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NO10、故宮 0.72平方公里
中國故宮別稱是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於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景色(4張)中華奇石館館長李文科介紹: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委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NO9、興慶宮 約1.3平方公里
興慶宮,是唐玄宗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號稱「南內」,為唐代長安「三內」之一。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方來朝,唐玄宗、楊貴妃常在興慶宮內舉行大型國務活動、文藝演出,因而在唐詩中留下無數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便是起源於興慶宮的沉香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興慶宮是唐代三大宮殿之一,唐代以後興慶宮遭到破壞。宋時樓台亭閣湮滅盡凈。金代有所修繕,為游宴場所。清初興慶宮池水乾涸,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兩樓遺跡。1949年後,經系統勘查發掘,將興慶宮舊址部分辟為興慶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以龍池(興慶湖)為主景,並重建了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仿唐建築,成為西安市區最美麗的風景。
NO8、洛陽宮 2.5平方公里
洛陽皇宮,隋時稱紫微城。貞觀元年,唐太宗號洛陽宮;顯慶二年12月13日,高宗正式稱洛陽為東都,把洛陽宮城當作自己的「東宅」;武則天稱制以後,光宅元年(684年),定為太初宮。第二年9月5日,洛陽被定為神都。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東移,太初宮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
唐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二百九十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予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一千七百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厘米,內外皆包磚。因此,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隋朝。
NO7、大明宮 3.2平方公里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始建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於是停止。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NO6、太極宮 4.2平方公里
太極宮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於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考古實測並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牆即是外郭城的北牆的一部分,西牆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牆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牆的北部所壓;南牆則在今西安城內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台」恰在宮城南牆之上;東牆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牆外為興安門街,西牆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牆長度「相齊」,即南北宮牆長度相同。宮城城牆為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牆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牆基寬9米一12米來看,構築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末太極宮毀於戰火,至今遺址猶存。
NO5、未央宮 約5平方公里
中國西漢皇家宮殿。今址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當年位於西漢都城長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同年自櫟陽遷都長安。漢惠帝即位後未央宮基本建成,開始成為主要宮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築城牆。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猗蘭、無緣等殿閣32。其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由於其處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於未(西南方)的中央宮殿之意。
NO4、建章宮 約5平方公里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宮城內北部為太液池,築有三神山,宮城西面為唐中庭、唐中池。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闔,也叫璧門,高二十五丈,是城關式建築。後為玉堂,建台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鳳闕,其右有井干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裝飾。《三輔故事》載:「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西京雜記》有關於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鷦青、鴻猊,動輒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於神仙傳說,據之創作了浮於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盎然,開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遺憾的是,這座宮殿於西漢末年毀於戰火,但至今遺址猶存。
NO3、長樂宮 約6平方公里
西漢皇家宮殿群。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
長安在秦代原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後來由於成為交通的要沖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採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於此。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蕭何主持在秦興樂宮基礎上營修而成。遺址在今未央宮鄉的閣老門、張家巷、講武殿、東唐寨、西唐寨,漢城鄉的雷寨、羅寨等村莊一帶。宮城「周回二十里」。據考古探測,宮垣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約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6。宮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牆在覆盎門西有一曲折,其餘各牆都為直線。宮城為夯築土牆,厚達20多米。宮牆四面各設一座宮門,其中東、西二門是主要通道,門外有闕樓稱為東闕和西闕。南宮門與覆盎門南北相對。東、南兩面臨城牆,西隔安門大街與未央宮相望。長樂宮內有14所宮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於南面中部,前殿西側有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臨華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廣陽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長亭殿等。另有溫室殿、鍾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時在興樂宮中建造的高達40丈的鴻台。長樂宮是西漢初年的皇宮,高帝劉邦七年遷都長安後,即在這里接見群臣與朝會諸侯,為當時的政治活動中心。從漢惠帝起,西漢皇帝移居未央宮聽政,長樂宮僅供太後居住,從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後」的制度。由於長樂宮在未央宮之東,故又稱為「東宮」或「東朝」。長樂宮從惠帝時失去正宮地位,但由於是母後之宮,尤其是後來呂太後臨朝稱制及外戚專權之時,長樂宮仍成為左右朝政的政治中心。《雍錄》載:「惠帝自未央朝長樂。武帝亦曰樂朝廷辯之。七國反,景帝往來東宮間,天下寒心。師古曰:『謂咨謀於太後也。』」王莽時改長樂宮名為常樂室。西漢末年,更始帝仍以長樂宮為皇宮。後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盆子被擁立為帝,也以長樂宮為皇宮。
NO2、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龍首原西側修建阿房宮,於公元前212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跡」。這表示,阿房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更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天下第一宮」,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次的失去了昔日的光環。
阿房宮前殿設想圖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地磚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滅始皇」 《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秦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南,其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區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7.8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右圖:依據史料和初步考古遺址分布,初山微畫雕創作的藝術作品《阿房宮》
初山微畫雕《阿房宮》據《三輔黃圖》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又南宋程大昌《雍錄》記載:阿房宮「未為屋,先為城,城成而人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牆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寬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寬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狹下闊,堅固異常。阿房宮殿屋在秦末被項羽焚毀,而阿城至漢唐猶存。《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淵領兵入關,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此遺址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1、咸陽宮 面積未知(推測其總面積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中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咸陽市東,當初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咸陽,屠城縱火,咸陽宮夷為廢墟。
秦選擇咸陽作為未來的國都,是秦人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咸陽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同時處於關中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最重要的是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雄居黃河中游,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形成對黃河下游各諸侯國的居高臨下之勢,統治地位優越,選擇咸陽透漏出的是秦王的雄心和抱負。東周百年群雄並起,誰都想吞並諸侯但誰都沒有旗幟鮮明的將統一天下作為基本國策。西周號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將這一理想付諸實施的只有秦人,秦的建築自然走向高台建築風格,它的大和偉岸開始載入史冊,伴隨的是秦人統一六國的漫長戰火的燃燒,兩千年後,當考古人員試圖通過咸陽宮來探尋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時,發現咸陽宮的博和大一開始就讓考古工作陷入困境,《漢書》中說:「秦起咸陽西至雍 離宮三百」;杜牧在《阿房宮賦》書中說到阿房宮(實為咸陽宮)是「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而《史記》中記載:「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秦時的二百里換算為今天為83.5公里,現今咸陽市東西最寬處也只有106公里,如果咸陽宮的范圍真的有如此之廣,考古勘探還怎麼進行呢?「故宮」現存最值得中國人自豪的古代建築之一,面積0.73平方公里,普通人從南到北走完這座巨大的宮殿至少需要半天時間,但考古實踐證實,中國歷代宮城規模呈日漸縮小趨勢,清故宮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宮是3.3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未央宮4.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長樂宮6.6平方公里,秦咸陽宮會有多大?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咸陽地形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南部是渭河平原地勢平坦,中部黃土台塬地勢開始抬高,直到北部的高原丘陵。建國初期,秦始皇就開展了規模龐大的建設計劃,據統計當時同時興建的重大工程多達十多項,包括了長城、極廟、宗廟、靈渠、馳道、直道、秦始皇陵、咸陽宮、阿旁宮等。在《史記》中記只載阿房宮就譽名為「中國第一宮」。
據考古專家推測,整個關中地區都是都城,咸陽宮西路直至阿房宮,再至終南山修建門闕,東路直至極廟(信宮)途中架起閣道,猶如空中走廊整體連接,並且整體是按照星象規劃的。把南邊的秦嶺,西邊的隴山北邊的北部山系,和東邊的崤山黃河做為外部城牆。秦朝在關中地區修建了300多個離宮別館,而且這些離宮別管之間都是用各種道路連接起來,復道、甬道、閣道。後人據此推斷,廣義上咸陽宮總面積可能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② 有生之年必去!中國十大宮殿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中國建築更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其中北京故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佔地面積之廣,建築格局之精妙讓人嘆為觀止。本期城市文化帶您了解中國十大宮殿。
一、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的上是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