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中國古代的年份怎麼計算,誰能告訴我
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年份的計算採用干支紀年法。這種紀年法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共形成六十個組合。例如,1984年對應為甲子年。通過這個體系,年份能被清晰表示,而且干支紀年法還能用來紀月、日、時。
六十個干支組合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利用干支紀年法,歷史事件、民俗活動等都可按照年份精準地記錄和追溯。
2. 中國古代紀年法是怎麼來的
我們現在用的紀年方法,是公元紀年。這是現在世界上通行的紀年方法,它是從耶穌誕生這一年算起的。在我國古代,卻另有兩種紀年方法。
一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來紀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叫貞觀元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朱由儉)登基時年號為崇禎,思宗(即崇禎皇帝)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這種紀年法,如果不熟悉各個朝代和年號,計算起來就很麻煩。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紀年方法,造成紀年混亂、不統一。因此,我國古代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干支紀年。
你一定很熟悉「甲午風雲」、「辛亥革命」,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稱,是由干支紀年法而來的。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稱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乾地支依次搭配,正好60年為一周,這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六十甲子。古人用這種方法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干支紀時,是將一晝夜十二等分,分別用子、丑、寅……十二地支來命名,一個符號代表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時間的具體劃分:白天根據日影來推斷時間,可用日晷測定,也可憑經驗目測。以太陽為標准,太陽當空正午叫午時,此為一日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2點。午時以後,再依次計算:14點為未時,16點為申時,18點為酉時。酉時後,太陽已沒。古代普通百姓家沒有滴漏等計時器,就用燃香的方法來計時,或聽打更報時。人們將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次:從20點的戌時起更,稱為一更天;22點的亥時叫做二更天;零點是半夜,為子時,俗稱「半夜三更」;2點稱丑時,為四更天;黎明前4點稱寅時,為五更天。五更過後,金雞報曉,天漸漸放亮。上午6點稱卯時;8點稱辰時;10點稱巳時。
干支紀日,相傳很古老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每天都有一個日序,含天干一個字,地支一個字,如甲子為第一日,第二日即為乙丑,第三日為丙寅……60日為一周,一周完畢再由甲子口起。
干支紀月,以十二地支命名,冬至所在月為子月,下一月為丑月,等等。但干支紀月現在已經不用了。
干支紀年,天乾地支依序搭配,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第二年……六十年為一周,再循環往復。比如1924年是甲子年,60年後的1984年又是甲子年。
3. 中國古代紀年的方法 提出三種方法
1、年號紀年法:中國古代紀年的最初形式是以君主即位的年次為基準。例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漢武帝劉徹開創了使用年號紀年的先例,即位年份定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後續年份依此遞增。每當皇帝更換年號,便標志著新的紀年的開始。歷史上,中國共有超過八百個年號被使用。許多古代醫書採用此法紀年,如《幼幼新書》李庚序所述「紹興二十年九月幾望」,其中紹興是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此法優點在於紀年清晰,能夠准確顯示具體年份。
2、干支紀年法:該法則是通過天乾和地支的組合來進行紀年。其特點包括:A、天乾和地支各為一個單位,組合形成年份,如「甲子年」、「乙丑年」。B、天乾和地支的配對總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會出現奇偶搭配。C、干支紀年每60年循環一次。
3、生肖紀年法:起源於東漢時期,在此之前未見記載。生肖不僅用於計算年齡,還能推算出生年份。歷史上,生肖紀年法曾被使用,如元代文獻中提到的「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年,對應公元1324年)。
(3)中國古代怎麼計算年份擴展閱讀:陰歷是以朔望月為單位,陽歷則是以太陽年為單位。中國古代的歷法是結合陰陽兩歷的。平年有12個月,其中包括6個大月(每月30天)和6個小月(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的設定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周期約為29.53天。一年的總天數為354天,但這低於一個太陽年的實際長度(365.2422天)。為了使歷法年與太陽年相符,並保持與季節的一致,每3年增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的調整使得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一個太陽年,並與自然季節相吻合。
4. 中國古代年是怎樣算
我國是用干支紀年、月、日 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個分配到的干支 計算方法見下文 干支紀年法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丑寅卯辰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戊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記年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五、速查干支農歷紀月法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詳見下表: 年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由上可見,農歷的月份,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卻不固定,要經過推算才能排出。注意:農歷的閏月是不記干支的。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查天干年份為『丙』子頭,在上表的第三行,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六、速查干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數為 7 ,天乾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