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
中國的諾貝爾獎確實很少,近期這幾年才打破零記錄,但是原因也有很多方面,其中語言翻譯是很大的原因,對於一些高端學術,翻譯起來十分麻煩,而且對於文學等項目,語言理解以及翻譯障礙讓國內很多大師無緣諾貝爾。
B.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樓上的胡說,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從理念觀念、科技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經濟資源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很難培養出各個領域有實力的科學家。
至今為止共六人: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下付簡歷:簡歷一覽
楊振寧生於1922年,父親留學美國,後長期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1942年大學畢業於西南聯大,跟吳大猷做過畢業論文,再在清華跟王竹溪做過研究生後於1944年獲碩士。46至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跟有「氫彈之父」之稱的特勒(EdwardTeller)獲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做的研究得1957年物理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一商人家庭,1943年中學畢業於江西贛州,入浙江大學後並入西南聯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學念博士學位,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有短期工作,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歲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歲獲獎時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丁肇中生於1936年,父母都是中國的教授,後在台灣念書,1956赴美,在密執安大學讀完大學和研究生,62年獲博士。以後歐美來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學院呆下。
李遠哲也是1936年生,不過是在台灣新竹。55至59年念台灣大學,59年在台灣的清華大學做碩士論文,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念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1968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助理教授,73年成為正教授,74年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以後留學美國,1967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此後先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朱棣文,1948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中國留學出來的物理學家,當時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聖路易斯市。他在羅砌斯特大學畢業後,1976年從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以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1990年起為斯坦福大學物理學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C. 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呢
諾貝爾獎中國人很少的原因如下:
1、中國的發展本身就落後於西方國家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成為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當時的中國才處於欣欣向榮的階段,一切發展剛剛開始,祖國沒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別是經濟支撐和師資力量。
2、對學生的教育問題
教師唯一可以採用的教學方法就是填鴨式。這種教學方法也有註定大部分孩子沒有創新意識,只會死讀書,一味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甚至沒有獨立思考探索的能力。他們不會想去探求知識為什麼要這樣定義,也因此錯失許多思考的閃光點。
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做什麼?
1、注重對人才的教育培養
科學家也是從學生時期的不斷探索,研究發展而來,想要獲得卓越的成就,還要看青年一代。在教育方面,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如果擔心風險可以選擇試點培養,以少數作為實驗。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個人的素養,也就是美好品質的培養。
2、努力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就是根據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決定的。實力和技術水平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才能提高國家的實力,而國家發展了自然可以提供好物質基礎支持。
D. 中國諾貝爾獎少的本質原因
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中國的遠創新發明太少。第二個就是西方人的標准和以中國人的標准有所不同。
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剛建國不到100年,我國的科技基礎較差。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革命,機器用於生產,但我國卻還是封建統治,人們的理想就是讀書,考個功名,在人們的意識里沒有科技這個概念。只有當外國的槍炮打破了國門人們才從巴國的噩夢中驚醒但是此時的外國科技已經領先我們 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