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潛艇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反潛作戰能力的不斷提高,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將進一步提高。其發展趨勢是:發展艇體「隱身」、「降噪」技術,提高隱蔽性;研製高強度耐壓材料,增大潛艇下潛深度;發展核動力潛艇大功率核反應堆,提高水下航速,延長堆芯使用壽命,提高在航時間;
常規動力潛艇主要增大電池容量,研製性能良好的氫氧燃料電池、鈉硫電池和超導電機,以提高水下機動性;裝備高效能的綜合聲吶、拖曳聲吶和水聲對抗設備,增大水下探測距離和提高水聲對抗能力;提高導彈的射程、命中精度、打擊威力,增加分導多彈頭等抗反導能力;
提高魚雷的航速、航程和航深,並使其實現智能化;進一步提高駕駛、探測、武器和動力等系統以及其他設備的操縱自動化水平。
潛艇兵力隱蔽性好,作戰半徑大,突擊威力大,獨立作戰能力強。在海戰中,它不但是運輸艦船的剋星,而且也是大中型戰斗艦艇,特別是航母的敵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擊沉的42艘航母中,潛艇擊沉的航母為17艘,佔40.5%,其中潛艇單獨擊沉15艘,和航空兵協同擊沉兩艘;被擊傷的38艘航母中,由潛艇擊傷的為9艘,佔23.7%。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地中海的一次多國聯合演習中,埃及常規動力潛艇成功地突破了美國航母編隊的直接警戒,抵近到航母很近的距離上實施了潛望鏡偵察照相,而航母及其警戒兵力竟無一發現。
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在日本海長時間對美軍「小鷹」號航母進行跟蹤,因抵近距離太近,而造成潛艇與航母相撞,直到蘇聯潛艇被迫浮出水面,美國航母才發現了對方。
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英阿雙方都廣泛使用了潛艇兵力。阿根廷的老式常規潛艇「聖路吻斯」號成功地突破了英特混艦隊的嚴密封鎖,並在馬島封鎖區內游弋了一個多月時間,先後3次向英國航母發起魚雷攻擊,只是因為潛艇火控系統發生故障而未果,但對英航母編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英國航母編隊盡管具有很強的反潛能力並構成了嚴密的對潛警戒,但對阿根廷潛艇的行動卻異常懼怕,常常因為發現水下不明目標而一日數驚。
英國的「征服者」號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一舉擊沉了兩艘反潛驅逐艦護航的阿根廷大型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這是核動力潛艇問世以來的首次成功戰例,為核動力攻擊潛艇攻擊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在現有的海上作戰兵力中,水面艦艇、岸基航空兵均存在著作戰半徑有限和生存能力弱等不足,只有當航母進入有效作戰半徑范圍以內時才有可能對其發起攻擊。
而航母編隊憑借著作戰范圍廣、機動性能好的優長,在絕大多數的作戰行動中,配置在距作戰目標較遠的距離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潛艇兵力才有可能對其進行突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盡管反潛兵力兵器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海水仍是潛艇隱蔽的有效屏障。
根據北約近期頌的材料來看,冷戰時期北約對華約國家的潛艇,特別是蘇聯潛艇的跟蹤,有89%是假目標,對發現的目標,能夠佔位攻擊的佔28%,而有可能攻擊成功的僅佔7.7%。也就是說,即使是當代海軍強國,對水下潛艇的發現、定位、攻擊、消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與對空防禦相比,航母的對潛防禦相對較弱,以美軍最現代的大型航母為例,一個航母戰斗群擁有S-3A反潛機10架,SH-60B反潛直升機8架,再加上直接警戒艦艇上攜帶的少量反潛直升機,很難全天候、全時間、全方位地對航母活動海域進行周密地反潛警戒。
航母編隊編成內的艦只較多,而且還有水下的潛艇和空中的飛機,組織指揮復雜,容易出現對水下空間搜索的空白區;航母編隊內部眾多的雜訊源,常使搜潛聲納工作條件惡化,對水下潛艇識別困難;特別是在航母編隊的潛艇活動海區,為了防止誤傷,即使反潛飛機發現了潛艇,一般也不敢輕易進行攻擊。
在二戰中,就曾多次出現過這類情況,讓攻方潛艇佔領了有利的攻擊陣位。航母本身具有不少類似機庫之類的大容量艙室,這些艙室大量進水會導致航母浮力儲備和穩定性的喪失。
二戰中,被潛艇擊傷的航母只佔全部受傷航母的23.7%,擊沉的卻高達40.5%,說明潛艇發射的魚雷對航母作用顯著。
在艦載飛機起飛著艦時,航母必須迎風高速行駛,而在准備下一波飛機放飛時,速度較慢,且航向和航速都比較固定,這也為速度相對較慢的潛艇佔領有利攻擊陣位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現代潛艇裝備的發展,也為潛艇突擊航母提供了可能。
在二次大戰中,潛艇攻擊像航母這樣的大型戰斗艦艇,首先必須突破層層警戒,而現代潛艇裝備的飛航導彈、遠程線導/自導魚雷,可以在航母的直接警戒或近程警戒之外就能佔領攻擊陣位,進行准確的攻擊。
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水下航速與大型水面艦艇的航速(巡航速度)不相上下,能從各個不同的方向佔領有利的陣位,而且可以多次戰位攻擊,必要時還可以實施追趕攻擊。
潛艇速度的提高,雜訊的減少,下潛深度的加大,再加上遠射程的武器,其行動的隱蔽性,攻擊的快速性突然性將進一步增強,必將對航母等大中型戰斗艦艇構成現實的威脅。潛艇與航母的交換率為3~5:1。即損失3~5艘潛艇即可擊沉一艘航母。
為此,在對敵航母編隊組織突擊時,使用不少於3個潛艇戰術群的兵力,方可達成預期的作戰效果。也就是說,在組織對航母編隊的突擊中,即使損失兩個潛艇戰斗群的兵力(5艘左右),只要有一個潛艇戰術群的兵力(2~3艘)突破航母編隊的直接警戒而佔位攻擊,即可達成將航母擊沉重傷的指標。
潛艇攻擊航母的作戰行動,首先是潛艇兵力從基地或海上向待機地域展開。即當上級下達使用潛艇兵力打擊航母的命令後,應根據潛艇兵力所處的位置迅速組織潛艇兵力從基地或從海上向預定的潛艇作戰海域展開。
打擊航母應選擇隱蔽性好、機動性強、突擊威力大的潛艇。可選用常規動力飛航導彈潛艇、遠程魚雷潛艇、低雜訊的潛艇和核動力魚雷潛艇。
其次是必須慎重確定打擊航母編隊的海域和時機。打擊航母編隊的海域應選擇在有利於潛艇兵力活動,且航母編隊最有可能活動的海域或必經之地。
突擊的時機通常應該選擇在航母進行飛機放飛和接收時;綜合補給船為航母補給時;海上氣象條件惡劣時;航母反潛警戒部署被打亂或分散時等時機。
再次要隱蔽突破警戒,佔領發射陣位。由於潛艇使用的武器最大射程還不夠遠,潛艇佔領發射陣位必須突破航母編隊二、三層反潛警戒才能得以實現。
因此,突破警戒的行動要充分利用航母編隊各層警戒兵力之間存在的時隙。條件具備時,可以武器的突破代替兵力的突破,充分發揮遠戰火力的威力,對敵實施超視距攻擊。
最後是要周密組織潛艇兵力撤收。在突擊敵航母後,潛艇兵力的行動將在很大程度上處於暴露狀態,敵編隊中以及其它支持的反潛兵力必然會向暴露的潛艇進行瘋狂的反撲。
此時,潛艇兵力應迅速採取大深度隱蔽行動,盡快撤離,如有可能,可組織遠程航空兵對敵實施襲擾、打擊或佯攻、掩護潛艇兵力撤離。
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又稱潛水艇。海軍的主要艦種。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用於攻擊陸上戰略目標,大、中型水面艦船和潛艇,襲擊海岸設施和陸上重要目標,以及佈雷、偵察、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獵潛艇
獵潛艇是用於海上搜尋和攻擊潛艇以及擔負巡邏、警戒、護航、佈雷的小型戰斗艦船。噸位小,航速快,機動靈活,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能力強。
獵潛艇的排水量在500噸以下,航速為24~38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力700~3000海里,可連續航行10個晝夜。
艇上裝有反潛魚雷發射管4~12具多管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2~4座,20~76毫米艦炮1~6座。此外,還有電子對抗系統、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各種聲吶和雷達等。
獵潛艇最早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排水量不超過100噸,航速約10節,沒有聲吶等搜索設備,只靠光學儀器搜索浮出水面的潛艇。現代的獵潛艇都裝有各種聲吶和反潛武器,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能力大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