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是學什麼

中國是學什麼

發布時間:2025-02-05 01:02:06

⑴ 國學是學什麼的

國學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外文名 Chinese national learning 內容範圍:涵蓋各朝各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基本定義: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名由:相對西學而言的中國之學;別名:中國學、漢學。
國學之名,始於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人體學」或「西學」,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或「國學」。
廣義國學是指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狹義國學則是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代表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基本概念】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中國古代國學包括經、史、子、集等內容。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淵源演變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挨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范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自 「西學東漸」之風後,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涵義解讀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1、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2、國學門類寬泛復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系;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國學屬性】
國學、經學≠儒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為歷代儒客尊崇),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匯·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歷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局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並列之一家學說。
百家並存
在學理上,國學何謂卻是可以討論的。這無疑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增加幾分自覺性,使得我們對國學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會天真的以為穿著長袍馬褂逛街就是在講國學了。曹聚仁先生當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那「是很危險的」。而前人比如被譽為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無疑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從章太炎本人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國學」作為內容當然是貫穿其一輩子的思想主題。從他入俞樾的詁經學社做學生起,直至臨終那一刻,他堅持的就是「飯可以不吃,學不可以不講」。不過,「國學」作為一個概念卻不是從來就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獲得合法性的。早先,作為國粹派主將的章太炎是用「國粹」來指稱後來「國學」所代表的內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將概念改換成了「國故」,並作有《國故論衡》。在第三個階段,才有「國學」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還會使用「國性」來稱呼國學。顯然,就這四個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章太炎對「國學」的看法:「國粹」無疑顯示了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難以回答「凡是歷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這樣的疑問。「國故」則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似乎給人某種灰塵僕僕的感覺,比不上「國粹」的古色古香。「國性」所指當然也是歷史傳統文化。章太炎認為,中國當時面對強敵外逼,即便亡國了,只要國性存在,依然有復國的那一天。顯然,國性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較而言,「國學」的提法不僅中立,而且具體。以此為背景,我們似乎也能從「國學」立科而不是「國粹」立科的做法中體會出國家中正的態度。
那麼,國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國學的派別」究竟有哪些?他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經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的派別,這些派別絕非儒學一家能夠涵蓋的。
章太炎指出,經學包含著「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家,每一家又有各個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經學家,認為今文經學所講的,雖然不完全是宗教,但總體上傾向於此。對此,他是有些不滿的。他認為,就「六經」本義而言,「無一非史」。《尚書》、《春秋》都是記事的典籍,是確定無疑的史;《詩經》大部分是為國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謠,所以也是史;《禮經》記載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臚列事實,中寓褒貶之意,是顯明的史;《易經》蘊含著史的精華;《樂經》已經失去,但章太炎揣測它是家在樂譜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著史的特性的。可見,章太炎堅持「六經皆史」說,所以正如湯志鈞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在國學的派別中章氏並不專列史的派別。由於「六經皆史」,章氏反對對六經「推崇過甚」。這個態度當然和他古文經學的立場密切相關,然而,今日我們再來看「經」,它們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還是需要與時變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否則一不小心,我們就可能抬舉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來,對他們我們只有跪拜的分。
關於哲學,章太炎認為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謂哲學的主要派別。他認為,《論語》一半講倫理道德學,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談過哲理;老莊的主張,和哲學密切聯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論理學」也即邏輯學;墨子的《經上》《經下》是極好的名學;法家之中韓非的《解老》《喻老》兩篇,將他與哲理聯系了起來。當然,這是章氏對先秦時期的哲學的刻畫。事實上,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論述言簡意賅,揭示了國學哲學之部的豐富內容。
【分類方式】
按四庫分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等。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台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按屬性分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國學經典】
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⑵ 「中國國學」是什麼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指傳統的中華科學、文化與學術。
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治學方法,最初分為象數派自然科學和義理派人文學術,就是今天的自然國學和人文國學的雛形,道家和儒家分別是兩大學派的代表和核心。從明代起,國學詳細分為質測、通幾、宰理三學,質是區分,測是測量,質測就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通是通達,幾是根本,通幾就是哲學和人文科學;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會科學。明代國學劃分,視野開闊,質測、通幾、宰理三學相當於現代學術的自然技術科學、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包含了人類學術的全部,體現了中華學術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國學的真正氣魄。
現在所謂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技術、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⑶ 「中國學專業」學的是什麼

中國學(代碼:050108S)屬於文學大類,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國學專業是我國2010年新增專業。

中國學,也稱「中國研究」、「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中國學專業是在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急需向國際社會傳達自身的真實形象,國際社會也急需不斷了解和修正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以及中國當代社會的認知的背景下才應運而生的。

中國學將完全不同於國學或者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學科,浙江大學作為第一家開設中國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此專業並不對中國學生開放,是國內首個面向留學生的本科專業,主要招收國外青少年漢語學習者、來浙江大學的漢語學習者和第二學位申請者、國際高水平大學雙學位交流生以及旅居海外的華裔子女等四類人群,並且通過雙語教學,向他們傳授、傳播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以期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學生。

該專業是在中國傳統「國學」和海外「漢學」、「中國研究」等學科基礎上建立的一門綜合學科,既涵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關注中國現實問題;既包含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傳統課程,也開設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課程。致力於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溝通中國古代與現代,培養具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又了解當代中國國情的人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是學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2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5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1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4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71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20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5