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外國稱我們中國是什麼

外國稱我們中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12-04 06:51:16

⑴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哪些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敗北!」從此,「*****」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共和國』,
認為『*****』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海」(只不過把「*****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505247.html

⑵ 18世紀英國把中國稱清國還是中國

其實中國是我們的自稱,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大多以China為主。China和「中」沒什麼關系。法國人稱呼為「Chine」,丹麥語稱為「Kina」。
1.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2.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3.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別忘採納為滿意答案哦~

⑶ 中國人叫外國人老外,那外國人如何稱呼中國人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為方便稱呼,中國人通常叫外國人為老外,而外國人對此稱呼也非常的認可。而外國稱呼中國人的稱呼就多了,不同的國家稱呼就不一樣,就比如西歐的人叫中國人為China,而中東、東歐、俄羅斯的則稱中國人為契丹。

在古代,我國的文化對周圍臨近的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對我國古代的稱呼都用的尊稱,畢竟當時的中國在他們看來就是強國,所以朝鮮稱中國人為掌櫃,這主要是發生在清朝,由於當時的清朝人很會最生意,朝鮮人與清朝人做生意總是吃虧。而越南人則稱呼中國人為船夫,因此當時的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來與他們進行貿易交往,在他們的眼中古代的中國人非常的了不起。

⑷ 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

1、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漸開始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主張學習西方的人士中,也出現了以「支那」自稱的一部分。

雖然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梵文,但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便開始帶有辱華的色彩。日本戰敗後,「支那」這一詞從日本的政府公文、教科書中消失,重新稱呼我國為「中國」。

2、契丹:來源於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12世紀,遼國被金所滅,遼國貴族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西遼,並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國家有文化交流,這些國家也將契丹當成了整個中國的代表。

在英文的古詩中,也有意為「契丹」的「Cathay」一詞出現,代指中國。後來,隨著蒙古人的西征,「契丹」這個稱呼傳到了中亞、東歐的部分地區。因此,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國家,今天仍將中國稱為「契丹」。

3、如今比較普遍的稱法為China,中國人則為Chinese。China其實來自「秦」(chin)的發音,加上的a是表示地域,China其實是指秦朝,同理Chinese則為秦人。名字的來源於我國古代影響力相當大的大秦帝國。

4、越南稱中國人為船夫,船夫是尊稱,在宋明時期,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么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夫稱呼中國人。

5、印度則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⑸ 中國人在國內通常叫外國人「老外」,而外國人在他們國家叫中國人又叫什麼

一般來講,外國人管中國人統稱為華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中國,而在外的中國人一般來說都是華人。越南是一個例外,在古代的時候,越南只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小國,越南人會習慣的稱呼中國人為北朝。 在俄羅斯,他們主要稱呼中國人為契丹人。這主要是因為,契丹人建立起來的遼國,而遼國對於當時的俄羅斯也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歐洲稱呼我么的叫法

朝鮮稱中國人為掌櫃,這主要是發生在清朝,由於當時的清朝人很會最生意,朝鮮人與清朝人做生意總是吃虧。

越南人則稱呼中國人為船夫,因此當時的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來與他們進行貿易交往,在他們的眼中古代的中國人非常的了不起。

日本在古代稱中國人為唐人,這是受唐朝影響。近代日本在甲午戰後打敗大清,開始用蔑稱稱呼我們,也讓中國人長了記性。

印度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種其他叫法,總之很多都是用帶中國文化的東西來指代中國。

⑹ 外國人是怎麼稱呼咱們中國的

北京奧運將到來,四海之內的朋友雲集北京,那麼外國人是如何稱呼咱們中國的呢?「中國」的國名內涵就是「中央之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其英文標准譯名為Republic of China),並被漢文化圈內地鄰國所逐步接受。這樣說來,「中央之國」作為國名還是個新名詞,即便在漢文化圈國家,把中國稱為「中國」也是近代以後的事。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自此中國正式的國號簡稱「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為「中國」。
一是把「中國」按其內涵稱為「中央之國」。如日本人使用漢字,日語的中國就是「中國」,與中國簡體字完全一樣,發音為ちゅうごく(chūgoku)。韓國把中國稱為중국,寫出漢字是「中國」,發音為jungguk(Chungguk)。越南已經廢棄漢字,但從發音「TrungQuốc」可以看出這就是「中國」。蒙古語分外蒙、內蒙,國內蒙古語可用意譯「中央之國」表示中國(mdaulus,mda=middle,ulus=country)。包括對「中國」意譯或者音譯。
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隨著時代更迭,幾度改變,是中日關系的象徵。一些日本人卻認為「中國」二字帶有世界中心的優越感,加之日本已經有「中國地方」,所以依然常常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引發中國方面的極大不滿。直到甲午戰爭中國人落敗,作為者日本人不再使用「唐」稱呼中國,代之以「支那」,口氣上已經帶有了明顯的貶義,所以引起中國人的憤懣。
晚清秀才、教育家王拱璧在1919年出版的《東游揮汗錄》就譴責日本不稱我國為「中華民國」,而稱之為「支那共和國」,是「不以國家視我」,「是我中華民國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認也」。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要求外交部從速通知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需寫National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二是在馬來、印尼語中,因為當地華人不喜歡Cina的說法(令人想起日本人蔑視中國人所說的「支那」), 所以把「中國」說成Tiongkok,這是借用了閩南語「中國」的發音。所以,在世界上把中國稱為「中央之國」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且都是周邊深受漢文化圈影響的國家。他們之所以把中國稱為「中國」,是因為中國人自己把自己叫「中國」,直接借用了漢字的發音和寫法。
三是在西方國家中,中國另有別稱。從歐洲一些國家角度看,俄羅斯及東歐(斯拉夫語系)至今把中國稱為Kitay,用漢語表達就是「契丹」。也就是遼代時契丹國的稱呼,以此來稱謂中國;從西方的角度看,屬於印度以及西歐(印歐語系)的國家普遍把中國稱為China(或Cina,Kina, Chin等),其實就是「支那」。有專家研究說,「契丹」應該是「支那」的淵源,也就是契丹和支那同源。

⑺ 古代時期,外國是怎麼稱呼中國的

1 赤縣 神州 九州 華夏
中國曾有11個別稱:古朝鮮叫我們「掌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系與態度為基礎,給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甚配櫻至有少數國家對中國的歧視和敵意。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但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在我們共和國華誕之際,卻是值得我們回憶和記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培裂叢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源檔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11、Cina(支那): 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最為敏感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這與 「唐國」,「清國」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含義,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還有一種說法:支那一詞出自China,China本身沒有褒義貶義,怎麼從它演變的「支那」一詞反而有了含義呢?這要從日語的古怪規則談起了。日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瑣的一種語言了,與其他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語還承擔有很重要的等級文化載體功能。同樣的意思,也有多種表示方法,用以同時表達雙方的地位關系。比如「我」這個詞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謙卑的,「わたし」呢?少了一個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個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視,含有「支那那塊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對這種通過稱呼取得的地位優勢非常看重,也真的就會把你低一等看。對方如果不經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本文化,日本人就會很自然的認為你自認低人一等,這在中日關系史中經常生出一些是非,引發近現代中華民族的極大義憤。

閱讀全文

與外國稱我們中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英國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380
杜泊羊的中國原產地在哪裡 瀏覽:248
伊朗男人為什麼要戴頭巾 瀏覽:273
印度人的頭巾紅黑白代表什麼 瀏覽:857
闖關東這個電視劇裡面的伊朗原名叫什麼 瀏覽:340
印度怎麼那麼多棚戶區 瀏覽:994
中國水牛多少斤最好 瀏覽:648
印度黑名單怎麼辦 瀏覽:531
遙遠的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446
印度什麼時候登月成功 瀏覽:904
義大利面炒米怎麼做 瀏覽:819
中國人為什麼要去日本馬路上騎摩托車 瀏覽:445
義大利的教育部門叫什麼 瀏覽:418
越南打電話返中國前頭加什麼號碼 瀏覽:697
泉州義大利面哪裡最好吃 瀏覽:945
庫內奧是義大利哪個城市 瀏覽:463
伊朗核試驗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191
中國夏枯草哪裡出名 瀏覽:371
印尼白菜多少錢一斤 瀏覽:367
英國一年制研究生多久畢業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