調查結果,請求安理會做出反應。特別是,韓國與美國欲藉「天安號」事件於7月份在黃海一帶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有傳聞指美國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可能參演,由於黃海屬於中國近海與高度敏感海域,美韓軍演不僅臨近中國領海,而且直逼中國的政治中心,何況「天安號」沉沒迷團未解,美韓大規模軍演不僅將進一步激化朝韓、朝美矛盾,更將威脅中國安全,也不利於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因而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堅決反對。經中國方面的努力斡旋,聯合國安理會於7月9日通過了關於「天安」號事件的主席聲明,聲明未明確事件的責任歸屬,只是譴責了導致「天安」號沉沒的攻擊,並對韓國政府、人民、該事件遇難者及其家人表示深切同情和慰問,強調維護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和平、穩定,鼓勵以和平手段解決半島未決問題,鼓勵半島北南雙方恢復直接對話和協商。而致力於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已被擱置多時,半島「無核化」進程仍然充滿坎坷;
日本政局持續動盪。先是鳩山由紀夫前首相因駐日美軍基地搬遷問題等處置失措於6月份被迫辭職,由菅直人出任民主黨新黨首並於6月8日出任新首相,接著是7月11日舉行參議院改選,由於菅直人的消費稅改革方案「得罪」選民,致使由民主黨與國民新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失利,在野黨占據了參議院過半數議席,在野的自民黨贏得選舉、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日本由此再次出現了朝野政黨分別控制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民主黨執政難度進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自2009年9月「變天」後重又趨於動盪不定;
朝鮮政權「換代」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9月28日,朝鮮勞動黨召開黨代表會議,選舉朝鮮勞動黨最高指導機關。在朝鮮勞動黨歷史上,黨代表會議只在1958年和1966年舉行過兩次。此舉表明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培養「接班人」的「緊迫感」增加。與此同時,朝鮮「貨幣改革」以失敗告終,國內經濟困境加劇。
西亞動盪主要是「兩伊問題」。伊拉克戰爭已爆發七年有餘,美國扶植的伊拉克政府雖然漸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國也加快了從伊拉克「撤軍」進程,但「基地」組織仍不時製造重大恐怖襲擊活動,伊拉克安全形勢難有根本好轉。而伊拉克「大選」之後的新政府因為黨派矛盾而一再「難產」,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難以明朗;
伊朗朝野雙方圍繞2009年「大選」結果爆發激烈沖突的「選舉後遺症」仍未徹底消除,而伊朗核問題更是錯綜復雜。聯合國安理會於2010年6月9日通過了對伊朗制裁的1929號決議,而伊朗總統內賈德則對新決議不屑一顧,表示將繼續推進「和平利用核能」。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單方面對伊朗新制裁,對伊朗多管齊下,一面強化軍事威懾,一面加大顛覆滲透,而伊朗也是積極備戰、毫不示弱,伊朗核問題前景更加堪憂。
在南太(平洋)地區,連政局一向平穩的澳大利亞居然也發生「政變」,陸克文總理因礦產資源稅政策失誤等嚴重影響其工黨年底選情,陸克文迫於工黨內部巨大壓力提前辭職,吉拉德出任工黨新黨首並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吉拉德於7月17日宣布將澳大利亞議會選舉提前到8月21日舉行。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周邊動盪呈現普遍化、常態化、復雜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聯動化,其中又以一國內部的政局不穩居多,也有兩國之間的沖突甚至對抗,還有大國強權的介入與角逐,不同類型的問題相互交織,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並存。尤其是「天安號事件」、吉爾吉斯斯坦「變天」、伊朗核問題僵局、巴基斯坦惡性恐怖活動頻發等「四大危機」同時「發作」,並分別引發東北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震動」不已,致使中國周邊形勢復雜而嚴峻,「變」、「亂」、「險」交織,「變臉」不斷、「亂象」紛呈、「險象」環生。面對「亂雲飛渡」的周邊環境,中國應准確「把脈」、從容應變。
二、周邊國家政局動盪主要包括三種情形
中國的周邊國家大部分屬於發展中國家,少數屬於發達國家,按其政治體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與「穩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國家」、「轉型國家」與「問題國家」三大類,周邊國家政局動盪可依此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類是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演變。如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其主要屬於「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的范疇,包括主要政黨圍繞選舉與執政權所展開的權力斗爭,在野黨對執政黨的監督,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的權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動具有周期性、規則性、暫時性與可控性,確定性相對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華政策與雙邊關系的調整變化。
第二類是從所謂「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的「轉型國家」的「轉型陣痛」。中國周邊國家政局動盪多數屬於此類,其政局動盪具有中期性、常態性,不確定性與風險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雙邊關系變化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易受沖擊。此類國家大多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期,由於民主體制不健全、舊體制「慣性」強大、軍方與權貴等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既有社會矛盾繼續存在等,導致政府腐敗嚴重、當局缺乏權威性與政局動盪,甚至不時發生政變等倒退現象。其中屢見不鮮的是外來移植的「民主」產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變形,各方對選舉結果產生爭議乃至激烈「碰撞」,選輸的不「服輸」,以至「選舉鬧劇」不時上演、「選舉綜合症」頻繁發作。例如,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五個「斯坦」國家均系從「前蘇聯」解體而來,體制上不同程度帶有「前蘇聯」的痕跡,哈、塔、烏三國政權「新老代際問題」突出,土國新總統尚在摸索之中。而吉爾吉斯斯坦自從2005年在西方大國策動下爆發「顏色革命」以來,雖然「復制」了西方「民主」,但前總統巴基耶夫實際上依舊推行家族式統治,導致民怨沸騰、最終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總統的覆轍。
第三類則是西方所謂的「問題國家」的政局混亂,其發展極端則是成為嚴重影響地區穩定的所謂「失敗國家」,其政局異動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突發性與高度不確定性。例如,美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刊物《外交政策》2010年第四期推出所謂「2010年失敗國家排行榜」,將中國周邊多個國家列入其中,包括「第六名」的阿富汗、「第七名」的伊拉克、「第十名」的巴基斯坦、「第十五名」的葉門、「第十六名」的緬甸、「第十八名」的東帝汶、「第十九名」的朝鮮等。這些國家大多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其中有些還是與中國存在傳統的「特殊關系」,是中國周邊安全戰略與地緣戰略依託帶的關鍵環節,對中國國家安全與周邊和平穩定的潛在影響極大,需要重點關注與嚴密防範。由於這些國家國內矛盾嚴重激化、不同勢力爭權奪利白熱化、當局治理失效、內外壓力巨大、「選舉綜合症」嚴重等原因,致使其政局異常混亂,極個別的甚至反政府武裝坐大與叛亂蔓延,其典型是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而伊朗、緬甸與朝鮮亦被西方歸為所謂的「問題國家」或「失敗國家」。美國《外交政策》的這一所謂「排名」反映了西方的政治偏見及其慣於對外亂貼「政治標簽」的話語霸權,是為西方對外干涉服務的政治工具,但對我們觀察與前瞻周邊環境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中國周邊國家在該「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還有:孟加拉國第二十四名、斯里蘭卡第二十五名、尼泊爾第二十六名、伊朗第三十二名、烏茲別克第三十六名、塔吉克第三十八名、寮國第四十名、柬埔寨第四十二名、索羅門群島第四十三名、吉爾吉斯斯坦第四十五名、不丹第五十名、菲律賓第五十一名、巴布亞紐幾內亞第五十七名。
⑦ 如何看待中國最近周邊的事件
一、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一些爭議和摩擦的連續出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中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中國的海上鄰國。此外還有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如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孟加拉國等,因此,中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 中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中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中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還有南中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這反映了周邊某些國家的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它們試圖利用中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中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這一沖擊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心理的層面。從物質層面上說,中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實力對比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家之間相對地位的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中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東亞經濟主導國的地位受到沖擊。從發展趨勢上看,似乎中國正在逐漸確立自身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日本對這一前景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試圖延緩這一進程,或者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印關系、中韓關系等雙邊關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與實力地位的起伏相伴隨的,還有心理上的失衡。在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公眾過去的印象中,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沖擊了這種傳統的心理印象。一部分人有意無意地把本國內部出現的種種經濟問題,歸結為中國經濟競爭、中國貨的大量湧入,也在客觀上增強了其對中國的負面情緒。 印度對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迅速上升,並不感到服氣。加上中印之間還存在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這意味著從政治、安全的角度來說,中印關系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並不會平靜。 當然,理解中國的安全環境,絕不能忽略美國這個因素。美國在東亞地區,存在著一個同盟體系。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都是美國的盟國,此外,美國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保持著緊密的安全合作關系。特別是,日美同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針對中國的。美國的戰略是維持在全球事務中的領導地位,並試圖排除任何一個大國對美國領導地位可能發起的挑戰。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始終有著防範的一面,試圖牽制中國的崛起。判斷中國的周邊環境,美國的影響是一個始終不能忽視的因素,並且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 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同樣存在著一些有利因素。 其中,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中國實力的持續上升。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綜合實力獲得了很大提升。不難發現,近兩年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中出現的不少摩擦,其實是由於中國實力上升帶來的一個副產品。 國際社會普遍有一種預期,認為中國在未來不短的時期內,還會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也就是說,中國是一個繼續處於上升進程中的國家。從根本上說,周邊的這些國家並不願意輕易得罪一個上升中的大國,因為從長遠來說,這不符合它們的利益。這意味著,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與鄰國關系中雖然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其程度和范圍是有限的。周邊關系中的摩擦,都不會發展到失控的程度。 另一個有利因素,是中國在周邊地區逐漸增大的影響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額巨大,是許多周邊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國在周邊國家的投資也在迅速增長。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持一種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歡迎由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機會;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範心理,擔心從經濟上受制於中國。但不管怎麼說,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系,是雙邊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穩定因素,這在幾年前中日關系的「政冷經熱」中已經有清晰的體現。 第三個因素,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認知。它們要判斷,中國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中國要干什麼?中國會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求這些目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周邊國家對此感到焦慮,「中國威脅論」在周邊地區比較盛行。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舉措,來緩解這方面的焦慮,包括新安全觀、和平崛起、負責任大國、建立一系列夥伴關系、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與和諧周邊等等。此外,中國積極參與與周邊國家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積極推動地區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中國與鄰國的經濟相互依賴關系也在不斷加深。現在,周邊國家對中國戰略意圖的疑慮已經大大緩解。 最後,雖然從表面上看,近兩年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出現了不少糾紛或摩擦,但是,當我們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視野來考察時,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從其發展程度來看並不嚴重。我們的周邊環境,從總體上看,還是呈改善的趨勢。 三、應採取的對策 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巨大提高,中國營造周邊環境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面對當前的周邊環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對。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發展,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它的國際地位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其物質實力。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當前的機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營造有利的周邊環境的能力。 其次,是努力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全球事務和亞洲地區的事務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美國的態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影響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政策。在中國周邊許多熱點問題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由於中國被美國認為是最有潛力在未來挑戰其主導地位的國家,美國對華政策中防範的一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消失。但美國在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只要雙方做出足夠的努力,中美關系可以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第三,發展睦鄰外交,拓展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影響力。綜合實力的增強,使中國營造有利周邊環境的能力也相應增強。中國雖然在周邊地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與中國綜合實力相比,兩者之間並不相稱。現在,中國與很多周邊國家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支柱還處於經濟合作的層面,如何加強中國與一些周邊國家在政治、戰略層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穩定的、經得起國際環境變化考驗的戰略關系,還是一個需要努力加以實現的目標。 最後,是加強軟實力建設。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改善中國在周邊國家心目中的認識和印象,使中國形象在這一地區更具親和力。同時要保持中國在戰略上的威懾力,努力維持一種平衡。
採納哦
⑧ 怎麼看待中國的外交政策
1、突出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基礎地位。
中國繼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雙邊合作,不斷豐富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構築長期穩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夥伴關系。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援助增加,經貿合作發展較快。積極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推進「中阿合作論壇」建設和「中非合作論壇」後續行動,提升同拉美區域組織的關系。
2、積極參與國際體系,多邊外交活躍。中國支持聯合國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影響,維護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堅持原則,起了重要作用。
根據聯合國憲章精神,積極參與聯合國在維和、軍控、反恐、發展、人權司法、環境等問題上的合作以及聯合國各專門機構的活動。重視其他國際多邊體制,推動國際軍控和裁軍,支持包括防擴散機制的建設的多邊軍控進程。在反恐、防擴散、人道主義援助、環境與氣候、禽流感、跨國犯罪等方面支持多邊務實合作。
3、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國家與公民的利益。
在台灣問題上,圍繞《反分裂國家法》全方位做國際社會工作,闡明我維護祖國統一的原則立場。與格瑞那達、塞內加爾實現復交,連續第十三次打掉台當局「參與」聯合國提案,再次挫敗台「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圖謀。
大力推進經濟外交,與俄羅斯、哈薩克的能源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與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的能源、資源合作穩步推進,積極推動各種雙邊、區域和多邊經濟合作,為擴大開放和企業「走出去」服務。積極維護我公民和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各類領事保護案件。
中國外交政策內容:
我國一向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立場;
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目標。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支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⑨ 請就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周邊形式寫一篇《形勢與政策》論文
你好的!
① 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②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③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論文准備翻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谷歌學術】
⑤ 需要什麼語言的論文直接就用相應的語言搜索!100% 能找到類似的!
⑥ 至於翻譯,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縷縷就可以了!
⑦ 要是計算機類的代碼什麼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載!
【友情提示】==================論文寫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馬上畢業,最後一次花點錢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實,原創的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為你代謝的!誰願意花時間給你寫這個呢?難道你在空閑的時間原以為別人提供這種毫無意義的服務么?所以:還不如自己寫。主要是網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這個很可能老師已經給你確定了】,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③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別人都從哪些方面寫這個東西!
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接著要將提綱給你們老師看看,再修改。等老師同意你這個提綱之後,你就可以補充內容!
⑤ 也可以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後,到萬方等資料庫進行檢測【這里便宜啊,每一萬字才1塊錢】,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WARNING】=========================================================
[Ⅰ] 如果確認找人代筆,交押金的要慎重考慮!
[Ⅱ] 淘寶交易的話,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時間,有的設定為【3天】,到期之後人家自然收到錢!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讓童鞋們多個心眼!
⑩ 如何看待中國的外交政策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一直是我國現階段的外交政策, 但近期變化的國際形勢及有關國家的圍堵都對中國外交提出了嚴峻挑戰,2010年冬季從10月29日至11月8日起,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相繼訪問了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紐西蘭與澳大利亞。突然如此密集的訪問亞太地區國家,讓人不得不擔心這訪問背後所隱藏的外交威脅。
也有觀察家因此發出警告—在美國日益活躍的亞洲外交壓力之下,中國周邊外交數十年來構築的基礎,很可能功虧一簣。這樣的警告,並非聳人聽聞。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也曾在報刊雜志中說,東南亞周邊小國對中國心存疑慮,表面上說的跟它們心裡想的並不是一回事,明確的指出了中國外交在周邊花的精力遠遠不夠的事實。在美國訪問頻繁訪問亞太地區的這場政治角逐中,朱鋒教授指出「中小國家外交發生調整」,是說明它們都在利用中美兩強的競爭與矛盾漁利,而美國則利用亞太中小國家的恐華心理,順勢全面介入亞太事務,扮演「大哥」的角色,構築一個對華的「統一戰線」。 正因如此,當希拉里以及奧巴馬訪問亞洲時,無時不刻都在強調盟友關系、地區安全以及共同的價值觀。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國人通過把中國塑造成威脅者角色,在中國的周邊大收「保護費」,以安全、價值觀為紐帶,獲得對方的市場回報。
自「天安艦」事件、中日釣魚島爭端,以及「南海核心利益論」的沖擊以來,中國跟周邊國家的外交屢著考驗,尤其是美國在背後推波助瀾,適時對中國施壓,使得我國外交壓力不斷上升,國周邊外交也出現了危機。
那麼我們要如何應對危機呢?我們該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外交政策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所長鄭永年教授曾提出:確立中國外交政策的國際話語權這一解決辦法,隨著中國的崛起和「走出去」,和西方的摩擦甚至沖突不可避免。盡管摩擦和沖突具有物質基礎,但很多沖突的發生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價值觀層面的沖突往往又是因為雙方有效溝通的缺失。對中國來說,要和國際社會溝通,就需要確立自身的外交話語,要表明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產生並非中國單方的自我認同,而應該是一種能夠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因此我們所確立的「國際話語」必須是結合中國本身的經驗,並在和外在世界(既包括西方世界,也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我十分認同鄭永年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的話語已經遠遠不夠。雖然「和平崛起」說明中國本身「為什麼和怎麼樣」融入世界體系。也表明了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願意承擔一個大國的責任的態度。但是,這個話語不能減少我國在「走出去」過程中和西方的利益發生沖突,尤其在價值觀層面的矛盾。因此我認為「確立中國外交政策的國際話語權」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