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⑵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很多分析人士都說,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貿易模式。有些人批評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令人不安,但是也有一些人爭辯說,中國的崛起不論是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還是對世界上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通常都是有好處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根據一些估計,它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現在擁有1萬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它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仍然是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 由於中國的就業人數每年增加2500萬,很多分析人士衡量中國的崛起時往往把它看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每年增加這么多就業人數,相當於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中等的工業化國家。造成新的國際分工 以促進國際政治和經濟合作為宗旨的斯坦利基金會的經濟學家謝弗爾說,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全球新的分工,結果有好有壞。 謝弗爾說:「中國巨大的勞工市場對貿易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產地上所發生的改變。我們看到,美國、歐洲和日本更多地集中生產高科技和非常專業化的產品,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種製造業、處於經濟發展鏈上比較低的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經濟重組過程。因為很難確切地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 為了維持巨大的增長,中國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礦產品。中國佔全球經濟的5%,但是它每年消耗全球20%的鋁和銅,大約30%的鋼材、鐵礦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廣進資源 造福多國 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說,中國對資源的巨大胃口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好處。 麥金農說:「它已經使東亞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在全球市場上對初級產品的購買給拉美帶來了實惠。像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正在大量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因此我們看到拉美最近沒有出現任何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借貸模式 麥金農補充說,中國的財富也在影響全球的借貸模式。他說,與世界銀行不同,北京一直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情況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相當大數量的信貸。 麥金農說:「他們的借貸在政治上更加中立。他們在那裡修建道路、發電廠和新的港口,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原材料。他們不過問當地政府的政治。這就是為什麼非洲人不介意中國的投資而且對中國的投資要比很多西方政府的投資感到更加舒服。」 但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卻持批評態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補貼和盜版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並宣布對一些中國產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 華盛頓還加大了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他們說,中國貨幣價格的低估以及低成本的勞力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通過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就更加便宜,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加昂貴,使美國本來已經惡化的貿易赤字更加糟糕,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 一些專家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應該至少增加40%。華盛頓的智囊機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總裁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說,中國與美國令人不安的貿易順差去年達到了2330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易赤字總量的30%。他指出,北京的政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是一樣的。 普雷斯托維茨說:「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都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他們都對他們本國的貨幣進行管理來使它們低於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在維持50%這樣的高儲蓄率,對出口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最終對美國有利 斯坦利基金會的謝弗爾認為,中國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對美國有利。 謝弗爾說:「假如說泰國一家生產出口到美國的低成本產品的公司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把它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的話,這對美國市場並沒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工作機會本來就不在美國。但是由於進入美國的產品現在更加便宜,這對美國的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謝弗爾說,在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謝弗爾說:「例如,當你談論在中國生產產品的美國公司或是跨國公司時,這是中國人占優勢還是某一個公司的利益占優勢呢?如果美國獲得好處,不管是中國繼續支撐我們的預算赤字還是給美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產品,那麼這是美國的優勢還是中國的優勢呢?這比誰占上風誰佔下風要更為復雜。」污染損失相當於GDP的5.8% 中國超高速發展的經濟造成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給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 水污染以及乾凈飲用水的缺乏是中國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問題。中國很多運河、河流和湖泊都受到農業、工業和生活的嚴重污染。估計20%的中國人生活在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 根據中國政府的計算,2004年,污染造成的後果損耗了67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據世界銀行統計,污染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相當於5.8%的國內生產總值。 盡管如此,很多專家說,隨著中國龐大人口長期被壓抑的需求逐步放開,內需會逐步增加,推動中國經濟在今後的幾十年中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胡鞍鋼:中國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來源:浙江人文大講堂
「中國夢」是如何從夢想到現實
1949年,毛澤東宣布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當時的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
7年之後的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國夢」。他說:再過45年,就是2001年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加要大變。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他還講,「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經過數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進入起飛階段,它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可以這么講,21世紀就是中國對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時代,我們正處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
那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迅速和平崛起,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重要影響?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曾用一年多的時間做了一個重要報告,標題是《繪制全球未來》。這個報告是要描繪2020年誰在繪制世界經濟地理圖或者說誰在影響世界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探討了2020年中印等國作為新的重要的全球參與者的可能性。它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國家作為新的重要的全球參與者出現的可能性——類似於19世紀統一起來的德國和20世紀強大的美國的出現——將使地緣政治的局面發生變化,其影響可能非常巨大,就像前兩個世紀發生過的那樣。不同之處是,上一次是西方的發展,這一次是非西方的發展。
該報告調查的大多數人預測表明,到2020年,在國民生產總值上,中國將超過單個的西方經濟強國(除了美國);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歐洲各經濟體或處在超過的門檻上。
所以說,不光是我們自己在觀察、在關注、在研究、在推動中國和平崛起,關鍵是全世界都在研究與矚目中國和平崛起。
今天我想概要地把最近幾年我們對中國國情、中國和平崛起和中國發展之路的研究思考和分析做一些討論和介紹,分為五個方面:
國家發展的生命周期
提出這個概念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方面理論來源於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另一個認識來源或者說是實踐來源就是中國和平崛起本身的歷史過程。那麼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就提出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的理論和背景。1890年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在《模仿的規律》一書中提出了經濟增長的S型曲線。此後另外一位學者喬爾迪安提出了三階段的「產品生命周期」(引進、迅速擴展和成熟)。而後,不同的學者又對產品生命周期提出了四階段說五階段說等等。
我們所說的國家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類似之處,它實際上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國家競爭的結果,只不過是一個經濟市場,政治市場或者是其他含義的市場(也包括文化市場)。
假定只有一個國家存在,或者說在不考慮其他國家競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提出五階段說。這個五階段說可以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軌跡存在周期性,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准備成長期;第二階段是迅速成長期;第三階段屬於強盛期;第四階段就是所謂的發展緩慢期;第五階段就是衰弱期。國家的發展就像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我們來討論一些實證分析。討論實證分析首先就是能不能對國家生命周期進行測定,用什麼指標來定量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生命周期及A國和B國競爭態勢?我們的國情研究或者是對全球的研究必須進行定量研究,那麼就取決於定量所確定的指標。我們根據世界經濟史專家麥迪森的研究和波拜瑞齊的研究,我們把它歸結為五個主要指標:
第一是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比重,這很顯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第二是出口總量佔全世界總量的比重,這是表明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貿易競爭力的程度;第三是工業或者說製造業總量佔全世界總量的比重,這是表明一個國家工業化的程度;第四是人口規模;第五是我們自己的一項研究,就是綜合國力(我在後面會詳細討論和分析)。用以上五個指標我們來對世界幾個大國進行衡量和分析之後才發現確實有國家發展生命周期。
世界主要大國發展的生命周期
英國走的道路我們稱之為倒U字型歷史軌跡。很顯然,在1750年以前它在世界總量中的比重都比較低,而後上升,特別是在19世紀達到世界的頂峰。因此我們可以看出1750年當英國發動工業革命,實際上也是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製造業佔世界總量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且在19世紀中葉達到高峰。而後英國也不可能長期保持下去,由於別國的競爭特別是美國的競爭,它就衰落下來。
第二種類型的國家,來看一下德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它的崛起有兩次。第一次崛起就是19世紀德國相對統一以後,各類指標佔全世界比重是在上升的。當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被打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企圖戰爭崛起,結果也失敗,而在1945年或確切地講在1950年以後它又再一次崛起。前面幾次可能都是戰爭崛起,掠奪性崛起,但1950年以後能不能稱之為相對和平崛起,或者說以經濟崛起為主。
再看一看美國的崛起,這很顯然也是令人矚目的。在1820年的時候它是世界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國家,然而從1870年以後特別是南北戰爭之後統一了國內,政治上的統一就為經濟上統一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條件。我們發現它在1870年以後迅速地經濟起飛直到1913年,人口也在迅速增加。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又成為最大的贏家,各類指標佔世界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
此外還有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
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資源
這里我們採用綜合國力指標(八大類戰略資源,23個指標)分析1980年~2003年五個國家動態變化和相對綜合國力的變化,主要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中國和印度,叫做崛起型。過去20幾年在全世界綜合國力中所佔的比重,中國提高了4個百分點,印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因此屬於崛起型。
第二種類型我們稱為先崛起後衰落,就是日本類型。在1980年的時候它的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的6%,到了1995年,達到8.5%,提高了2.5個百分點。但是90年代,由於泡沫經濟以後,開始迅速衰落,一下降到7%。
第三種類型就是俄羅斯,下降型。從1990年以來到2000年下降,這幾年開始上升,但總體上它由世界一流大國變成二流國家。
第四種就是我們說的美國,超級霸主。它綜合國力佔全世界的比重還處在高峰期或強盛期。但是也很難說將來是不是會進入衰弱期。現在在技術資源上,它占絕對優勢,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們在出口能力這一方面較強,而它出口的能力,佔全世界市場比重是下降的。
從我方來看,過去這么多年綜合國力迅速上升,在總體上改善了中國的戰略環境,綜合國力不同程度地高於周邊國家,包括這幾年已經高於日本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