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當今中國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當今中國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2-03-31 23:20:33

A.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現代化之後 原有的勞動力肯定大量失業 服務業用不了這么多人 這些人去哪? 土地基本上是平分給農民的 家庭運作肯定不如大規模生產 農業合作社只適合高附加值的農業 任重道遠

B. 怎樣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業農村也面臨重要的發展時期,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意義重大而深遠。第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期「三農」理論體系;第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是推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依據;第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理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促進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第五,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展現了用工業化的思維抓好農業,用城鎮化的方式建設農村,用現代化的進程轉變農民的美好願景和今後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
第一種觀點是過程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流通過程的現代化,還包括消費過程的現代化。此外,還包括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也就是說,農業現代化不是農業領域中的一個方面、單一過程的現代化,而是全方位、全過程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徐更生,1993;張仲威,1994;馬煥喜,1998;梁榮,2000)。
第二種觀點是制度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是由於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擴張而引發的組織制度、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因此,農業現代化就是最終破除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制度現代化(張葉,1999;王明華,2001)。
第三種觀點是配置論。他們從資源配置角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是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農業現代化是體制系統(主要為產權制度和價格制度)、生產力系統(主要為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業管理和農業人力資本)和作為保證(農業現代化)的農用生產資料工業及流通體系三大系統的有機統一體(蔣伏心,1996)。
第四種觀點是可持續發展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完整涵義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方法組織和管理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把落後的傳統農業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產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環境質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過程(黃國楨,2001)。
第五種觀點是轉變論。他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世界范疇的、歷史的和發展的概念,它作為一個動態的、漸進的和階段性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隨著人類認識程度的加深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他們把農業現代化定義為:傳統農業通過不斷應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以實現農業總要素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持續發展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即是由傳統的生產部門轉變為現代的產業部門(顧煥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種觀點是一體論。他們從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加人WTO的戰略高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狀態下的獨善其身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國際化和知識經濟的武裝過程(杜曉君,1995;閔耀良,2001)。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於推動更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他們在重新審視中西方農業現代化之後,明確指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道路應根據中國的國情、國力、農情、農力,選擇走一條既要重視機械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又要側重生物技術採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那麼,什麼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中國有七八億農民,人均耕地1.41畝,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依靠科技來提升農業,依靠農業機械化來進行規模經營,依靠農業龍頭企業來組織高效農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這是在總結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概括許多專家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這樣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第三,一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我國有2.5億左右農戶,廣大農村仍屬於分散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的有效銜接非常困難,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還要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橋梁作用。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關系重大,解決好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否則。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難以持續進行。

C. 如何從中國國情出發,選擇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堅持科教興農戰略,實現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與技術創新。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技術現代化的要求,為此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
二、實行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結合。必須使兩者結合,取長補短。
三、注重機械技術與生物技術結合。堅持兩者的結合,在大力應用現代生物科學成就,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基礎上,有步驟有重點有選擇的實現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四、強調勞動集約和資金集約結合。堅持兩者結合,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率。五、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六、逐步推進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加快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D. 振興鄉村應該怎麼做中國農業現代化應該如何實現

現代農業創新可以做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不但可以增產而且還可以做旅遊,多一個產業收入,可以融入二產三產融合。二是科普基地,農業是國家的基礎性行業,大家每天都在食用農產品,但是農產品是怎麼出來的?種植或養殖的時候遇到的問題都是怎麼解決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以農業科普基取勝。經濟效益而言,亦步亦趨的跟著別人走,大眾化的種植,是沒有多大前途的。只有形成你無我有、你有我有的創新理念,才能先人一步的先入為主而做好市場主導。因此,發展現代農業也如果以單一個體而言,現代農業需要從業者從科技、創新、思維等方面去從事農業。具體請看我發的《農村耕地在50畝以下的,學日本農民做現代小農!》現代農業包含兩方面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形態,它既不同於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游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更區。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示範工程。實施種子工程。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也覺得創新是一回事,主要是國家應該重視農業這一塊,有了較好的效業,自然會有創新。

E. 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解決什麼困難

我國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且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理解范圍中我們肯定應當屬於農業強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截至目前我國還屬於農業發展中國家,或者可以稱之為農業大國,但「大」與「強"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象中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發展農業已經幾千年歷史了,所積累的經驗遠非其他國家可以比擬,可為什麼我們卻不屬於農業強國呢,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還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呢,作為地理方向的創作者,從地理角度而言,我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最大的制約當屬地形和氣候。

另一個因素是氣候,還是以我國三大平原為例,畢竟三大平原的糧食總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70%,但嚴格意義上講,三大平原的氣候特徵非但稱不上風調雨順,反而總是與自然災害為伴。東北平原有著名的黑土地,糧食畝產量基本位於全國之首,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水稻主產區,誕生了多個「魚米之鄉」,然而這兩個平原有一個特點--澇災頻繁,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平原,近些年梅雨季節,基本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給農業種植帶來巨大傷害。

最後,華北平原雖然受澇災影響不大,但華北平原的旱災卻比澇災還要嚴重,尤其是我國小麥主產區河南、河北、山東等,近些年降雨量明顯短缺,地下水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危機,加之華北平原幾乎沒有大容積湖泊,小型水庫也「十庫九涸」,再加上缺乏大流量河道,僅有的一條黃河還經常斷流,所以華北農作物的灌溉情況不容樂觀,很多時候只能「靠天吃飯」,這極大影響了農作物的畝產量,從側面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腳步。

F. 如何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

我們國家已經在做現代農業了,但要實現整體或者大部分現代農業,道路還很長。
我們愷易物聯網就是做現代農業服務的,主要是農業物聯網技術服務,還包括產前、產中、產後的支持。對於現代農業,我個人覺得是由現代化的技術管理、集中的土地、安全的農資、專業的農技和便民的銷售等模塊串起來的。

G. 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農業現代化及發展

把傳統意義上的第一產業發展成為兼容一產。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 無論與過去相比,更好地勝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現代農業的各種功能,新形勢下我國有條件也有必要推進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進口面臨較好的國際環境。在農業自然資源過度利用的生態脆弱地區、高效農產品生產,農業稀缺資源過度消耗,發揮好農業的生態修復和保護功能,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國今天農業現代化取得了明顯成效,兼顧當代和長遠,就是要扭轉過去過度利用農業資源的方式。過去我國農業發展取得成就。農業增長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過度開墾土地資源和開采地下淡水資源,今後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適度降低農業稀缺資源利用強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國正處於改造傳統農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階段,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而勞動生產率則相對較低、城鎮化和信息化協調發展,我國農業的脆弱性仍然明顯,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需要,加強對生物育種。為盡快的讓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而且要更加註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更加有效地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營造良好環境;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一味地追求土地等資源生產率,舉世公認,缺乏市場競爭力、安全,更加註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注重主要農產品數量供給保障,激發內生動力,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潛力仍然巨大、二產和三產的新型產業、智能農業,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裕。 望古知今,同時也帶來了農產品安全隱患多;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業現代化期待相比,登高見遠,這是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迫切任務,而農業落後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整個現代化的進程,還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與飛速行進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相比。當前,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差擴大,也關系著億萬農民的夢想,形成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關系著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農業現代化相對滯後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但是,就是要提高我國農業效率和競爭力。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地節約農業資源和永續地利用農業資源,發揮農業生態功能,與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要求相比,仍然要靠改革,庫存水平高。環顧當今世界,緊扣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農機裝備。 如今,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就是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根本途徑和動力是創新,主要靠改革,就是要扭轉不惜一切代價一味的追求增產。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如何。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生態環保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等領域的科技攻關,要通過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限牧禁牧等途徑。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仍然存在著落差。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要給農業注入創新的血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好國土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則很少邁入現代化國家行列。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要瞄準世界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農業生態功能難以發揮的現代農業的世界性通病,發展優質,發達國家大多是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

H. 中國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板塊化布局做大產業集群規模,著力建設高效特色產業板塊.

I. 如何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在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分工分業加快、農業生產集約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進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應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
全面認識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對於「三農」發展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農業現代化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豐富的。當前,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水利化和電氣化等,而且拓展到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生產標准、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經營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資源保護體系的過程,也是推進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制約、化解自然風險、減輕資源壓力和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
我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於其他國家(如農業資源稟賦豐富的美國、加拿大,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以色列、荷蘭,農業資源稟賦介於它們之間的法國、德國)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更需要自主創新,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條件,做好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優先序和區域布局,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和商業化的作業外包服務體系,實現穩定糧食生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高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機統一。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否完成,可用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來衡量。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2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在資源環境約束下,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競爭力提升與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統一,必須加快技術創新,促進技術對資本、土地、勞動力的替代。又如,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以需求為導向,以制度、組織創新為手段,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約束,優化農業布局規劃,形成符合資源、生態和市場要求的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增加產能、穩定產量、提高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當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進口農產品價格。在這一嚴峻現實下,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經營,這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供了條件。據調查,農業經營規模至少要達到30畝,才能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生活水平不低於主要勞動力在非農部門就業的農戶。這就需要從提高農民非農就業技能和非農就業收入的穩定性入手,促使農民轉移就業和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細化農業生產結構。目前,經濟作物生產的市場定位和專業化、區域化特徵越來越清晰,但糧食作物生產尚未形成口糧、飼料糧和牧草的三元生產結構。牧草對光熱利用更充分,合成的生物量更多,耐旱省水,可以在降雨量少的半乾旱地區種植,是保持水土的理想作物。「十三五」期間,可以在繼續強化糧食生產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農業生產結構。第一,推進飼料糧生產。我國目前玉米總產量的70%以上用作飼料,若其中一半改種高賴氨酸、高油玉米和青貯玉米,既可提高飼料糧的質量,又可提高經濟效益。第二,推進豆科牧草生產。我國有9億畝中低產田,如果其中1億畝改種豆科牧草,就既能改善飼料結構,又能減少水資源消耗,還能減輕改造中低產田的任務。第三,在天然草地上播撒草種。我國40億畝草場中至少有4億畝適宜採用該措施,平均產草量可增加20%,相當於增加近億畝草場。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農業除了具有農產品供給功能,還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和休閑、教育等文化服務功能。農業功能拓展越充分,農業產業體系就越健全,農民增收渠道就越通暢。「十三五」期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農業功能:以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為抓手,將植物、動物二維農業拓展為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維農業;以海藻資源產業化為抓手,將陸地農業拓展為陸地與海洋交融農業;以國民日益增長的遊憩需求為抓手,合理有序開發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家生活以及農耕歷史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旅遊資源,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為抓手,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增強農業發展可持續性。我國是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農民重視化學品對土地的替代。化學品投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產量,但化肥、農葯和薄膜的過量使用影響農產品質量和農田生態環境。這種高耗肥(葯、膜)、高耗水、高耗能的農業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持續。農業是一個具有顯著外部性的產業。提高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對增強農業正外部性的行為給予足額補償,對增強農業負外部性的行為進行經濟處罰,實現外部收益(或成本)內部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保障措施
進一步向農民賦權。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產力。把農民創新活力和創收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30多年來,農村改革的主線是向農民賦權。改革初期,賦予農民自主經營承包地的權利,很快就解決了農民自身溫飽和國家農產品短缺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賦予農民在農村從事非農產業的權利,創造了鄉鎮工業占據我國工業半壁江山的奇跡。20世紀90年代以來,允許和鼓勵農民進城就業,農民工已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十三五」期間,可以賦予農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參與城鎮化的權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與資本合作,既能使農民得到持續的農村建設用地股權收入,又能降低工業化、城鎮化的土地成本和融資難度,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力。
加強農民人力資本投資。考慮到農業具有弱質性,國家近些年持續增加農業補貼。從根本上說,其政策取向不僅是消除農業弱質性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消除農業的弱質性。「十三五」期間,應從提高農民素質、完善農業產業體系著眼,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其主動掌握所需知識、技能、經驗和信息,形成依靠人力資本投資興農、富農、惠農的局面。
深化農地制度改革。近些年,農地流轉越來越活躍。隨著農地流轉規模的擴大、流轉形式的增多,現行農地產權安排已無法滿足農民需求。對於土地流轉引發的問題,解決辦法是把隱含在農村集體土地中的股權顯性化。現在,農民越來越關注土地的收益權而不是生產權。農村集體土地的股權是穩定的,適宜用權證的方式界定;土地經營權是變動的,適宜用契約的方式界定。股權形態的產權比實物形態的產權更便於土地的整理和細分。對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言,無論自己使用歸其名下的集體土地經營權,還是將其全部或部分讓渡出去,土地股權證都在自己手裡。這既有利於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也有利於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踐表明,超小規模農業能夠解決農民溫飽和農產品供給短缺問題,但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近些年,願意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經營的農民越來越少,「誰來種地」問題凸顯。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具有自生能力,能夠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銀行會願意為其提供貸款,保險公司會願意為其提供保險,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就形成了。政府的責任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把他們推向市場,並將試圖套取政府農業補貼的投機分子清理出去。

閱讀全文

與當今中國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男明星哪個在外國更受歡迎 瀏覽:582
印度奇趣蛋多少錢 瀏覽:29
義大利煙斗哪裡有賣的 瀏覽:897
義大利風情街到瓷房怎麼走 瀏覽:482
越南腰果實際多少重量 瀏覽:91
英國禮炮怎麼樣 瀏覽:801
如何下和平精英國際服輕量版 瀏覽:248
印度進口原料葯多少錢 瀏覽:173
中國第一名魚叫什麼魚 瀏覽:617
39英國碼是多少 瀏覽:36
伊朗留學表格怎麼填 瀏覽:441
英國衛褲廠在哪裡 瀏覽:128
德黑蘭為什麼指伊朗 瀏覽:261
義大利語有哪些專業 瀏覽:503
美國為什麼要除掉伊朗 瀏覽:817
伊朗過年英語怎麼說 瀏覽:799
為什麼印尼有山精 瀏覽:81
新中國成立拆了哪些古建 瀏覽:835
印度膠榕怎麼繁殖 瀏覽:140
印尼為什麼經濟會復甦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